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两年移动直播平台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过于娱乐化的内容表达方式,让人们对这个业务产生相当大的疑虑。移动直播不受场地空间的限制,仅用容易获得的手机即可现场播出内容,连接千百万人,但这种低成本高效率的传播方式,是否真的只能与娱乐内容乃至于庸俗娱乐结缘呢,有没有一些更为正能量的使用途径?在这方面,映客日前用亲身经历给出了答案。
从上周五开始,史无前例的特大雾霾袭击了整个华北全境,全国数十个城市受到影响,北京等地开始实施单双号限行和停工停课的应对措施,北京市小学、幼儿园、少年宫及校外教育机构计划停课一周,中学实施弹性教学方式,雾霾打乱了正常的中小学教育秩序,但为了少年儿童的健康,也不得不出此下策。在这次停课之后,一些有条件的机构开始利用网络课堂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网络直播授课,但大多数少年儿童仍处于要么在家中玩游戏,要么无事可做的状态。
在近日播出的央视新闻频道《新闻1+1》节目,在对雾霾进行报道的同时,还报道了另外一些新鲜事。西安的一位老师近日在网络上走红,原因是该老师使用映客直播为学生们讲课,布置作业,安排学习计划,在被网友发现后迅速形成传播热潮,一天之内有8万多人前来观看这位老师的授课视频,一时间成为网络焦点。而据了解这并非孤立现象,利用映客直播作为教学辅助工具,将课堂学习延伸到无空间限制的网上,已在教师群体中悄悄兴起,蔚然成风。
每一项新技术的出现,都应该由正面意义引领传播, 20年前的用互联网进行远程网络会诊,13年前非典时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购物满足生活所需,这些都是互联网带给人们实际好处,满足人们实际需求的例子,而这一正面实践如今又在网络直播平台上重演,确实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情,这里面当然有教师群体对技术工具脑洞大开的大胆应用,更少不了映客对于用户的正面引导。
映客很早就提出“直播+教育”理念,鼓励和引导教师善加利用互联网工具解决问题,并为其提供了相当多的技术条件,例如映客提供的三连麦功能可以让教师实时回答学生提问等。人们头脑中的印象,多数时候还是把直播平台当做娱乐工具,而在挖掘出教育辅助工具的作用之后,人们发现功能还是相当强大的。教师在网络上面对面对学生进行授课,学生可以观看现场直播,也可以观看录播,家长也可以和学生一起学习,落实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这在过去是很难想象的。尤其是在停课的雾霾天中,网络直播的教育工具属性,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施教者和受教者都能从中体会到技术的强大与好处。
在技术爆炸时代,互联网新技术在应用之初往往都致力于满足用户的娱乐需求,但一项技术如果长久停留在这个层面,也就失去了本该有的意义。新技术的应用是为了造福人类,让用户的生活和工作更方便快捷,让这个世界更有效率,运行成本更低,只有往这个方向去积极进行探索,才能赋予技术本身以更大的意义。雾霾天在映客上直播授课这件事,正是新技术通往正途的一个基本体现,这说明了直播平台不仅能承载娱乐,更能容纳直接提升社会运行效率的职责与功能,这是一种新技术应用的反朴归真。
从用户角度来说,虽然娱乐需求非常旺盛,但娱乐需求也并非生活的全部。热闹过后,多数人还是会思考一下,能否从中获得一些正面提升价值的。从教师群体不约而同利用映客作为辅助工具进行网络授课这件事上看,这类实用需求始终存在,人们总能用各种不同方式找到新技术的正面作用,并将其挖掘出来。平台能够洞悉到这种需求,并积极为其提供条件进行正面引导,那么新的需求市场就会得以形成。在这一点上,映客做得相当不错。
在经过了最初的发展之后,映客从今年开始更加关注儿童的教育问题,通过公益形式发起了“小映助学”和“小映读书”等项目,用实际行动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今年映客还有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MusicRadio音乐之声和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共同主办,映客直播共同发起的“2016MusicRadio我要上学映客直播1200助学行动”和“2016镜头中的最美支教团” 等活动,集公益和教育于一身,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多的实际帮助,并引起更多社会关注。大城市中的年轻人天天看直播表演的同时,一些山区中的孩子们也在通过各种设备,利用映客平台获取知识,开阔眼界。
近期随着针对直播的监管政策不断出台,直播平台的自身形象问题也逐渐受到关注。直播业务的过度娱乐化,对未成年人保护问题的缺乏关注,都已作为问题被提上台面。在很多人心目中,直播平台与低俗娱乐表演是划上等号的,这种状况不加改变,将会严重损害该产业的发展前景。映客作为行业领军者,率先在政策出台之前就积极落实主播实名制,规定未成年人不能成为主播,并积极推行“直播+教育”的发展策略,期望能与教育进行对接,让直播平台发挥出更大的正面意义。
事实上,网络直播平台能够连接的不仅仅是教育,还有很多能给社会带来正面意义的产业,为社会运行提供效率工具。这个雾霾天,与13年前非典时的状况非常相似,当年人们在非典肆虐时发现了网购的好处,今天则从雾霾横行中发现了直播的正能量。希望这种正能量能够延续下去成为风气,让少年儿童的教育插上新技术的翅膀。
作者 葛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