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后半年,共享单车概念受到热捧,如摩拜单车、ofo单车等风头一时无两,大有几年前滴滴、快的的火爆势头。作为一个资深北漂,年底由于互联网圈各种会议较多,出行频率增加使用了几次单车后,从持观望态度,逐渐转变看法,认为以当下共享单车的火爆程度未来几年必败。因为现在共享单车热不是市场需求使然,而是资本狂欢下催熟的结果,根据中国各大城市实际情况分析,这是门深坑遍布的生意,风险远远大于收益。
思考一:为何共享单车火爆而公共单车哑火?
共享单车的概念并不新,早在2010年北京市东城区、通州区等部分区域开始试点公共自行车租赁服务,官方公共单车成立的时间比之后来的摩拜、ofo早上四五年。然而,后来公共单车很快哑火,反而民间成立的摩拜、ofo等火了。原因何在?
公共单车分布不够密集,而共享单车由于大胆的创新密集度占很大优势。在北京待过半年的人都见过公共单车,这些公共单车使用和回收都有固定的地点——驻车站或车桩(横梁式、立柱式、龙门式等多种不同类型),导致公共单车取放很麻烦,本来骑车出行是为了方便,结果驻车站分布过于稀疏,除非离驻车站很近或顺手,不然很少人愿意为了骑行省个三十分钟却步行上一个小时。
而摩拜、ofo利用智能硬件创新而出的智能车锁和GPS定位,让驻车站和车桩这一环消失了,这让共享单车取放位置有了很大的可能性。用户只需要有智能手机下载它们App或其他方式,就可了解附近最近的共享单车,骑行完毕后也可就近停放。这样让整个共享单车流通其来,相比死板的公共单车有了质的变化。
思考二:为何说共享单车成也方便败也方便?
分析共享单车的文章很多,有的人说它们自购车是伪共享经济,其实讨论概念是没什么价值的,是不是共享经济决定不了一个公司的成败。然而,一个商业模式与所处的商业环境却息息相关,一些看似美好的商业模式放在错的商业环境下,就可能产生巨大的损失,而这种损失的可能性往往会被看似美好的前景所误导。
摩拜也好、ofo也好,它们的成功源于将共享单车从固定地点解放了出来,让单车为用户提供便利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很多人讲摩拜、ofo或许是下一个滴滴、快的,如果大家了解到现在政策对专车的围剿,也许就不会把这种比喻当做是好话。正是共享单车过于方便,它隐患来了。
商业追求的什么?追求的是效率与成本完美的契合,当一个商业模式其收益与投入持平或负数的话,那么这个模式如何得人心都会必败。我们说共享单车方便背后带来的什么?维护成本的指数级上涨。以公共单车为例,有了固定的驻车站或车桩,虽然用户不方便,但监控方便了、维护方便了、统一管理方便了。反过来讲,共享单车在用户方便之后,面临了以上几个不方便。
首先说,监控不方便,在中国既没有欧美的道德档案制度(李小琳提出这个还真有意义),国人素质…(不用多讲了吧)。这导致共享单车一旦离开摩拜、ofo工作人员手里之后,就会进入城市黑盒子之中。12月19日北京晨报有篇报道透露,某二手车的交易平台上,有人公开叫价2000元回收摩拜单车,另外在二手平台上ofo只卖99元,但前提条件是必须“需拆除GPS”。不说被偷盗的危险了,还有骑行中一些用户放纵行为导致的单车损耗问题更加无法去监控。
其次讲,维护难,单车这种东西贵了成本回收周期就会长,便宜了容易损坏(何况是万人骑),然后共享单车还要有很多智能锁之类的,很容易被损害的零部件。打个比方,如果单车坏的正好是GPS零件的话,找到它比维护还要费时间吧?12月22日,北京晚报一篇报道称,共享单车催生一个职业“城市猎人”,他们利用手机App定位信息,搜遍楼宇窄巷,只为找回被“遗失”的单车。这么大的北上广,靠人来找,况且很多可能GPS都坏掉的车辆,如何维护?维护下来成本多高?不维护直接换新单车的成本又要多高?
最后谈,统一管理麻烦。商业嘛,有效科学的管理,才能发挥产品或服务的最大价值。然而,几万辆、几十万辆单车,被几百万、几千万人骑来骑去,虽然在移动互联网下,其自运营具备可能性。可是一旦需要共享单车企业来介入统一管理的话,这将是多么高昂的人力成本,而且即使投入很大,也很难将其管理的井井有条。
思考三:北上广单车公共设施缺乏背后市场前景有限
中国曾经是自行车大国,10年前、20年前,不富裕的国人以单车为主要出行工具比例很高。然而,在不注重公共设施为著称的中国大城市崛起的进程里,除了厕所难找外,有关单车的公共设施也极度缺乏。除了国人盲目认为汽车有面子,导致单车拥有量退缩外。因经济发展导致出行半径被大大延长,单车停车位、自行车道、办公楼自行车停放地点等公共设施的稀缺,也导致人越来越不喜欢单车出行。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的单车人口已下降至30%,低于荷兰的40%。随着欧美等国家对单车的政策倾斜和公共设施完善,目前中国已被很多国家超越。
前两周本人两次参加北京798艺术区的两个会议,在望京南地铁口出来时,曾临时注册某共享单车骑行了一百五十米,由于望京南外没有自行车道,本人是在人行砖道骑行,期间也看到许多人如此。后来过马路时放弃单车,将单车违规的放置在一个公交站牌旁,步行半个小时参会。原因就是没有自行车道不敢骑,一个是和汽车抢道不比人行砖道,危险系数太高。一个是到了会场不知道把单车放在何处,故放弃了共享单车而选择更稳妥的步行。
如果你是个资深北漂的话,你会清楚在北京的道路上,有许多非主干道是没有自行车道的,而自行车道上往往会被汽车当做车位霸占,还有许多违规在自行车道上行车、摆摊、散漫行走的人群,骑行的体验非常差,而且往往不是很安全。当北上广等城市都存在公共设施不足的问题,看似需求无限广阔的共享单车市场,真的有饼画的那么大么?
思考四:常年的雾霾和汽车尾气,单车出行热会不会昙花一现?
近几日,北京的雾霾又一次成为朋友圈的全民话题,雾霾天占比越来越高的当下,单车出行先不说成为高频“吸尘器”,仅仅是能见度太低加上路况复杂两个条件,就会让很多人望单车而却步。还有北京无处不在汽车释放的尾气污染,单车骑行相伴汽车,每日位在污染核心区域,也会成为未来单车出行热下降的一个原因。
2013年冬天本人因鼻炎问题在海淀医院就诊,医生提出让我多锻炼的建议,当时我因为工作日每天上下班骑行两个小时车,很自豪的告诉医生自己每天骑车运动,完全不需要健身。而医生劝诫,骑车运动还不如不运动,骑车时吸入的大量汽车尾气不仅会加重我病情,还会带来其他健康隐患,后来就开始挤地铁告别了单车。
虽然,这些原因有些“耸人听闻”,但现实背景下,单车出行热昙花一现的担忧并非杞人忧天。
思考五:资本催熟下共享单车会不会陷入其亡也忽焉的尴尬?
无论从官方还是个人考量,中国重拾单车大国的有益之处不胜枚举。而共享单车作为顺应大趋势的创业热潮,必然会迎来自己蓬勃发展的一天。但有个问题是,好事不等于急事。以特斯拉对无人驾驶技术的操之过急导致的几起致人死亡丑闻,还有三星Note 7为了应对iPhone 7过早推出导致的电池爆炸门做前车之鉴。即使是科技巨头特斯拉,在面对未来技术方面过于激进,也会出现问题。那么反过来看,共享单车是大趋势,但在资本催熟下,中国的共享单车是不是走的有点快了?
企业融资就要考虑回报,资本介入越多,一个市场就会越激进。如今摩拜单车与ofo单车融资额加起来就将近3亿美元,加上其它新兴单车的疯狂涌入市场,整个市场被资本过早的催熟。当商业环境承载不了如此大的市场需求的时候,泡沫就会很快出现。为什么2015年、2016年会出现合并潮,背后真是滴滴/快的、58/赶集、去哪/携程、美团/大众等想要合并吗?还是资本方恐回报周期太长,强制撮合以上领域进行整合。
通过合并完成资本退出还是好事情,当一个市场即使合并资本方也难退出时,恐怕蓝海市场会在揠苗助长中过早夭折,这也正是现在共享单车面临的担忧。据今年7月份,北京市交通委发布了第五次综合交通调查结果显示,单车的出行比例持续下滑。交通部门分析,主要是因为单车出行环境亟须改善。在调查中,34%的调查者不骑车是因为出行距离过远,15%的人认为消耗体力,16%的人认为出行环境差。还有24%的人认为公共交通经济快捷,无需骑车。
加之,单车生命周期较长,许多国人本身就拥有单车,虽然共享单车有更便捷的优势,但在一个并不是很乐观的发展趋势下,共享单车真的像某些业内人士渲染的那样百亿?千亿?这么庞大吗?据2016年10月18日iiMedia Research(艾媒咨询)发布的《2016年中国单车租赁市场分析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单车租赁市场规模预计将达0.54亿元,用户规模将达到425.16万人。如果真如业内人士所展望的大市场,今年单车市场规模不足1亿的数据,岂不是非常费解?
共享单车未来一定是大趋势,共享经济在资源匮乏的未来是很好的解决模式,从拥有到共享,可大大减少人对地球有限资源的浪费,也是未来人享受经济发展和保持环境健康的最好的解决办法。然而,趋势不代表现在,在资本催熟下的共享单车,是时候该降一降温,否则陷入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怪圈,会让外界对其从过度热捧到过度贬低,反而对共享经济的未来发展产生不利。
作者 师天浩
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蓝时代网立场。蓝时代 » 资本催熟下的共享单车必败的五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