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至上的流毒:搜狗再陷信任危机背后

搜狗360

在被誉为“眼球经济”的互联网时代,用户被莫名“劫持”的案例正在不断上演。上网时,本想打开A网站,却被跳转到B网站,或者不停弹出C网站。这种情况要么是用户的电脑/手机中毒,要么是发生了所谓的“流量劫持“事件。而对于”流量劫持“行为,互联网公司更是无比重视。

近日360与搜狗的掐架也正是源于此。360方面认为搜狗输入法在360搜索产品中,诱导用户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点击候选词进入搜狗搜索结果页面,构成不正当竞争并索赔1000万元。对此,搜狗方面尚未作出回应。

流量劫持:互联网社会的灰暗地带

对于互联网公司之间的“撕X”行为,外界已经司空见惯。但如果透视每一次“撕X”事件,均意味着这个行业的竞争、以及竞争背后的故事。

关于“流量劫持“,百度百科的界定是——就是利用各种恶意软件修改浏览器、锁定主页或不停弹出新窗口,强制用户访问某些网站,从而造成用户流量损失的情形。这也不难理解互联网公司的急切行径。尤其在互联网发展的早期,某种程度上讲,流量≈用户,堪称互联网企业的命门。

举个例子,早在PC时代,像承载了很多人早期上网回忆的导航网站hao123,曾一度被很多人不屑一顾,而当百度收购后成为一个独立事业部门之时,才慢慢显示出自己的价值:当hao123页面上的搜索框最终剩下仅有的百度搜索框之时,也逐渐凸显了百度收购之举背后的逻辑:一切为了流量。hao123成为重要的流量入口。

对于此次的360与搜狗之间的矛盾,打个比方形象地讲,就像一家传统商店,眼瞅着门前顾客已排上队伍准备购物,另一家商店却直接来个顾客的半路截胡。前者不急才怪!

一切竞争的背后均有利益使然。所谓的流量劫持也正是如此。对于个人劫持者来说,他能转卖多少流量就会分得相应的赃款。而对于企业来说,流量劫持的背后更在乎快速提升市场份额以获取资本层面的青睐,从而获得更大规模的商业利益。

利益之争也暗示着这样的纷争绝非是个案,背后各种觊觎纷沓至来。百度、腾讯、360等互联网巨头都曾卷入流量大战之中。搜狗与百度、神马搜索也一度因为流量劫持而纠缠不休。倘若时间退回至2012年,曾夺人眼球的3Q大战,当时腾讯和360都想方设法公开阻碍用户使用对方的服务,这被誉为涉嫌流量劫持的最原始案例。

所以,在变化万千的互联网世界,基于利益纷争、相关监管的模糊,流量劫持从来就不是属于一个体的专利,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灰色现象。也正是因此,今年初今日头条、美团大众点评网、360、腾讯、微博、小米科技六家公司发布《关于抵制流量劫持等违法行为的联合声明》,让流量劫持这个话题突然被炒热。

移动时代的搜狗 “三级火箭”弹药不足?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2013年搜狗也曾因为360安全助手篡改其默认浏览器,并与之对付公堂。如今,搜狗也变成了自己想要状告的那个角色。

“输入法-浏览器-搜索”,王小川的“三级火箭“战略曾一度让搜狗也跑出了火箭般的速度。但这似乎只限于PC端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三级火箭“模式已凸显后方弹药不足,移动中的搜狗在前进速度减缓之时,也因而也在流量劫持方面,做出了被网民称之为”狗急跳墙“的举动。

早在2012年,就有媒体指出搜狗“三级火箭“模式赚取营收的局限。输入法在三大主业务板块中占据了搜狗最大的市场份额,但矛盾的是,基于输入法的量级太轻,担当搜狗方面营收大任的依然要靠搜索和浏览器导航。最近由CCW Research)发布的《2016年Q1中国手机输入法市场发展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在市场份额数据上,搜狗输入法和百度输入法稳居2016第一季度输入法市场前两强。而比达咨询近日发布的《2016年第一季度中国移动搜索市场研究报告》则显示,搜狗搜索则以6.7%市场份额位居第三阵营。

这也不难理解搜狗此次借力输入法向搜狗搜索导流的举动。手握海量用户的搜狗欲用这笔宝藏进行一场疯狂的赌博,企图通过流量劫持来为能带来大幅创收的搜索、浏览器争取更多的流量和入口。

但这样的赌注未必换来的是满意的结果。

尤其进入移动时代,试图通过输入法开发,通过输入法来获取用户,未来再带动浏览器、搜索等其他业务的发展模式更加不现实。与电脑中的电脑中的软件可以彼此牵连不同,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中的每一个APP均是一座孤岛,唯一的链接是彼此的授权登陆,并不能容易地形成导流,每一个细分的战线都需要独立竞争。

而且相比PC时代,移动端用户的需求非常多元化,地图、应用商店、一系列细分O2O应用等都在对搜索的流量进行分流。通过一个输入法来“框“住用户的做法已然终结。

当流量红利趋于穷尽……

因而,相比PC时代的流量≈用户,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尤其在市场基础服务类的应用已经形成垂直垄断局面之时,被分散的互联网已很难实现用户增量,很多互联网应用目前的现状是——更多的是在共享整个网路用户数,争抢用户的停留时间而已,此时的流量≈时间。

从这个角度上看,一个互联网产品的竞争力越来越趋向于极致的产品功能和良好的体验服务。以此才能形成强有力的用户粘性。

营销界一直存在西蒙·斯涅克的著名“黄金圈”理论。该“黄金圈”存在三个同心圆,最里面的一个是Why,中间一层是How,最外面一层是What。常规的企业端思维是由内到外的,而按照用户端的思考恰恰相反,用户最终关注的不是传递“是什么”的信息,而在于“为什么”的理由,为什么要跟企业和产品达成信念的契合、供需之间的匹配?

当流量红利趋于穷尽,被重构的互联网世界也应该更多地思考从流量至上主义到思维模式的转变。参照“黄金圈”理论,如何推动旗下产品如何使自己的“what”来接近用户的“why”,直至两者划等号。

对于流量劫持这种互联网乱象,便宜的、取巧的开始,暂时是可以,但事实上任何生意事实上均没有捷径。更何况——“沉疴用猛药,乱世需重典。“去年10月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判决了中国大陆首起流量劫持刑案。意味着,在法律层面流量劫持也已经从民事诉讼法转变成刑事诉讼。这起判刑的样本意义意味着切除”流量劫持“这颗互联网毒瘤已不远矣!

作者 王小琉

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蓝时代网立场。蓝时代 » 流量至上的流毒:搜狗再陷信任危机背后

分享到:更多 ()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