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先发制人兴讼三星,你不应错过的启示

事实上,我很早就料到华为与三星之间一定会发生诉讼一幕。不过,我没想到这么快到来,也没想到两者碰撞,华为会先发制人。

在与小米遭遇爱立信诉讼、华为M8推出以及今年巴展相关的文字里,我都预判过,未来一到两年,华为可能会遭遇国际对手阻击。尤其M8面世时,我明确给出过2016年的时间。

华为三星

并非我对华为不自信。而是过去多年,每当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发出点声音时,常会遭遇海外巨头阻击,难见主动兴讼案例。过往一段,华为冲得太猛了。B端业务稳健增长,终端业务狂飙突进。

我当初预判的场景要更丰富一些:

1、2016年,华为会强化美国市场布局,它或许会遭遇三星、苹果以及国际流氓专利机构的阻击。前两者更多出于纯粹场外竞争,阻击华为,延缓它在全球高端手机市场的节奏;后者则出于纯粹赚钱动机;

2、华为可能还会遭遇思科或其他通讯类企业冲击。

老实说,当华为去年与爱立信签署专利交叉授权协议时,我已有强烈预感。这应是它图谋主流市场的征兆,它必须先消除技术风险,所谓厉兵秣马。考虑到爱立信全球专利布局,这重用意,应该更多在于美国,且不限终端业务。

我设想的演进局面是,华为虽不畏诉讼,但仍会被拖入一到两年节奏,在美、欧或不含中国的亚太等地迎接挑战。

我没有设想过华为会出现HTC的沉沦命运,这类结局决不会发生在它身上。但我确实没有料到,它竟然会先发制人。

兴讼动机:在营销与国际化仪式之间

有许多征兆可以断言华为有营销动机。考虑到兴讼地点,人们肯定会想到它在为进军美国市场计。

我认同这点,但应该不会这么单薄。进军美国是一个长期过程。三星就算真正侵犯了专利权,在华为真正落地美国前,当地实际业务应不会受损多少。只能说三星可能利用华为专利赚了不少。

我认为,真正的动机,可能出于一种全球性的品牌营销用意,更侧重软性的部分。

选择三星发起诉讼,简直是最有效的目标了。在全球,你再也选不出第二家。

长期而言,苹果虽是手机高端品牌,但就超越的机会与时限看,它不是华为最大的敌人。如果华为自身不发生动荡,三年内就会超越苹果。从商业模式来看,正朝B端基础设施快速延伸的三星,远比苹果更强悍。

两者之间一定会发生巨大博弈,诉讼可能会是关键一幕。华为终端过去一年多的冲击力,以及三星全球遭遇的复杂挑战,这是我当初预判两者之间必有一战的基础。

老实说,我并不看好华为终端能在3年内超越三星终端。这背后不是技术、产品端问题,而是营销端与品牌问题。

至少目前,三星品牌渗透力远胜华为。这种无形的藩篱,会是华为短期难以超越的障碍。

要看到,三星堪称全球IT业与通讯业的全民公敌。它的高度垂直一体的商业模式、国家财阀特征,让它象一辆无往不利的战车,纵横全球。2009年,当全球电子业一片哀嚎时,三星电子创下了1家利润等于日本7家电子巨头利润2倍的局面。当时,不但日企危机感沉重,台湾地区乃至中国大陆电子业都很压抑。全球其他面板巨头、存储芯片巨头,在三星压制下,也是摇摇欲坠。台湾两大面板双雄、存储芯片双雄甚至面临出售的命运。

尤其在消费电子领域,可以说,苹果都远不如三星覆盖更为广泛。我在墨西哥南部、东南亚、非洲偏僻的乡村,也看到过三星手机的广告牌。苹果踪迹全无。

从这点来说,华为用意就不会只是简单的营销了。它应该有为布局美国创造舆论的动机,但一场潜在诉讼带来的边际效应,将远远超越美国一地。我认为,它反映的是,华为更高更强烈的全球化企图心。

2016年是华为定义的4.5G大幕开启的元年,也是全球5G市场化铺垫的关键一年,更是华为国际化征程的深化一年。它太需要一种仪式性的行动了!

先发制人,选择三星作为垫背,这是一种最有效的壮行仪式:不但可以矮化对手品牌,塑造自身技术立身的气质,更是可以提升目前欠缺的区域市场品牌影响力,尤其指向美国。

有关华为未来几年的国际化目标,任正非今年年初的内部讲话里已经阐明,很容易找到,外界征引很多,此不赘述。

此刻的华为,敢于先发制人,一定业充满巨大的勇气。要明白诉讼是把双刃剑,它一定做好了三星后续的反制准备。根据我对这家公司的观察,它不会打无准备之仗。三星一定给它留下了把柄。

当然,巨头之间的博弈少见完全一边倒的局面。这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技术之间也存在依存、共生性,没有一家巨头可以完全不依赖同业独立发展。华为的被集成战略里,就有这种敬畏意识。因此,接下来的演进,以及最终的结果,很可能会出现一个交叉授权协议,大家都有“面子”,当然华为会胜了里子。

这是我最这一事件的基本判断。但就如我刚才所说,它一定会有更大的溢出效果,会在全球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

兴讼三星的本土产业启示

我们需要将这个话题引向中国。相信很多人最直观的感受,会落在小米等企业身上。此事与小米当初遭受爱立信诉讼有巨大反差。它告诉我们,没有强大的研发体系,缺乏核心专利储备,将很难走出国门,实现国际化布局。

当然,你若有足够的钱去付专利,还是有望在国际市场获得声量的。但我相信那不会长久。没有一家企业只依赖别人的技术积淀成就长期的巨头地位的。

当然,中国市场足够大,你可以继续深耕中国。不过你得接受人口红利消失、市场日益饱和的考验。就算你有生态优势,或者有多元化产品布局,同样的考验一定还会反复发生,只是时间问题。而且,多元产品布局,很难真正形成精品,并容易透支品牌价值。

2015年的小米,我并不觉得压力在于出货少。我更担心它的精品化与品牌提升的压力,它的渠道体系也面临巨大挑战。没有一家企业可以只靠纯线上营销就能触达消费者的

归根结底,除了外部形势变化,这种借助营销体系与专利“避风港”优势建立起来的市场地位,越来越难持续。本质上,它依靠的依然还是“全要素”优势,背后不过将更多创新、研发成本转嫁到供应链一端,这不是长久之计。

这与华为兴讼三星有什么关联?当然有!

全球手机业博弈日益惨烈。华为的兴讼动向,一定会刺激出一轮内功博弈。战火可能会影响到正在试图走向海外的其他中国手机企业。三星或苹果以及摩托、诺基亚残留的技术拥有方,甚至华为、中兴两大中国企业,都不排除在海外有更多动作。

而且,不要觉得中国市场永远安全。2014年,中兴曾向小米、OPPO等多家本地手机企业发函,要求停止侵犯自己专利权。当时,一位华为的朋友透露,其实多家本地企业一直在偷偷使用它的专利。

后来,中兴兴讼不了了之。一位业内人士透露,中兴、华为考虑的更多是本地商业环境隐私:中国尊重知识产权的氛围还需要提升,行业需要自律。一旦兴讼,不要说最后胜也根本拿不到多少补偿,而且最终还会影响所谓产业“和气”,好像你在欺负中国人,有种去打老外。

跨国公司面临的则是一种微妙的市场与政经情境。它们在中国的专利诉讼之所以“雷声大,雨点小”,主要还是忌惮赢了官司,失去市场。

这种尴尬的局面,终有一日会被打破。中国若想真正成为全球创新的高地,不创造尊重创新、尊重知识产权的环境与制度,绝不可能实现。

我在此预判,就像华为先发制人、兴讼三星一样,当中国真正发自内心吹出创新号角时,一定会有引发全球关注的知识产权大案诞生。它的价值,就是一种壮行与祭奠。为未来壮行,为过去祭奠。

恰恰已经有这种动向。当然不是具体的诉讼,而是一种创新的政策信号。你若将它与华为兴讼三星关联一起,会有一种强烈的观感。

兴讼与习大大强国战略共振:偶然,必然?

那就是,前天上午习近平主席亲自出席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别说我五毛兜售政治。我还是体会到不同的味道。你去看看会议的规模,与会者的规格以及身份之多元,就能感受到一国创新的临界状态。

习近平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是要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把科技创新摆在更加重要位置,吹响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加快各领域科技创新,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这是我们提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出发点。”

很明显,他是将科技创新当成实现中国梦的出发点来论述的。而且,他给出了目标与时间周期: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重要力量,也始终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不创新不行,创新慢了也不行。 如果我们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习近平的话里有一种危机感。

他提出5点要求:一、夯实科技基础,在重要科技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二是强化战略导向,破解创新发展科技难题;三是加强科技供给,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四是深化改革创新,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五是弘扬创新精神,培育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人才队伍。

这跟华为能扯上么?当然我不能给出一种玄乎而又刻意的解释。但华为兴讼、习近平主席此刻强调科技创新与强国战略,发生在同一周期,既使华为GR无意而为,我也觉得两者应该也有内在的关联。那就是:一个大国强烈的自主创新意识,一种强国战略的渲染,一定会在具体的企业、机构、风云人物身上折射出来。

而华为恰恰站在了2016年的此刻。它的商业化演进,尤其是全球化布局,似乎传递着一个大国所能达到的最高创新力量。

而此刻如果要选出一个最能代表中国原始创新力的企业,我不知道除了华为,还有哪家更合适。当然,类似华为模式的中兴,也有相当的竞争力,但规模与品牌势能还远不及。

我们不要妄自菲薄。在之前的分析中,我已经得出结论:尽管全球IT、通讯、互联网等细分领域胜过华为的企业很多,但就ICT综合力量来说,没有哪个单一企业比华为更强。

这是一个中国创新意识渲染的临界点。就像习近平所说,一个大国再“不识变、不应变、不求变,就可能陷入战略被动,错失发展机遇,甚至错过整整一个时代”。对于华为来说,2016年如果不能抓住战略开启的机会,将自己的开放合作的价值观、引领全球全新ICT的技术与商业气质、品牌形象渲染出来,无法在全球范围内落地开拓,它的未来战略实现,窗口期很可能业也会被拉长几年。

有几个迹象,可以视为中国处于驱动全球创新的前夜。

2015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110.2万件,同比增长18.7%,连续5年位居世界首位。而且2015年国内专利数量有显著增长,专利申请量超过200万件,发明专利申请受理量首次超过100万件。而美国2015年专利数量却迎来多年来首次下跌。这背后,有美企经济危机导致的研发成本缩减。

中企研发成本确实在整体提升。体现在华为身上,2015年,营收600多亿美元,研发费用占比14%,等于说80多亿美元研发投入。一份统计显示,至少位居全球企业研发前十。我统计的数据是,若刨除巨头设备采购,华为能进前六。

但是,有一点尴尬必须提出来。我们的专利增量部分,依然停留在过往的业务领域,更像是锦上添花的动作。

比如,大量的专利集中在计算机与手机终端层面,更多当然集中在外观工艺层面,尤其体现为面向直接的C端需求与体验层面。而美国虽然下降,但新增部分则开始转向工业、新材料、生物科技、能源、汽车以及其他更多全新的基础领域,它面向B端的创新更多。

这里面隐含着产业升级与战略转移。虽然,计算机领域惠普与戴尔被联想打得一塌糊涂,手机业务主要就一个苹果,摩托已沦落,但它们背后依然拥有许多底层核心专利。摩托两次转手,仍被杨元庆渲染成联想高端手机标志,你能体会到联想移动的专利储备有多尴尬。

我想说的是,美国正在经历的变迁,主要体现在B端的基础领域,它是新一轮竞争的信号。

当我们看到全球手机业如此热闹的时候,过去一年半,美国与欧洲巨头,在核心的硬件与通信业基础设施领域(包括连接部分)接连发生重大整合。比如半导体领域大案频频。这绝不是纯粹的商业逻辑,而是带有国家意志的战略行动。无论产品前端变化多么剧烈,有多少外观工艺的专利创新,背后的基础设施,底层技术不可能发生太快的转移,后者才是一个国家核心的竞争力体现。

中国企业申请了大量专利,但更多集中在外观工艺层面,或者应用层面。在面向C端消费群体来说,确实有价值,但是真正决定长周期的竞争力的,还是底层技术。这是中国专利增长的结构性矛盾。整体来说,我们面向未来基础设施领域的技术研发力量,依然欠缺。

有必要提到两点。一是有人不断渲染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力量,认为它们能够拯救中国工业,挑战全球。我觉得这是一种可怕的认知。互联网业确实提高了中国社会、中国工业的效率,但它的底层创新并不多。当它们夸张多度,甚至掩盖、延缓了中国基础设施的演进。就在中国不断渲染互联网的魔力时,欧洲、美国、日本纷纷出台了面向未来制造业的国家战略。中国随后也做出了跟进与更新;另一个尴尬的点,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联想的被动。它的贸工技虽然不无道理,但当年被渲染成经典,形成一种思维定义后。截至目前,就成了杨元庆的被动。联想与华为起步时间都已经不短,如今,如此巨大反差,想必当事人心中很明白那种痛楚的缘由。

如果停留在过往的领域,中国科技创新确实有一个不错的时间窗口。尤其是摩尔定律的濒临失效,给了中国企业在过往的集成电路工业领域追赶的机会。因为,摩尔定律失效的背后,有着材料革命迟迟未能发生的尴尬,它不是工艺的问题。芯片不可能无限缩小,摩尔定律早已受限于材料创新,继续走下去,晶体管散热、漏电难以解决。

在新材料革命发生前,在新的制造业体系、工业体系完善前,中国企业在过往的路径里会有许多商机。同时,也会“受益”于短暂的产业迁移,技术移转。

但也可以预期,如果只是满足于别人的路径,等到海外巨头完成了迁移,将留给中国巨大的沉淀成本。

创新必须立足于独立自主,立足于原始创新,不能只停留在短周期就变化剧烈的C端世界,更不能仅仅满足于承接海外技术的移转与产业迁移。否则,一定会成为人家的垃圾场。所以,当我们看到海外巨头在一些细分领域撤退时,不要盲目以为那是落败,那很可能是战略层面的主动变化。、

不寻求自主创新,不面向全球创新,一定会遭遇挫败。想想一个细节。华为在美国还没有多少根基,为什么它敢先发制人,兴讼三星?如果它当初因为被阻击在外,而不提前布局美国专利,它敢发出这种信号么?

而且,如果放在3G或以前,这业很难发生。过往世代,华为虽然有许多技术储备,但仍被海外巨头卡着脖子。而4G时代,它已经不再是过往的跟随者了。华为已经是国际通讯业底层技术的核心玩家。而且,不但如此,华为还在全球率先定义了4.5G世代,这既是一种务实的战略,也是华为抢占全球全新ICT时代的动向。拥有复杂线下社会的中国市场优势,以及云管端一体的商业模式、覆盖全球的业务网络,只要自身不出现重大危机,我相信,华为一定还会成为未来5G时代的核心玩家。未来,它的技术、产品、各种解决方案的适用度,将更广阔,远不是目前所谓通讯业、IT业、互联网业所能涵盖的,随着云化加深,未来的物联网世界会进一步强化它的系统创新优势。

因此,发生在2016年夏初的华为兴讼三星,留给我们的就不是一个所谓营销策略了。兴讼三星,确实是华为这家中国企业进一步国际化的仪式,也是开启新一轮竞争的硝烟,但它更是中国本土自主创新的一种警醒,中国到了一个走出只敢在“避风港”内“窝里横”、“地头蛇”思维的时刻。否则,不要说只能萎缩到产业末梢,经济下行导致的海外贸易保护主义更为压缩中国企业的空间。当新一轮产业变迁后,中国真的可能会再度错过一个时代。

而华为的动向,与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的中国科技创新,时间窗口如此吻合,在我看来,正是一个大国真正复兴前、一个中国企业真正前崛起的共振。它是一种危机反应,也是一种自信的体现,中国与中国企业面前不乏机遇,只待无数的中国人去实现了。

作者 王如晨

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蓝时代网立场。蓝时代 » 华为先发制人兴讼三星,你不应错过的启示

分享到:更多 ()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