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了的“号”平台,自媒体会“发疯”吗?

自媒体平台

内容变得前所未有的风靡,不仅BAT等互联网巨头,各个垂直的工具型产品,也试图依托庞大的日活用户体系做内容分发,而自媒体们似乎成为了各个平台的香饽饽,一时风头无俩,不少自媒体们更是沉醉在这种“浪潮”下。

“发疯”一般做“号”平台的目的是什么?

5月10日,UC优视依托UC浏览器推出了UC订阅号,除UC订阅号外,市场上已经有了今日头条的头条号、腾讯旗下企鹅媒体平台的企鹅号、一点资讯的一点号、360旗下的北京时间直播号、网易新闻旗下的网易号、百度旗下的百度号(暂时还在内测),还有不少没有叫“号”的,比如新浪旗下的新浪看点、搜狐旗下的搜狐公众平台、凤凰新闻旗下的媒体开放平台、21cn旗下的看荐、第一视频旗下的号外、VIVA畅读旗下的畅读,还有诸多知名不知名的内容平台,细数下来,叫“号”的平台有八家,与自媒体相关的内容玩家超过13家。

这些内容型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闻客户端旗下的“媒体开放平台”,如网易号、新浪看点、搜狐公众平台、头条号、一点号等,另一类是工具型APP旗下的,如UC号、百家号等。

新闻客户端旗下的“媒体开放平台”很好理解,最大程度的释放编辑记者的人力成本,吸纳外部的内容库(实际上“媒体开放平台”并不仅仅针对个人型自媒体,媒体机构以及企业类的数量也非常庞大),再通过人工+机器的算法将内容适当“分发”出去。

而盈利方面,通过开屏广告和信息流广告(亦称原生广告)包括文章页底部的广告,各大新闻客户端产品,都能获得不菲的收入。搜狐2016年Q1季度财报显示,搜狐媒体平台,即不包括视频业务的其他搜狐媒体业务收入为4500万美元。网易2015年全年财报显示,网易传媒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0%,移动端收入同比增长150%。凤凰公布的2016年Q1季度财报显示,凤凰新媒体2016年Q1季度移动广告收入实现了同比115.3%的增长。

成本方面,目前仅为技术成本以及人力维护成本,只要基础架构建设好以后,后期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只需让销售大力拉动广告主投放广告即可。

工具型的APP目前主要是手机浏览器厂商,用户如果仅仅把手机浏览器作为手机端的网页浏览工具,价值并不大,这也不是其想要的,所以手机浏览器厂商历经从工具→视频→小说→新闻这四大阶段。用户在手机浏览器上除了可以浏览网页外,还能够看视频、看小说、看新闻,无需再到专门的新闻APP上看新闻,这就大大增加了用户黏性和使用时长。而且加载新闻流的盈利模式也非常清晰,直接照搬新闻客户端的模式,在信息流中插入原生广告即可,反正内容也都是直接抓取的,无需付费。

自媒体

所以,各大互联网公司纷纷做“号”平台的目的是,以最低的成本获取海量内容,再依托技术分发手段,扩大流量,同时引入标准化的广告体系,售卖开屏广告/原生广告。无论是做“个性化分发”,还是广告的精准匹配,都离不开海量的内容库,做一个“号”平台能够省去不少成本,而且还能免去版权纠纷,反正自媒体/媒体的内容也是“一处水源供全球”,给其他平台用也是用,给自己用也是用,干脆自己开一个算了,付出的也仅是技术成本和人力运营成本,有了“低价”的内容,后续坐等收钱的标准化广告模式才得以实现。

自媒体会“发疯”吗?

如此众多的“号”平台出现,会对自媒体造成哪些影响呢?会不会也“疯了”呢?

第一,维护困难。十几个自媒体平台的出现,很容易让自媒体陷入选择恐惧症,即使是“一处水源供全球”,也特别耗费精力,因为每个平台都会有每个平台的运营规则,自媒体必须得去逐步适应各个平台的规则,并非文章发上去就结束了,可能关系到后续的互动,可能关系到文章的热度,可能关系到抄袭,所以,在各个平台的维护方面,变得更加不容易,不少自媒体都是“单枪匹马”,而相关平台内容的发布、维护、关注,其实是非常消耗精力的,要每个都维护好,挺困难。

自媒体平台封号

第二,容易陷入唯利是图的局面。很显然的一点是,众多的平台让自媒体变得“奇货可居”,特别是垂直领域的优质自媒体,更是稀缺。那么,自媒体在面对这十多个平台的时候,就会进行“优胜汰劣”,比如某平台的广告分成多,某平台的流量高,某平台的互动性好,自媒体会逐渐陷入这场相互攀比唯利是图的局面当中,反而,在内容上没有坚持初心。

第三,还是内容。以前是微信公众号催更,现在是各个平台“催更”,不少“号”平台是有内容考核指标的,比如每周都得发布一篇内容,每个月得发布多少才有星级,实际上,自媒体的内容更讲究“随性”,自由发挥,在数量的刺激下,质量就很难保证,想必,运营人员的“催更”,会让某些自媒体“发疯”吧。

相对于信息稀缺来说,我们更痴迷于“信息大爆炸”,尽管每个人都在吐槽/厌倦“信息大爆炸”,但我们每个人,甚至每家公司都在直接/间接的增加自己的数字资产,我们依旧会发朋友圈、微博,会在各个内容平台上发布内容,厌恶却又不知不觉的在操作。

用户真的需要那么多信息吗?一条新闻用户只需要一次信息,可每个平台都在给用户一次选择的机会,各个“号”平台都在试图吸引用户的注意力,有了注意力,就有赚钱的可能。

互联网从不缺乏追逐和浪潮,但真正愿意沉淀,能够沉淀的并不多,“号”平台的风靡,想必也持续不了多久,毕竟,后续的竞争、盈利以及企业自身的定位,都会直接/间接让这些“细微”的动作消失,潮来的快,去的也快,自媒体,还是先哼哧哼哧写吧,也可以演。

作者 郭静

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蓝时代网立场。蓝时代 » 疯了的“号”平台,自媒体会“发疯”吗?

分享到:更多 ()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