就在共享单车忙着倒闭和合并时,蛰伏数月的共享雨伞卷土重来。日前,共享雨伞企业有伞Usan宣布获得3000万天使轮融资,由同程、分众传媒和玖富集团联合投资,成为共享雨伞行业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投资。
无独有偶,就在有伞拿融资的前几天,今年2月拿到1000万融资的“伞多多”开始大规模投放,并于酷骑单车配合,投放于车篮下方专门设计的伞桶内。有消息称,“伞多多”晴雨伞已量产12万把,预计首批投放6万把。与此前的低调试水相比,卷土重来的共享雨伞变得很高调,但这能否改变共享雨伞靠天吃饭的尴尬现状吗?
靠天吃饭是共享雨伞的软肋
与火爆的共享单车相比,共享雨伞的使用频次还是非常低的,甚至不及被叫停的共享休息舱。雨伞的特殊性,注定了共享雨伞这个新生事物要靠天吃饭,这也是这一商业模式的最大软肋,因为太低的使用频次会影响盈利。
众所周知,幅员辽阔的国内市场,气候非常多样化,对雨伞的需求差异也是天壤之别。在上海、杭州这样的南方城市,每年的雨季比较长一些,而北京、天津和内蒙古等地,天气多以晴天为主,雨水季节非常少,一年也就几十天。相比之下,江苏、福建和浙江等南方省份每年都会有梅雨季度,但每年下雨的时间也不过几个月。显然,共享雨伞的使用频次是非常低的,这无疑成为盈利的绊脚石。
为了提高共享雨伞的使用频率,一些共享雨伞企业推出即可以在晴天遮阳,又能在雨天使用的共享雨伞。多功能的共享雨伞推出后,在三亚、深圳这样的亚热带城市,不下雨时消费者也能使用共享雨伞遮阳。既便如此,共享雨伞整体的使用频率还是相对较低的,因为在三亚这样的城市,很多消费者已经养成了出门带太阳伞的习惯。
不难看出,共享雨伞这个新生的共享经济商业生态,要靠天吃饭。由于共享雨伞目前唯一的收入来源是租赁费用,靠天吃饭的尴尬无疑会影响其盈利。事实上,既便是雨天和晴天遮阳,共享雨伞的使用频率都是非常低的,因为在正常的生活中,人们每天出行的时间也就1个小时左右,长时间停留在外面的时间并不长。
显然,与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这样的产品相比,共享雨伞不仅要靠天吃饭,而且平时的使用频率相当低。在互联网领域,高频率的使用才能生存,才能衍生更多的想象空间和盈利模式。过低的使用频率,注定了共享雨伞盈利难的现状。
共享雨伞的盈利难题如何破
盈利是任何一个商业模式都无法绕开的话题,共享雨伞也不例外。在共享单车行业洗牌大幕拉开,共享充电宝前景仍不明朗的背景下,资本对共享经济的热度锐减,如何盈利对共享雨伞而言无疑是一大挑战。一旦失去资本的支持,生存将是共享雨伞面临的大考。
目前,租赁费仍然是共享雨伞的主要盈利模式。只是,共享雨伞的租赁费用并不高,一些共享雨伞还有相当长的免费时间。查阅资料发现,“春笋”的押金为59元,24小时内免费,之后每天按照一元钱扣费。共享e伞押金为19元,租金则是每半小时0.5元。JJ伞押金为30元,现阶段的收费标准为12小时内免费使用,超时后则按1元/12小时来计费。“魔力伞”正式运营后需要缴纳30元押金,15天内免费使用,超出后使用费是2元/天。
在实际生活中,12小时或24小时内免费,意味着消费者只缴纳押金就可以免费使用共享雨伞了,因为人每天在下雨天外出的时间是相当有限的。既便把共享雨伞在消费者手中滞留的时间也算上,也很难超出12小时的免费使用时间。也就是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共享雨伞的租赁费用是很难支持正常运营的,因为共享雨伞前期有高昂的投入成本,后期还有运维成本。
由于共享雨伞的使用频率比较低,仅靠租金是难以支撑共享雨伞企业发展的。为此,一些共享雨伞企业开始探索其他的盈利模式。春笋”创始人李永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雨伞低成本,可覆盖室内室外双场景,可通过雨伞租赁广告收入、雨伞定制、数据增值等方式获得盈利。共享e伞的创始人也表示,会在雨伞内部印制广告,让用户打开就可以看到。只是,靠天气吃饭的共享雨伞,天生就有使用频率低的软肋,广告展示和雨伞定制等商业模式能否得到广告主的认可还是一个未知数。
毋庸置疑,共享雨伞的商业前景目前仍停留在理论层面。地域化的差异,用户出行习惯的差异,都会影响共享雨伞商业模式的变现。与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宝相比,共享雨伞的盈利压力更大。尽管资本不断涌入,但改变不了共享雨伞盈利难的现状。
归根结底,靠天吃饭的本质,注定了盈利是共享雨伞这一商业模式的短板。虽说雨伞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但过低的使用频率,让共享雨伞这个行业的前景变得黯淡。眼下,高调回归的共享雨伞开始在各地进行疯狂投放,只是,这种激进的模式能否持续还是一个未知数,毕竟逐利是资本的本性。
作者 贾敬华
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蓝时代网立场。蓝时代 » 共享雨伞卷土重来 盈利难题如何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