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产业需要外部力量助推,华夏幸福扮演重要角色

华夏幸福

10月26日,华夏幸福在北京举办了2016产业中国年会,同期由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主办的“2016人工智能青年创新峰会”也同步召开。来自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华夏幸福、CAAI模式识别委员会、微软亚洲研究院、云之声、中科视拓、清华大学等单位的人工智能专家参与了峰会,并站在产业高度分享了各自的观点与见解。

与会专家都承认,当前是人工智能的黄金时代,人工智能替代部分人类活动在可见的将来是可以实现的。与过去的60年相比,当前的技术储备条件、数据条件、IT设施、对人工智能的认知等,均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在资本层面,人工智能已成为资本关注度最高的项目,产业活动也渐趋活跃,目前正处在进入人工智能+时代的前期,在技术、资本和产业等多方条件的共同协作下,人类随时有可能进入人工智能时代。

人工智能自60年前提出概念,到有企业和科研单位涉足研究,再到如今成为资本市场热门项目,从时间跨度上来看相当长,比任何一个项目耗费的周期都要多。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人工智能是个跨学科跨产业项目,需要多种产业和科研要素的协同,很难从单点进行突破,因此涉足其中的企业和科研单位经常会有独木不成林的感觉。其次是人工智能的研发耗资巨大,研发周期长,很难在短期内通过市场化为其输血,形成良性发展态势。太多的人工智能项目具备超越同时代的技术特色,却因产业和应用的原因而被束之高阁。

除了协同、研发周期和市场化的问题,一些高精尖的技术难点,不通过良性循环的市场方式很难加以解决。例如非结构化数据问题,人类目前已可以通过结构化数据模拟出比人类大脑还庞大的神经元系统,但对于人脑决策中起关键作用的非结构化数据,截至目前仍处于束手无策的地步。即便在这一块的研发取得进展,也还需要有相应的大数据进行协同,更需要有比目前快百倍千倍的IT基础设施来为其提供运行平台,而这些条件目前基本都不具备。

不过人们对人工智能某些项目的井喷式落地,还是有普遍期待的,例如语音识别、图像识别、人脸识别、机器翻译、聊天机器人、虚拟助手、个性化内容推荐、无人驾驶等。事实上,虽然人工智能目前还并没有实现产业化,但我们日常所用的很多工具中都有人工智能的影子,如电信运营商的机器人客服系统、移动资讯客户端的机器推荐、车联网中的语音交互控制技术、使用人脸识别进行登录和支付等,有些项目的落地效果还不错,用户习惯也在形成中,还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在面对人工智能的发展问题时,资本势力强调利润和市场、科研势力强调研发和攻坚,而产业势力则强调产业链和协同。目前看人工智能的发展还是应由产业势力扮演更重要角色,以期在两者之间取得平衡。产业势力更大程度上要整合资本和科研力量,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人工智能产学研平衡发展的生态圈,为技术成果找到转化地,找到投入应用的战场,最终找到能够从中产生利益的市场。华夏幸福,则扮演起这样一个产业化助推者的角色。

实际上,华夏幸福与人工智能产业的渊源颇深:,早在今年年初华夏幸福就与全国智能机器人创新联盟达成战略合作,创新联盟京津冀总部落户固安新兴产业示范区。而华夏幸福运营的香河机器人产业园,也被定位为京津冀地区机器人产业高地。随着华夏幸福对人工智能产业核心要素和关键资源的不断整合,未来还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工智能项目进入华夏幸福的产业园区,这将使得华夏幸福成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提供者。

人工智能是高端科技产业,对这个产业的服务将有别于其他产业,服务者需要从服务机制上进行调整,使之更有利于创新元素聚集和互融,并有能力构建一个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创新生态系统,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人工智能产业的技术成果转化,落地、应用、产业化等相关要素,其实都是可以通过服务来实现的,而华夏幸福则可以从中扮演关键角色。

作者 葛甲

分享到:更多 ()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