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20年,重现辉煌的起点

2月25日,搜狐创始人张朝阳带领自己的员工在奥森公园开展了一场20公里长跑活动,以庆祝搜狐成立20年。张朝阳没多么显老,也不是当年跟在尼葛洛庞帝身后当翻译的那个青葱模样,而搜狐却从最初一个小小的导航页面发展成一个媒体集团,旗下发展出资讯、搜索、游戏、视频、金融、社交等多元化业务。这次奥森长跑就像是一个隐喻,20年是个搜狐的重要节点,预示着张朝阳想要继续带着搜狐跑出过去,跑向未来。

在前一天举行的媒体沟通会上,张朝阳简要介绍了搜狐的成长史。1998年2月25日,搜狐网在北京的国贸地下一层推出,2000年7月12日,搜狐成功登录纳斯达克。那些辉煌的东西似乎都能一笔带过,但实际过程的艰辛是只有局内人才能理解的。张朝阳讲到了早期痛苦的融资过程,被投资人赶出办公室,每个周末都在写商业计划书,直言仅融资这一项简直就能写一本书了。

早期互联网商业模式是不明确的,海归们可以把雅虎和美国在线复制回来,却没有现成的商业模式可供借鉴。搜狐在商业模式上做了诸多尝试,把可能的方向都尝试过了,最终才形成了自己有本地化特色的运作机制,而这也是中国互联网早期最主要的商业模式,也是后来一系列多样化网络应用得以发展的基础。从爱特信成立到排除千难万难融资成功,再到搜狐推出,上市后又遭遇互联网冬天,家家比着融资来的钱能支撑多少个月。这些早期互联网遇到的困难搜狐都遇到了,而这些困难要放到现在,是没有几家创业公司能挺过来的。

张朝阳曾在前几年的采访中表示过,创业最大的遗憾是没有找到一个技术合伙人一起。而此次面对媒体时,张朝阳又提到了这个问题,直言对产品和技术的忽视导致搜狐失去了一些关键机会,如搜索和社交等。这个问题,从熟悉历史的第三方角度来看,也不完全是主观因素造成的。当时的中国互联网,施加在创业者身上的最大压力还不是竞争,而是生存方向。你赚不到钱就拿不到投资,拿不到投资就做不了事,做不了事就更拿不到投资,这是个无奈的循环,张朝阳必须去应对这一切。

“注意力经济”,“眼球经济”,这些概念是张朝阳提出来的,他也身体力行去做了一些吸引眼球的事情,例如全程陪同自己的老师尼葛洛庞帝的访华行程,去天安门广场滑滑板,出席各种公众场合,用对自己的形象塑造来把搜狐带起来。你做了一个网站必然要有人知道,那么有个到处都受欢迎的公众人物作为其代言人,当然是最合适不过的了。至于产品和技术,在那种残酷的生存环境下,真是不敢奢望的一件事了。更为令他紧张的是,即便把这些市场和形象的事情做得很好,也还是要面对一个未知的未来,即怎么赚钱的问题。

早期的三大门户,基本没谁不担心过类似的事情,所幸他们都走出来了,没沦为瀛海威,也没变成中华网。2002年中国移动推出SP业务后,整个互联网走出了泥潭,搜狐是门户中率先实现盈利的。早期互联网流行一个想法,中国13亿人一人给我一块钱就是13亿,7年间并没有人实现过,直到SP业务推出之后才变为现实,搜狐也自此从困境中逆转,走上了发展的坦途。张朝阳为自己在创业最初6年的表现打了9分,即1996年到2002年。他坦言搜狐抓住了门户这个最早的机会,但之后却失去了之后的搜索和社交这两大机会,不过这之间又成功开发出搜狗输入法,拿到了自门户之后最重大的一个机会。

2003年搜索崛起之后,长尾流量发挥出威力,而依靠头部流量为生的门户普遍受到了一定影响,只是这一影响来得并没有那么迅速,门户的好日子仍在继续,但到了微博等社交网络出现之后,这种压力所产生的效应才迅速显现出来。搜狐只是没有抓到一些关键的机会,但情况也并不是那么的差。搜狐的团队已经很成熟,管理和文化也早已成型,技术体系也趋于完善,整体用户规模也还是非常大,这些都是搜狐的本钱。

张朝阳不是个很看重风口的人,但会研究和学习一些新趋势,AI技术的应用是他看好的一个方向,虽然搜狐从来也没高调说过要进军AI什么的,但AI技术已在新闻客户端中得到普遍应用。他认为机器运算能力的提升会导致机器智能的提升,而这能让搜狐在资讯、娱乐、社交等方面提供更好的服务,这些都意味着巨大的机会。

搜狐一直以来都崇尚把现有的业务做深做透,即纵向发展而不是进行横向扩张,仔细想想也对,就算能把用户看视频这个体验解决好了,这里面的机会有多大都是难以想象的了。2016年张朝阳说要用三年时间重回互联网中心位置,这应该不是句空话。张朝阳为自己过去一年的表现打了9分,与创业那几年的分数相同,这说明张朝阳对带领搜狐走好下一个20年是很有信心的、20年可以是个总结过去辉煌终点,也可以是个续写未来辉煌的起点。

作者 葛甲

分享到:更多 ()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