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很多媒体群都在探讨支付宝收费的事情,然后就延展到说滴滴和Uber合并之后涨价、下雨天提价的事。之前,滴滴和快的合并的时候,已经有人担忧提价的问题,后来这种担忧变成了现实,随着每一次合并,滴滴出行的价格都变了变。
的确,这让很多之前享受到的优惠消失,心里不爽也很正常,有人甚至于嘲讽,“现在已经进入了高价的共享经济了”。excuse me!这句话我看不懂,如果共享的资源越来越稀缺,价格不就应该越来越高嘛。但无论如何,两个人分享一样东西、顺路接你一趟,你所付出的已经比独享的便宜了许多。你们不能只看这一项的同比,而不去比较同类项吧。(当然,利用垄断地位行垄断之举另说,不在此次探讨之列)
较之从前,消费者的确比原来付出了更多。包括出行涨价,包括习惯的支付宝从免费变成了收费,更包括像分答、得到的出现,打破了免费从网络上获取知识的“传统”。
免费的“传统”影响了整整几代互联网人,在中国也有近20年的历史了,但所有的迹象都表明,这个时代已经在萧条、甚至走向消亡。
享受惯了免费,吃瓜群众是不是觉得难以接受?
从微信“提现收费”到支付宝“提现收费”,从滴滴叫车提价到某个工具类产品要收费的时候,就有人代表“消费者”发牢骚性的文章,从其专业度还是言论的逻辑性上,都是在破坏“规矩”。
怎么说?
第一个破坏的规矩是,没有代表消费者好好说话。
大家都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不是慈善机构给你的免费,一切免费都有风险,就连人和人之间的交往都是这样。虽然我们不能揣测别人的善意,但也不能提防可能发生的恶意,此为自保。
当消费者看到商家给你提供免费时,除了让你体验产品、服务之外,最终还是为了销售产品、或者希望你养成消费习惯。你享受到的免费都是要折算到你所购买的商品里面。虽然“吃亏不一定是福气”,但“白拿的最后一定要付出,代价大小而已”。用支付宝是这样,用微信是这样,滴滴自然也是这样,何况人家天经地义。
这个时候,所谓消费者代表就显得滑稽了。记者站到消费者的角度没有错,但是你说出来的观点就是,你是消费者你就弱,商业公司不能对“弱者”收费,也不能对“弱者”涨价。
正常的消费者该怎么说话?你侵犯到我消费者正常的权利了,我要站出来说;你利用垄断地位了涨价了,干扰了市场的正常行为,我要说话。与其情绪化的发泄不如看看滴滴、Uber合并是不是违反了《反空垄断法》。
坏的第二条规矩是记者这个行业的。自打有了自媒体,所有写自媒体的人都成了记者——记录者(新闻学对记者的定义该改一改了),一群只记录自己看到的、一家之言的人代表了“记者”。
作为中国新闻业最辉煌年代的记者,我们当年纠结的是做人和记者职业冲突时该如何选择的问题,但我们大部分都在遵从报道要客观、要尊重真相、要遵从商业本质,记者只是第三方记录者,是不允许过多的情绪在报道中的。言论不加约束、没有底线,是无法令人信服的,也是有违记者的本质的。
第三个,坏的是事物的常态。大家都知道,世间万物是以变化为常态的,人每天都在生长:细胞会新陈代谢,思想也在变化,见识也在增长,为何要求别人不变、要求本该合法赚钱才是正道的公司不变?
这就好比我们到一个落后的地方,我们希望体验原始的风貌,结果一去发现人家灯泡也装上了、便利店也有了,然后就说“不该破坏原始风貌”之类的话,但说句心里话,生活在便捷之中的我们有什么权力要求封闭地区的居民一定要过苦哈哈的,过成没见过可乐、没吃过巧克力的样子,换你你也不乐意吧。
作者 徐英
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蓝时代网立场。蓝时代 » 收费还是加价,都不要用情绪化误导吃瓜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