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办公已然走到尽头?WeWork表示这跟我有什么关系

最近WeWork的负面消息走多,一时间出谋划策的文章铺天盖地,想不关注也难。而就在舆论纷纷议论其这家公司到底前路如何的时候,WeWork官方终于来了一条强有力的回复:“重新聚焦,百折不挠”。这一次在《环球时报》上不惜铺上一整个版面,也是看出了WeWork在继续发力中国的雄心。

于是闲着的时候,我多看了几眼WeWork,突然发现我开始真正懂WeWork了。真正的英雄,就是敢带一群人踏出一条路,不需要其他人来指手画脚。

那些人出谋划策,指指点点,营声造势。其中有多少人是为了蹭热点不得而知,但是造成这种越来越多的趋势真的是挺扎心的。我一贯反感无脑跟风,战士将死的时候,苍蝇所首先发现的就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殊不知,战士虽然走不动了,但是他带领一群人走到这里,哪怕一人一口气,也能吹出一个风口,让他继续翱翔。

这几天听说清华毕业生求职,索要3万月薪加期权被十年HR当面骂,还骂上了热搜。结果底下评论清一色叫好,终于知道自己值多少钱了,也敢要了。那个HR应该不知道,租了十年的房子,人不会变成房东,当十年的牧羊犬,也变不成牧羊人。底下评论的那群人看起来好像是懂这个道理的。但我搞不懂他们,为什么对WeWork的估值抱有恶意。

这不,还是有识货的软银来接手。软银过往的手笔不用我来多说,接下来一系列控制成本、调整结构的举动实属正常,且10月新增95亿美元融资。有了软银在背后的强力支持,WeWork也于11月13日站出来和流言蜚语作斗争,再次承诺将持续在大中华区市场发力。诚然,WeWork的商业模式契合未来社区办公的趋势,本身在大企业office市场又具有充足的优势和潜力。仅仅这些已知的条件就足以让软银出手。所以我担心软银是不是可以真的理解,WeWork的核心,社区文化。

想象一下,决心创业的你刚组建好团队,还在摸索盈利模式,业务开拓困难。现金流吃紧,租不起固定的写字楼,创业带来的不确定性又促使团队东奔西跑。这时你找到了WeWork,你发现这里入驻了大大小小的团队。浓烈的创业氛围,让你瞬间摆脱了惶恐与孤独。想和其他团队交流取经,却发现自己没有底气。但是你知道了WeWork有自己的App,里面可以看到各路大神的动态,竟然还能搭上话,你的思路就这样一点一点被打开。

发现了吗?WeWork看起来是提供办公场所,其实他提供了陪伴和激励,满足人感情上的诉求,为相似的人编织着物理性的社交网络。这样坚持下去的社区文化,会不断吸引认同核心理念的客户。客户在这张网络上形成团体,最终孵化成功的不在少数。但是这也仅仅是附加值而已。他的核心理念,更大更广。

以前,我以为WeWork迎合的是共享经济的趋势,要做但没做好的是提供服务。我会为WeWork捉急,你看看人家车企,都知道转型做出行服务了,你的服务做具体了吗?你看看人家付费自习室,都开始盈利了,你把领域细分,把服务体现一下,不是早就上市了吗?现在看来好像婆婆妈妈数落孩子不好好学习一样,结果孩子满脑子想的都是改变世界。

确实,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到蛋。我孩子要是这样,那可不得天天揍他。WeWork发展到今天,遇到的种种困难,都是因为太快了,太高了。没有好好接地气,大环境和行业都跟不上脚步,WeWork也来不及停下来思考。现在正是一个契机,慢下来就会多些思考,回头看就会知道新的东西。这一慢,就让我想清楚了他的社区文化,他坚持的核心理念,他真正要做的事。

我一直很好奇生命是什么,可是好像目前没人能说得清楚生命到底是什么。但是我很喜欢其中一个定义:生命是一个内禀信息外兼交流的有机整体。在我看来,WeWork就是这样的一个生命体。他有自己的信息——社区文化,有对外交流。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促使内部有机成分相互交流,就像充满活力的神经网络。我还记得大刘的一篇小说,讲一个人顿悟了星星之间的闪烁就好像神经信号,整个宇宙就是一颗大脑。没错,WeWork代表的不是社区办公,而是万物互联。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我们内心深处都渴望着交流。WeWork秉持着“让人们创造生活,而不仅仅是生存”的使命,持续打造社区化办公。从i到we,代表的是对于人内心深处渴望的挖掘,是打破交流桎梏的愿景,是将使命贯彻进社区文化的执着。我有理由相信,WeWork一定会比苹果更加伟大。

作者 葛甲

分享到:更多 ()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