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在处罚了一波第三方支付公司之后,央行的“闸刀”终于挥向了第三方支付中最大的两个巨头——支付宝钱包和财付通(微信支付)。5月10日,央行上海总部公布了对支付宝的处罚决定,因违反相关支付规定,被处罚3万元。同日,央行深圳支行也对第二大移动支付巨头财付通处罚同等金额。市场普遍认为,这是央行发出的一个信号,都“乖乖的,谁都不能凌驾于处罚之外”。
央行上海总部发布了央行上海分行第134期行政处罚信息公示表。处罚信息显示,支付宝(中国)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因违反支付业务规定被央行上海分行要求限期改正,处以罚款3万元。同一日,央行深圳支行也公布了对财付通的处罚信息,处罚信息显示,财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因未严格落实《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相关规定,被罚款3万元。有专家认为,央行此次处罚传递的信号是,“支付机构的巨头,要带头落实好相关规定,为其他第三方支付机构做好表率。在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的大背景下,央行由此传递出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第三方支付市场的信心和决心。”
众所周知,规避金融风险是近期的大事,也是央行不断治理整顿的一个焦点。对于被处罚,支付宝表示,“为贯彻落实《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支付宝在去年初就启动了相关的系统升级和改造工作,并通过各种方式让广大用户理解、认可账户实名制给大家带来的帮助和价值,完成相关的认证工作”。财付通表示,“自《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发布后,财付通第一时间全面启动了落实支付账户实名制的相关工作。我们一直通过产品引导、用户教育等多种形式,争取妥善、到位地推进实名制的落地工作”。
很显然,“认错态度”都是不错的。不过,双方都未明确回复被处罚的原因,但均提到账户实名制的问题。据此判断,或许双方被罚可能涉及账户实名制。众所周知,央行于2015年底发布了《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该办法已于去年7月1日正式实施,按照规定,支付宝、微信等支付机构应该对客户进行实名制管理、对账户实行分类管理。据统计,截至目前,共有近50家支付公司被处罚。仅2017年初到现在,央行已经对超过10家支付机构开出罚单。
去年7月25日,央行官网发布公告,宣布第三方支付公司通联支付和银联商务存在严重违规现象,两者分别被罚款1110万元和2653.7万元,创下了当时罚款金额新纪录。因此,对于支付宝和微信的区区3万元处罚显然是隔靴骚扰,也可以认为双方收到的“违规”尚不严重,否则也不会出现这么小金额的处罚,一定的警示作用或许才是关键。
我们观察,央行处罚信息中的处罚原因多出现违反反洗钱规定、违反银行卡收单规定以及违规使用客户备付金等。自今年4月17日起,央行要求支付机构应将客户备付金按照一定比例交存至指定机构专用存款账户,首次交存的平均比例为20%左右,最终将实现全部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这是监管的重点,而对于两大第三方支付巨头来说,因为承载着市场巨大的份额,因此在这方面的“辖制”也是重点之一,毕竟可能存在的风险还是非常关键的,对于二者来说这种集中存管的备付金也应该不是问题,但是对于实名制的事实估计尚有一段时间来不断完善。
业内人士表示,反洗钱、用户实名制认定、用户信息保护、数据使用等方面,都是潜在的风险高发区。应该也是监管的重点。防范金融风险是央行一直在监管的重点。事实上,监管层已经出台了多项政策,包括实施非银行支付机构分类监管制度、建立个人银行账户分类管理机制、确立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机制等。央行之前的处罚是针对比较混乱的预付卡和收单业务,但是针对移动支付和互联网支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有些放宽,央行的态度是认为这个业务总体上没有问题,但是要有“监管红线”。市场也认为,第三方支付未严格保护客户信息和个人隐私,信息泄露事件时有发生也应该是监管的一个重点。
众所周知,国内移动支付市场,支付宝钱包和微信支付是双寡头格局。对于市场的培育以及国内移动支付市场的成长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数据显示,阿里支付宝和腾讯财付通一直占据移动支付的绝对地位。截至去年四季度,支付宝和财付通两大巨头的市场份额已超九成,达91.12%,剩下的企业只能争抢不到10%的份额。包括一些手机支付企业都难以在中国市场形成规模和潮流,比如Apple Pay等等皆是如此,这也说明中国市场确实不太一样。这一次央行的处罚也是“敲山震虎”,未来的监管或许也会更加严格。
-----------------------------
(作者简介:小刀马。欢迎关注作者微信公众号:daomawuyu(刀马物语)。微信:daomawuyu99。谢绝微信公众号自行转载,转载请联系作者。)
声明:本文内容和图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蓝时代网立场。蓝时代 » 处罚支付宝微信支付是不是隔靴搔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