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追投20亿专项资金背后:用确定性举措,迎接不确定性挑战

2025年4月12日晚间,滴滴宣布将追加投入20亿元专项资金,聚焦“稳就业促消费”以及助力制造业“走出去”的计划,表达了积极应对外部不确定性挑战的信心。

  这条新闻在当天较晚的时候才发布,不过很快引发了各方热议。

  有几位朋友找我,问我怎么看待这件事。

  我说,在这个非常时期,主流互联网平台纷纷出手,推出一系列促消费促发展举措,进一步将自身发展融入到国家战略中来。

  这里说的“非常时期”,无需过多解释。一方面美方无视国际贸易规则,向全球众多国家加征远超正常水平的关税,全球恐慌情绪蔓延。另外一方面,“走出去”是大公司既有战略,必然要融入到全球化发展的征程中来。

  在咱们这边,无论是阿里巴巴大举推出面向数字生活行业商家的扶持政策,还是拼多多“不喊口号,只动真格”的1000亿扶持,以及盒马开放三级仓网体系优化供应链服务,都是近期互联网大厂的应对环境变化的新动作。

  对于滴滴来说,4月12日晚间宣布的各种动作,“补贴10亿,帮助出口重点区域的新增司机群体实现顺利过渡”“乘客补贴10亿促销费”以及海外化战略的“帮助中国新能源企业出海卖车”“建立1万个海外充电桩”等,其实都是滴滴一以贯之的策略,只不过近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加速和升级了。

  因此,我们要讨论滴滴最新动作,就不能只讨论滴滴,而是融合国内外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来看待

01

促就业和促消费

是增长的一体两面

  可能很多人已经注意到了,滴滴追加的20亿元专项资金,其实是分两个部分的。

  一个部分是给司机的补贴,也就是“促增收”一端,这是平台发挥“蓄水池”和“稳定器”的体现。

  另外一个部分是给咱们用户的补贴,也就是“促消费”一端,这是平台发挥“扩大内需”的体现。

  这个举措很有意思,背后是一个朴素的经济学原理--拉动消费和促进增收,其实是增长的一体两面,二者互为对立统一。

  也就是说,通过各种服务升级或者补贴,刺激了消费,提升用户出行频率,就能给司机端带来增收。而司机端因为收入条件改善,也能给乘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乘客因为服务的升级,会有更大意愿使用出行服务。如此,形成正向循环。现在滴滴对两端都补贴了,可以让这种正循环转得更稳。

  这段时间,各地轰轰烈烈开展的“15%国家补贴”,也是这个道理。通过15%补贴,不仅仅给消费者省下了钱,背后盘活了无数产业链以及链条上相关的企业,而企业活得好,就能带动更多社会就业,就业又能带来新消费,从而形成正向循环。

02

内循环之外

抓住全新的“外循环”机遇

  这段时间,国际变化打乱了很多企业的部署。但是,新的机会也随之而来。

  毫不夸张地讲,因为国际形势巨变,现在全球都希望构建一个全新的“外循环”或者“全球新循环”,在这个体系内,各方要在规则之下,找到确定性增长。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用40多年时间,塑造了负责任大国的形象,现在自然承载了更多国际期待。

  在此背景下,包括阿里、拼多多、美团以及滴滴等科技企业的一系列举措既顺应了国家的政策导向,也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

  去年9月,滴滴在墨西哥宣布,将联合车企、充电设施企业、金融和保险机构等合作伙伴,共同推动到2030年在墨西哥引入10万辆电动车,助力当地网约车的电动化转型。而12日晚间官宣的最新动作,除了继续强调在墨西哥引入10万辆电动车以外,还特别说明要依托滴滴巴西旗下“99出行”,协同建设1万个国产公共充电桩。

  这是什么意思?简单来说,滴滴携手各方,帮助中国新能源企业不仅仅是商品走出去,更是成体系化走出去。我们的汽车,我们的充电站,我们的软硬件产品,我们的服务体系全面出去,为当地消费者美好生活提供助力,我们自身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增长。

  以上这些,动作都不小,但也只是我们看到的一部分。滴滴还要联合拉美地区包括汽车制造、运输、保险、充电设施等各环节上的企业以及合作伙伴,进一步探索多种合作的可能。

  这两天,我还看到新闻说滴滴将在巴西重启外卖业务,已拥有70万活跃骑手。这也在说明,形势变化时期危和机并存。近期的这些变化,说不定反而倒逼滴滴加速开展国际业务,大大缩短原本预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就像当年的华为一样,几次大危机,反而让华为突破了一个个卡脖子技术,才拥有了今天的行业地位。

  总之,接下来一段时间,中国企业要准备好迎接国际形势大变动的心理预期,在内循环之外,抓住各方构建全新“外循环”的历史机遇,在更广阔的海外市场找到新增机会。

03

破局的本质

增强技术核心竞争力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这些年,我们一次次被动应对国际形势变化,一次次寻求避险式生存,那我们啥时候能掌握主动?

  我们有没有底气,别管这个危机和那个黑天鹅事件,能够自己开辟新路,让别人也跟着我们跑?

  以前不敢想,现在我们找到了破局的本质,那就是通过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掌握话语权。

  举个例子,比如汽车这个行业,我们跟在西方屁股后面几十年,一直是追随者的角色。比亚迪、吉利在燃油车时代就跟着西方背后跑了,追上了吗?后来,我们通过体系化技术创新,发力新能源汽车,蹚出来一条全新的并且规模不亚于燃油车的赛道,终于实现了自主可控式的产业领跑。

  现在,国外其他国家开始重视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也要跟在中国屁股后面跑几年,也要学习比亚迪、吉利、广汽、蔚小理、赛力斯这些企业。

  这些年,通过技术创新实现超越的,不止新能源汽车行业,还包括5G、机器人、自动驾驶等等领域。还有,在AI领域,自从deepseek出现之后,我们也有了国际级的话语权。

  回到滴滴。滴滴表面上是一家出行平台,但本质上也是一家技术公司。这两天,在宣布20亿计划的同时,滴滴联合创始人、滴滴自动驾驶CEO张博分享了滴滴自动驾驶技术的部分进展,并且与广汽埃安合作的首款L4车型也一同亮相。更早之前,在亦庄地区走访时,我也看到滴滴自动驾驶车队穿城而过,吸引了市民拍照打卡。

  现在,滴滴自动驾驶硬件平台来到4.0时代。滴滴和广汽合作的量产车搭载了滴滴自动驾驶全栈自研、自主可控的高性能计算平台虎鲸。这个平台GPU算力超过2000 TOPS,更是多种技术的集大成者,融合了智驾域、座舱域、通信导航域,集成度大大提高,可以迅速大规模落地应用。

  还有滴滴旗下的小桔充电,看似简单的落地业务,涉及到充电安全、可靠体验、智能运维、电力调度、智能引擎等技术领域,构建了一整套充电桩智能操作系统。

  今年春节期间,我写了一篇文章《从“新四大发明”到“AI三叉戟”,中国科技创新开始引领全球潮流》,提到中国的科技创新逐步开始到了收获成果的阶段。

  我们的科技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每一个成功的产品背后,都是长期的技术钻研、经验积累以及团队的不懈努力。只有重视这些看不见的积累,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科技创新的本质,也更能明白中国这批科技产品的厚积薄发。

  这两年,在国际上破圈的中国企业,比亚迪、华为、海尔、大疆、宇树科技等等,无一例外走的都是“研发之王”的路线。就连我上月提到的中等规模的追觅,也是通过数字马达的研发突破,成为该领域的领先者,引发全球关注。

  是时候了,进一步用我们的科技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进而穿越一个个或坎坷的发展周期,探索我们想要的未来。

作者 丁道师

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蓝时代网立场。蓝时代 » 滴滴追投20亿专项资金背后:用确定性举措,迎接不确定性挑战

分享到:更多 ()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