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质量决定AI的未来 云测数据掀起的行业飓风

AI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的新工业革命引爆点,各国都在此方向积极投入参与竞争,中国当前的竞争位置还很不错,当在两强之一。AI发展需有三个要件,即算力、算法和数据,这其中算力属于基础设施能力,算法可算是基于基础设施之上运作的工作方法,而数据则相当于用来指导算法运作的依据。从一个可以完整运作的AI应用来看,没有算力则算法和数据跑不起来,没有算法则数据没有执行通道,没有数据则算力和算法就成了摆设,而目前人工智能发展的阶段恰逢算力和算法充足,AI数据十分缺乏,毫不夸张的说如果没有高质量的数据,人工智能将没有未来。

 

有数据人工智能才能跑起来,但数据的质量高低,对AI是否好用起到决定性作用。当前AI发展对于数据的需求非常大,但对于AI来说数据量并非等于数据质量,只有高质量的数据才能对算法起到决定性作用,进而产生生产力,而质量一般的海量数据对AI不但无利反而有害。大数据行业之前有对大数据去噪的作业流程,而到了AI时代,随着AI公司对高质量数据的需求不断加大,数据标注开始形成一个行业,在AI发展中担当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云测数据,正是这个行业中的头部企业。

 

像百度、阿里巴巴这样拥有海量数据的企业,更需要将数据进行清洗、标注,把海量数据加工成有价值的数据。更不用说人工智能产业落地前夕,AI需要更多还原特定场景的数据。这对于轻资产的AI公司来说用人力去做成本太过高昂,因此AI公司多将此类工作外包。由此而产生了一个以数据标注为核心的AI数据服务市场。根据艾瑞报告,2018年AI基础数据服务市场的规模约为25.86亿元,并预测到2025年这个市场的规模约为113亿元。这是个高速增长的市场,有多家企业涉足其中,为AI行业的发展提供最不可或缺的服务。

 

数据标注行业从性质上看偏劳动密集型,因为主要工作过程都牵涉到人力。举一个例子,谷歌大脑当年曾成功从视频中认出了一只猫,为此所付出的算力代价则是16000台电脑学习了1000万张图片。在当前的算力情况没有突破性进展的情况下,这个案例是无法落地应用的,因为仅仅认出一只猫就要机器学习这么久,要是认一间屋子里床上的一只猫呢?从应用角度来说算力成本太高,难以推行。将这个案例投入应用的唯一办法,就是采集和标注大量猫图片训练算法,以提升效率。这只是数据标注行业的某个单一工作场景,还有更多更复杂的数据需求。

 

当一辆自动驾驶的车行驶在路上时,有可能遇到的情况有哪些?由于智能驾驶领域的的特殊性,其算法模型要求能处理任何常规情况和突发情况,条件是要在数据上尽可能对其加以满足。前后左右来车,这是最常见的简单场景,目前自动驾驶发展的阶段可以作相应处置以避开,但如果车前方飞来一只鸟,或走来一个撑雨伞的人,这就属于非常见的复杂场景了,任何互联网公司也没有此类数据,只能靠云测数据等这些数据服务公司进行特定场景的数据搭建采集。自动驾驶的车要保证安全,就需要后台的AI数据尽可能将任何在公路上可能遇到的情况容纳进去,有些情况发生概率接近零,但只要不是零,自动驾驶的车的算法模型就需要这些数据。一个例子是,特斯拉曾有辆车在自动驾驶状态下车毁人亡,原因是自动驾驶系统没有辨别出前方白色车辆和天空的区别,导致自动刹车没有及时制动,一头冲了过去。

 

随着AI应用落地越来越广,相应的高质、精准、安全数据的需求量也在直线上升。创建于2011年的Testin云测从应用测试业务出发,在服务了超过一百万家企业之后,经过行业前瞻判断,抓住机会顺应市场趋势进入了AI数据服务领域,成立数据标注业务品牌云测数据。通过自建数据场景实验室和数据标注基地,为智能驾驶、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智慧金融、零售等领域提供定制化的数据采集、数据标注服务,全方位支持文本、语音、图像、视频等各类型数据的处理。在很短的时间内,云测数据已成为国内AI数据标注服务市场的第一名,目前市场上主要的AI企业均是其客户。

 

云测数据可以说是随着一个应用人工智能市场的成长而崛起的,其目前的市场地位除了顺应趋势站上风口之外,还有长期耕耘To B市场的流程化管理和人员协作经验的继承,而云测数据在开拓新业务时有章有法,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一个新生市场在初期时往往是野蛮生长期,监管缺失,市场认识不足,都会导致这个市场内乱象横生。企业为了尽可能拿到市场红利,往往会只盯住增长而放任其他方面不管,甚至采用一些非常规手段来保证尽快增长,但云测数据在AI数据标注服务这一行的征战,显然没有走这条看似常规的路。

 

需求定制是云测数据商业模式的核心,无论是数据标注还是数据采集,云测数据都发展出一套科学的生产与管理流程。云测数据在华东、华南、华北等地自建的数据交付中心和数据采集基地,在提升了数据生产作业流程环境、保证数据交付效率的同时,对于数据的最终质量保证有着很大的提升作用。如果为了节省成本可以采用小作坊式的数据标注作业场所,生产环境恶劣,员工素质不高,虽然可以省点钱,却终究无法提供最好的服务。云测数据是将AI数据服务当成一个长远的事业来做的,而非用来赚快钱,这个主导思想自然会对最终结果产生正面影响。

 

其实云测数据更为吸引客户的,是在数据安全方面所下的功夫。行业发展初期很少有公司会重视这件事,但云测数据却对其高度重视。云测数据在场景数据采集之前都会与被采用户签署数据授权协议,确保AI企业用于训练的数据合法合规;在作业流程中采用数据隔离机制,所有的数据都是被封闭在标注平台中的,员工可以在平台之上作业但却无法真正接触到这些数据,以保证数据的安全性;还有一点是不滥用数据,数据交付后清毁数据不留底,绝不二次使用;从安全防范到作业流程,再到数据审核与质量保障,每个环节云测数据都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机制与管理规定,用制度来守护数据的安全性和隐私性。

 

Testin云测CMO张鹏飞也强调“从整体看来,AI数据行业关于安全、隐私等方面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和强调重视。但我们从长远角度出发,一直在隐私和安全防护角度下大力气服务行业、树立数据质量标杆,只有以这种负责的态度来服务客户,我们的行业才能‘良币驱除劣币’,真正让人工智能成为新一轮技术革命,改变整个社会和人类进程”。

 

事实上,这些看似繁琐的安全和质量机制,恰恰是客户所看重的,即便客户需求中也许不会展示那么详细,但云测数据通过科学流程主动将客户顾虑排除,客户的内心一定是认可的。因为谁也不愿意自己重要的数据被泄露外传,也不想自己的数据经过一番加工之后质量达不到要求。人工智能公司与AI数据服务公司之间,最重要的是建立一种信任关系,其他的事情自可迎刃而解。云测数据在这个行业内有章有法的运营行为,是其能够获得成功的关键。这给整个行业做出了正面示范,也引领了行业的健康发展态势。

 

全机器化、全智能化的时代还远远没有到来,在通往这个目标的过程中,相应的人力消耗与线下活动是必需的,因此云测数据具备充足的发展空间和机会。AI数据服务看上去所做的事情足够基础,但这些工作却是AI行业发展不可缺少的。如果说数据是驱动AI运行的能源,那么数据标注就是提供石油的那个角色。如果说数据是驱动AI运行的血液,那么数据标注就是造血干细胞,其作用与功能的重要性是怎么描述也不为过的。而云测数据正是这个新生行业的执牛耳者,将随着AI行业的发展而不断成长。

作者 葛甲

腾讯新闻Contech机制引领未来内容生产消费新模式

5G和人工智能的脚步渐行渐近,随着新技术的不断进化,会影响很多行业的走向,行业的裂变与重构即将发生。从内容行业来说,过去几十年其实一直都在进行着自我进化,但变化的机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大。当5G和人工智能普及之后,现有的内容行业必然会出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原有的关键环节消失了,一些原本没有的产业环节则出现,并担当极为关键的角色。未来,只有在新技术驱动下被重构的内容产业能够继续存活,而淘汰旧生产方式所需的时间,肯定要比人们想象中来的要短。

 

今天,在北展剧场举办了主题为“人机协同,内容共生”的2019腾讯ConTech技术大会,腾讯新闻邀请了国内外顶尖的人工智能学者、5G专家、投资决策人等共聚一堂,探讨在5G和人工时代到来之际如何将新技术与内容生产相结合,共建内容生产消费的新模式。腾讯公司副总裁陈菊红在大会上发布了《内容产业趋势报告2019》,并发表演讲分享了数字内容产业七大黄金拐点的思考与判断。

陈菊红认为,与以往的增量市场对于内容消费量需求较高相比,未来的内容消费将呈现存量市场的新特点,即纵深化和视频化,用户对于内容质量有着越来越高的需求,从内容生产者的角度来说,“去低质化”将成为主要任务。在这一背景下,相关的内容生产与消费技术将得到长足发展,通过引入多种技术手段提升内容消费体验,提升内容生产效率,是必然的发展方向。

 

ConTech机制是由腾讯新闻率先提出并应用的一套内容生产、删选与分发的解决方案,基本内核是一个技术体系和一个内容生产机制,即“机器和算法”与“人工审核和推荐”相结合的机制。这套机制包括三个流程:1,持续运转的内容筛选漏斗;2,关键内容的数据发现和协同生产;3,有利于优质内容供应的高效机制。仅从字面意义上来看,技术就已在这套机制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更意味着这与传统网络平台的内容生产机制有着非常大的不同。虽然“ConTech机制”目前未必很成熟,但其基本理念无疑直指内容生产的未来。

机器推荐是目前内容平台的标配,机器推荐可以提升内容消费的效率,但很难解决内容质量的问题,且有很严重的“茧房效应”和“孤岛效应”,导致个人获取内容的片面化。网上的内容数量每天都在增加,质量层次不齐,筛选识别优质内容就成为一个很严峻的挑战。“ConTech机制”首先要用技术系统将关键的内容数据筛选出来,之后在内容生产流程建立鼓励优质内容产出的高效机制,鼓励协同生产,最终完成从源头做起的优质内容生产流程。这一整套流程当然是基于技术体系来实施的,但一个正确的指导思想也尤为重要,即要相信好内容是能够带来更多价值的,低俗劣质内容所带来的一时繁荣是靠不住的。

 

过去20年,网络内容及消费用户呈几何比例增长,但网络内容之所以没能取代传统内容媒体的地位,并不是由于网络上缺乏优质内容,根本原因在于内容上的参差不齐和难以甄别,各种假新闻、伪科学、低俗内容充斥网上,已成为不止于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严重关切。机器推荐与算法的出现本来是有助于改善这些情况的,但失去了人类主观意识约束的机器与算法,客观上反而进一步加重了类似情况的发生,将内容领域内出现的乱象进一步升级。仅依靠用户浏览偏好和兴趣偏好来定义内容的优质与否,必将陷入假新闻满天飞,伪科学遍地走,低俗内容俯拾即是的“流氓乌托邦”怪圈,这是需要引起高度警惕的情况。

 

内容生产的全面机器化这条路事实上已被证实走不通,因为缺了人的主观意识,就只能剩下机器的机械感和由此带来的内容消费市场的失序。本次“ConTech大会”的主题是“人机协同,内容共生”,研究与探讨的是如何处理好人与机器之间的协作关系,尽最大可能发挥技术能力来支持优质内容的输出。在新模式的驱动下,未来内容生产者的身份角色定位将出现显著变化,技术系统对于内容生产的加持将转变为基础性作用,内容生产的产业链各环节都将围绕人机协同而展开。传统内容生产者的复制粘贴将不复存在,标题党和恶俗噱头也变得没有必要,炮制新闻和假新闻也会逐渐绝迹,内容将会在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极大提升品质。

人与机器的关系是协同进化,人将经验和判断赋能给机器,机器帮助人从低级智能、中级智能中逐渐解放出来。在人机协同背景下,AI机器人制作的稿件将更准确,更快速,更符合用户的内容消费习惯,并且能够更精准地推送给对内容感兴趣的特定人群。网络内容将从过去的流程中摆脱出来,不再是发生了什么写什么,写什么看什么,而是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就有丰富而多样的报道角度,经过协同后产出内容,再分发给对该内容真正感兴趣的用户。内容创作者的身份定位将不再是“民工式”的,而是指挥庞大机器系统流畅运作的人文+技术岗位,呈现一幅内容生产领域的智能化工厂图景。

 

ConTech机制是内容生产领域的智能化工厂机制的雏形,但其的意义并不局限于内容生产,而是可以有更深入的应用范围。智能工厂原则上是一个协同联动的机制,这中间要尽可能去除主观因素,以客观数据为主要驱动力。但以ConTech机制所驱动的内容生产智能化工厂,却要发展出同时处理主客观因素的技术,引入包括语义识别、图像识别、乃至于视频识别等更为高端且更难实现的AI技术参与进来。这一整套技术体系如能完美运行的话,技术上将比现有的任何智能工厂更复杂,其用途将不止于内容生产,更是可以深入应用到工农业、国防、金融等方方面面,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回首过去20年,谁也不会想到人类会从阅读书籍、报纸阶段不知不觉过渡到如今的网络阅读和移动阅读阶段。知识的传播与流动速度加快了,人们可以随手查阅自己过去要去图书馆才能获得的知识,得到对某个事件的不同看法,并从中得到启发。未来20年的内容生产和消费方式也会发生难以被个体直观察觉到的巨变,整个内容体系会在这一趋势中发生颠覆性重构,人机协同会成为这一阶段的主流,而这个转变过程的初始阶段就在我们脚下,ConTech机制可被视作即将发生转变的一个显著标志。

作者 葛甲

5G+AI是科技界大机会 搜狐举办这场科技峰会背后有“玄机”

搜狐科技主办的“2019搜狐科技AI峰会”,于11月26日在北京举行。本次峰会的主题是“深度·智变”,这其中“AI相关技术”与“AI场景应用”被重点讨论与交流。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搜狗公司CEO王小川、AI Chip三星中国研究院院长张代君等人上台分享了最新的行业进展,来自IoT等领域的知名专家和从业者也分别进行了分享,搜狐董事局主席张朝阳全程参与大会各个环节。

 

随着5G的到来,5G赋能AI是科技界的大机会,可以深刻影响到各个行业的发展格局和竞争态势。能够跟上其发展速率,就有可能抓住其中的机会,进而重构自身的业务与市场地位。搜狐举办这个峰会的目的,也正是在5G+AI真正到来之前迅速掌握前沿趋势,借以为自身的业务调整与提升做足准备。一天的会议过后,张朝阳坦言从专家学者的发言和分享中学到许多,5G+AI所带来的市场将是万亿级别的,即将到来的机会是激动人心的。

 

搜狐举办科技AI峰会,初衷是要“不断产生大量优质原创内容并举办丰富活动,进一步巩固搜狐媒体及其子品牌的影响力及核心竞争力,而活动是内容本身,会直接报道产生关注。”但从中也可以一窥搜狐自身的发展机会。

 

搜狐当前的产品矩阵包括了媒体平台、视频、搜索、游戏、社交等,业务结构齐全,介入5G和AI的条件较为充分。邬贺铨院士在演讲中判断,消费互联网发展速度正在放缓,而工业互联网还处于发展初期,当前正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因此机会对于各个企业来说都是均等的。5G解决的是信息流动速度,IoT则涉及到数据产生的硬件条件,AI则是数据产生的软体条件,三者结合在一起之后就会产生新的东西。搜狐可以将现有业务进行升级和优化,以重新适应新技术出现之后所面临的的挑战和机遇。

在AI的应用方面,从几十年前就有美好的畅想和愿景,不过能够实现的项目却并不多,但5G给大量的应用落地提供了绝佳机会。搜狐的新闻推荐一直都使用AI,在分发效率和内容消费效率方面的表现都是相当出色的,产生了比传统网络新闻时期更大的数据量。这种AI推荐机制的应用范围也很广泛,技术不仅可以用来推荐新闻,在搜索和社交网络中的应用也很顺畅,包括视频内容的分发与推荐等。张朝阳认为,很多传统的东西并不会消失,而是会在新技术的加持下运行得更好,5G和AI显然就是这个加持项,两者不会摧毁很多旧有的模式,但却会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

 

搜狗是搜狐产品矩阵中的重要一员,搜索业务本身是互联网技术皇冠上的那颗明珠,是最适合发展人工智能技术的业务实体。本次峰会,搜狗带来了自己基于AI技术所研发的几款硬件产品,其中包括应用了语义识别技术的翻译机,还有能够随时将语音转化为文字的录音笔等。搜狗翻译机能够实时对63种语言进行翻译,准确率相当高。随着5G的普及与渗透,这意味着翻译机能够无延迟地永远在线,具备更快的响应速度和准确率,真正让用户实现一机在手走遍全球的愿望。

 

基于人工智能的硬件产品,本身也会产出大量数据,与来自线上的数据结合在一起,又能产生出很多新的东西。从进入5G时代之前的发展条件来看,搜狐集团并不缺乏,从AI的推荐到AI的智能硬件,再到视频的VR和AR化,以及游戏的低延时需求等,最起码是有平台可让研发出来的技术有用武之地的。搜狐在5G时代发展AI技术的核心诉求也很明确,可能不会去发展无人机等小众的应用,而是会聚焦于在自身能做的事情上全面进行AI化。这是一种相对切合实际的做法,少了很多浮躁之气。

 

但这也并不是说搜狐就不会进军AI的其他领域了,只要有合适的机会与条件,还是会跨界的,只不过需要借力发力,而不是诉诸于主管诉求。本次峰会请来了IoT、零售、自动驾驶、金融、医疗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与从业者进行分享与交流,这其中有些门类如无人车,与搜狐并无关系,但有些门类如教育,则并不能说与搜狐就一点关系都没有。搜狐不是个教育公司,但却拥有大量的用户,如果因5G普及而造成AI技术的突进,更够从数亿用户中低成本筛选出对教育有需求的用户,搜狐当然也可以借此进军教育,这并不是当前正在发生的事情,但却可以是未来发展的伏笔。

 

搜狐视频近几年来一直维持着一个小而美的发展态势,退出头部内容的版权争夺,转而启用自己培养的演员来发展自制剧战略,止血之后目前亏损正不断收窄。搜狐视频虽然规模没有爱奇艺和腾讯视频等对手大,但是基本架构是完整的,在行业整体技术条件改善的情况下,抓住机会就能崛起。5G解决网速问题之后,如果VR和AR在某一天因技术条件的改善而爆发,搜狐视频是可以随时抓住机会的。因为搜狐本身也较为注重这些方面的进展情况,并积极为此做好了准备。行业地位都是历时的,技术提升所带来的市场机会则是现时的,而企业在这种机会出现之后的具体表现,才能够解释未来。

 

从峰会当天张朝阳所透露出的一些信息来看,搜狐旗下的搜狗和畅游保持盈利,媒体业务和视频业务的内容成本得到了控制,亏损正在不断缩小。搜狐集团的财务状况正在走向好转,而接下来的机会节点就是5G+AI,之前搜狐通过开源节流逐渐将亏损的包袱减轻乃至于最终抛弃,5G来了之后搜狐开源的机会就更多,期待搜狐会有不俗的表现。

作者 葛甲  微信公众号:葛甲 

“双十一”越来越难,零售商是时候转变角色了

今年“双十一”应该是史上营销方式最为花样翻新的一次大促了。前期蓄势游戏玩法复杂,并且需要消耗大量的社交精力才能获取微薄红包;预售时长创历史新高,二十多天的定金预售降低消费耐心;定金膨胀力度减小,前期蓄势的优惠期待感降低……

为了“双十一”的“促销氛围”,先涨价再降价的戏码年年上演,有些商家甚至提前三个月开始提价;直播带货,制造消费“压力”,“大家都在抢,就快没货了,我也要抢”……

 

凡此种种,商家通过新颖的营销机制设置来获取更多销量,而消费者却很容易在复杂且难懂的规则中迷失,“‘双十一’促销玩法,一定是数学家想出来的”、“不会解奥数题的人不配在‘双十一’买买买”,类似这样的调侃不绝于耳。

 

经历了11年的“双十一”,越来越不像“双十一”了。零售商的复盘总结里,是时候加入对“双十一”初心和本质的思考了。当然,即便环境如此复杂,也还是有一些“异类”在默默地坚守“初心”。

回归价格初心

 

最初的“双十一”,非常简单——五折促销。

 

不搞繁琐的营销套路,实实在在降价让利,就是国美今年“双十一”的主要做法。

 

国美“11.11”主打10亿“全场景”红包任性花,成为双十一期间提供线上线下通用红包的零售商。同时,国美还推出“满额单单返 至高返5000”“购指定商品至高送2000”“网红产品 买200返200”三大类红包。尤其在蓄客阶段,国美推出预存50元送“1111大礼包”的活动,不仅有高额红包,更有价值168元的家电清洗服务。

 

只发红包不算什么,联合众品牌降价才是真的“双十一”。“双十一”前日,在格力宣布30亿让利的同时,国美紧急联合空调大牌,加码空调降价促销。在国美,多款格力精品空调价格直降数百元,促销机型最大降幅超40%。

 

不仅如此,在格力宣布让利后,国美迅速集结美的、海尔、海信、伊莱克斯等空调品牌加入让利回馈消费的行列,带动空调行业在原本的非销售旺季打出了一个新高潮。“双十一“当天下午两点,国美公布空调的实时销售数据显示,格力空调销量同比提升366%,订单量同比提升350%,在品牌榜上,格力、美的、海尔分别位居前列。国美线下门店也因为这场空调大促,空调或相关品牌专区客流量大涨,“堪比高温夏季”。

 

商品回归初心

 

消费升级趋势下,消费者呈现出品质化、品牌化、国潮化、方案化的新特征。这是用户在经济实力提升之后的必然选择,内涵在于不断追求更美好生活的愿景,说白了,谁都想让自己过得更舒适。

 

国美在“双十一”期间,以严选为尺,联合各大家电、“家·生活”品牌为用户提供万款精品,“大”产品包含大尺寸、大容量、大品牌,“精”产品包含精选、精美、精致。几个维度的交叉测评,让用户感受到了国美的商品初心。

 

从国美的销售数据也能看出国美的选品模式:“双十一”在国美销售增长最快的,多为知名品牌的偏高端产品,65英寸以上电视的增长达到了35%,海信激光电视位列第一。洗衣机和冰箱方面,同比增长超过50%,但是高端品牌卡萨帝增长超过110%。用户更青睐大容量,洗烘一体的洗衣机,而在冰箱方面则更多选择多开门大容积的高端机器。小家电方面,定位较高的戴森产品成为本次国美双十一的新星。从各个品类的销售情况来看,用户的品质化消费趋向越来越明显,消费升级确实在进行。

 

在品质化之外,本次“双十一”还可以看到用户对于商品定制化的需求,正在与日俱增。国美过去几年在产品定制方面具有领先的行业优势,目前差异化定制产品销售占比已超47%。以彩电品类为例,国美与创维、长虹联合推出的差异化定制明星产品创维950系列、长虹AM系列、长虹58C3销量突出。今年一季度,国美差异化定制系列产品在彩电品类销售占比已超过30%。

 

定制化商品这个商业链条如果发展成熟,零售商的服务角色将会得到无限延伸,因为基于生活本身的消费需求在内涵上本身就不小,在外延上则更为广阔,能够深度挖掘出零售商的能力和作用。

 

与以往相比,更多用户会选择成套商品,从家电到厨电再到家装,有一个显著明确的选择逻辑。而国美运营的“家·生活”门店,也在此时发挥了相当大作用,这是个相当重要的消费场景,消费者在线下体验店“逛看摸比”之后做出的消费决策,往往并不局限于单个品类,而是更倾向于多元品类的一体化选购,以保证居家风格的统一与协调。定制化商品的发展空间正在于此,首先是产品需求的定制,此外是整体风格的定制,这个领域在消费升级过程中将越来越会显现出其生命力。比如,国美推出的“舒适家”业务,正是基于家庭整体风格定制的需求,从中央空调,地暖系统的设计开始,逐步为用户提供家装、家居、家电等量身定制家庭硬件整体解决方案,从数据表现看,“双十一”期间,舒适家业务销售收入同比提升67%。其中,中央空调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87%,重点品牌大金提升854%、格力提升137%、酷风提升114%;地暖系统销售收入增长101%,重点品牌美的提升184%、威能提升151%、史密斯提升102%;新风系统销售收入增长684%、全屋水系统销售收入121%。

 

服务回归初心

 

本次“双十一”,国美首单安装工作,仅32分钟就完成了索尼电视的配送、安装和调试全过程,展现了国美不俗的服务能力。国美推出的送装同步服务,通过数据分析和精准匹配等技术手段,向用户提出了在门店三公里内两小时送装完毕的承诺,实现了非常好的用户消费体验。国美的物流业务发展迅速,目前在覆盖全国2860个网点中,有2600个已能够实现次日达,为国美销售提供了有力保障。

 

国美在服务上的另一个亮点是,以旧换新及家电清洗业务爆发式增长。通过补贴+收旧的方式,国美在双十一期间发出换新用券上万张,用户可在国美APP、微信公号、国美门店等多个出口进行服务预约,换新家电销售破1亿元,累计以旧换新交易额突破10亿元。而在家电清洗方面,国美则通过用户预存换清洗券的方式大量获取用户,双十一期间有效订单突破8万单,有8万用户享受了国美的家电清洗服务。这些定制化服务,在未来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并可从中发展出多元化的商业模式,是国美的未来储备。

 

 

唯有顺应消费特点的变化培养出全新零售能力的企业,才能尽可能多地从市场上受益,并尽最大可能挖掘出藏于其中的消费潜力。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消费者有钱消费,也得商家有能力去满足这种需求,而商家具备相应能力之后,又会反过来刺激消费者提出更高的消费需求,整个消费市场规模也将因此而放大。

 

从国美双十一的征战过程来看,消费升级的大趋势看来是不可阻挡的,零售商在这个浪潮中如何抉择相当关键。在消费升级过程中,零售商的角色定位也将发生明显变化,将从过去单纯的售卖转变为服务者,并逐步从服务中心获得更多商业机会,创建新的商业模式。就目前而言,这个转变正在快速发生,国美也顺应消费趋势加入了进去,在为用户提供优质的商品及服务的同时,逐步完成自身的转型。

作者 葛甲  微信公众号:葛甲   微信号:Gejia021

华为手机加速赶顶,OV小米痛苦期将过

在IDC新近公布的2019年三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调查报告中显示,华为手机(含荣耀)在中国市场份额同比增长64.6%,达到了创纪录的42%。三季度华为手机在国内市场出货4150万台,是前五名榜单中除苹果外唯一实现增长的品牌,oppo、vivo、小米这三个品牌均出现了30.5%到18.9%不等的同比跌幅。2019年Q3中国智能手机市场整体下跌幅度达到了-3.6%,跌幅收窄。

 

三季度全球市场前五名为,三星、华为、苹果、小米、oppo,除前三强仍保持增长外,其余品牌均出现下跌。三季度华为手机在全球市场共出货6660万台,根据国内市场情况,可以推算出华为及荣耀在中国大陆以外地区的出货量在2510万台左右。今年二季度华为在全球出货量为5870万台手机,在国内市场出货量为3630万台,在海外市场出货量约为2240万台。一季度华为手机在全球出货量为5910万台,据Canalys数据在国内市场出货量为2990万台,可推算出华为手机在海外市场出货量为2920万台。

 

可以看到的是,受到被列入实体清单的影响,华为手机在国内和海外的市场份额比例在短短半年的时间内出现了倒挂。2019年三季度,华为在海外市场的出货量较一季度下滑了390万台,但在国内市场的出货量则暴增了一倍多。其实在今年前三个季度,华为手机的总出货量增减不大,三季度仅比一季度增长15%左右,华为成功地用在国内新增的市场份额,弥补了因海外市场受阻而造成的市场份额损失。

 

这些数据首先证明了,其实华为手机在海外市场真正的困难还未到来,实体清单所带来的负面作用仍需经历一段时间才能真正发酵,华为对国内市场的猛攻,部分可视作对不确定未来所做的提前准备,以提升自身的安全边际。华为出货量在今年超越三星已基本不太可能,若未来几个月实体清单不能撤销或部分解禁,尤其是让华为重新获得安卓系统和GMS,华为的2020年或许不容乐观,因为华为在国内42%的市场份额,已离顶部不远。

 

单一智能手机市场目前最大的市场份额来自于韩国,三星占据了该市场55%的份额,这个数据里面有市场因素,也有非市场因素。而在另一个单一市场美国,苹果的市场份额仅有39%,在日本,份额最大的苹果也仅有35%,欧洲作为一个单一市场的话,三星以32%的份额位列第一。55%的份额应该是智能手机目前在单一市场占有率的极限,华为手机在国内市场前三个季度销量的环比增幅为21%和13%,据预估第四季度增幅将更为迅猛,这么增长下去的话华为手机将在两三个季度内失去来自国内的增长动力。预估华为最终在国内的市场份额极限在50%左右。

 

目前华为持续的高增长,已无法用产品和创新来加以解释了,更多来自于国内民意对于华为遭受非市场行为打压的反弹,但这股力量减缓的趋势目前看相当明显,是难以指望持续长久的。后续如果不加大非市场因素的介入程度,华为当前在国内市场的上升势头就会被遏制,或许华为手机在国内的份额最多仅能触及45%到48%左右的份额,之后进入另一个周期。但中国对于非市场因素的控制还是相当注重的,一方面在于维护开放的形象,另一方面在于鼓励竞争和外来投资,因此华为手机后续预计从这方面获得的支持并不会多。

 

作为一个世界排名第二的手机巨头,很难想象在面对一个萎缩的海外市场及一个虽然短期内蓬勃发展但后劲不足的国内市场时,还有任何条件去竞逐全球第一。华为手机若想登顶,唯一的条件是打开海外市场,仅在国内市场称霸是没有任何机会的。但现实情况是,海外手机高度依赖谷歌的安卓系统和应用市场服务GMS,失去了这两样基本没机会将手机卖出去,因为大量刚需应用无处安装。即便华为开发并推出自己的操作系统并成功搭载,也还要看主要的服务提供商是否有兴趣加入生态,为其开发出应用满足用户需求。

 

事态的演变将有多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是实体清单限制在几个月内解除,这是最为符合华为手机利益的一件事,结果是华为兵不血刃地将国内市场拿下,与此同时重新获得了进入海外市场的资格。另一种可能性是,实体清单还将继续下去,华为在国内市场继续赶顶,获得过半市场份额后推出自己的操作系统,并围绕此迅速建立自己的生态系统,逐步获得重新进入国际市场的资格。这种可能性未免过于残酷,因为无论是时间还是时机,其实都并不掌握在华为手里,仍要交给难以驾驭的市场去做决定。

 

不管怎么说,华为目前猛攻国内市场都是为这些可能性预做准备,限制解除的话,华为也用了比寻常大大缩短的时间和成本拿下了国内市场,限制继续的话,华为也可以有一定的资本来建立自己的生态系统。这也是华为为何过去几个月不顾一切猛攻国内的原因,因为留给华为的时间和机会并不多,从长远来看可以说是稍纵即逝,华为必须付出很多倍的努力来利用这些时间和机会,以从中获取最大的利益。中国手机市场是世界上竞争环境最复杂,竞争难度最高的,华为这几个月时间所获得的市场份额,也许需要耗费很多大牌厂商几年的时间。

 

华为目前必须做另一项准备,那就是如何应对国内市场增长放缓的挑战。其实手机市场份额的激增在另一个层面也会造成一些问题,那就是如何避免随大起而来的大落,缓步高增长可能是一种更好的选择。相关的用户和市场培育,也可以在此期间得以发展,面临的后续问题也会更少一些,具备相当程度的发展质量。手机市场除非出现革命性创新,在市场份额上的任何快速激增,都是需要在获得兴奋感的同时引起相当警惕的。

 

对于国内的oppo、vivo、小米这三家主要厂商来说,过去的半年多时间或许是煎熬,但这种煎熬也许不会持续太久了。虽然这三家主要是用高通芯片和安卓系统,也不能改变其中国企业的身份,所有的手机设计和生产也都在中国进行,没有理由该遭到任何非市场因素的限制。华为虽然在国内市场份额猛增,但这三家厂商也在积极进行着国际化,甚至在印度、印尼等市场都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更关键的是,即便经历了过去半年的腥风血雨,目前三家份额相加仍与华为和荣耀份额相加旗鼓相当甚至略有胜出,也不能说就是一败涂地。

 

未来不管华为手机是重新拥抱安卓系统或是推出自己的鸿蒙系统,对于OV和小米来说都是巨大机会,市场也许会根据具体条件出现一些修正,更可能为这三家关上一扇门,却又打开一扇窗。这某种程度上有着一种跷跷板效应,华为猛攻国内,OV小米可以猛攻国外,等到华为能够回到海外了,那么华为的国内市场又会出现机会。做企业总是要拥有变通和寻找生机能力的,强势力量出现之后只会坐以待毙那就不配将企业做下去。其实这世界上哪有什么可以一统天下的势力,看看市场份额曾经令人无法理解的诺基亚、摩托罗拉,再看看曾经的苹果和三星,自然也就理解了目前的状况,一切都会过去的。

作者 葛甲

双十一战况之外,张近东规划的场景零售已经成型

今年双十一相比去年略显沉寂,虽然最终数字应该也不会难看,继续秉承着增长无止境的精神创出新高,但用户对于花样繁多且耗时耗力的营销及优惠活动已颇有微词。双十一的线上部分未来能否持续增长,取决于用户对这一切的厌倦速度,而厌倦的下一步就是快速转移。从实质层面上看,不管是未来的哪一年,双十一的线上增长终将有个尽头,而未来唯一的增长希望,在于全场景零售。

 

苏宁易购近十年来一直都是全场景零售的大力推动者,这是苏宁打出差异化的重要战略指向。苏宁自从线下巨头全力完成在线上的布局之后,就已可以摆脱线上或线下的束缚,向着更高目标的全场景零售发力,并围绕这一根本目标进行布局。一个全场景零售当然会包括线下,也包括线上,关键是将所有有可能产生消费意愿的场景一网打尽进行全面布局,这将极大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安全边际。因为苏宁易购的这一布局成型之后,将筑起其他对手难以逾越的竞争壁垒,因为这里面大多数工程都是时间和大量的投入换来的,并不是花钱就能做到。

 

今年双十一苏宁有了不同以往的玩法,在长沙举办了由华为手机Mate30冠名的湖南卫视苏宁易购11.11嗨爆夜,请来一众当红流量明星助阵,现场嗨到极点。双十一线上流量已变得很贵,苏宁易购倒也采购,但这一块已不是绝对重点,因为包括狮晚在内的其他线下场景,已能够担当为苏宁引来宝贵流量的重任,全国上万家店面也在积极紧张地参加双十一。苏宁可不必以质量参差不齐的流量来冲刷出商业机会,只需要把引来的用户服务好,为其提供更多升级服务即可,引来的流量最大化利用,降低流失率是最大目的。苏宁本身也是从线下卖正品货起家,根本用不着去跟别人拼通用线上流量导致商品和服务质量下降进而损害声誉。

 

双十一当天中午,苏宁公布半日数据显示,12小时苏宁小店代收包裹量达60万个,新产品“随时”的平均送达时间仅22分钟;全新上线的家乐福履约中心半天订单量已达15万,最快送达仅用时16分57秒。苏宁的数据逻辑已不简单是针对互联网,而是覆盖全场景,且更关注数据背后对于消费体验的提升。

 

苏宁的全场景零售布局如今已基本成型,在本次双十一表现尤其明显。前端是苏宁易购App、苏宁广场、苏宁小店、家乐福、苏鲜生、迪亚天天和OK便利店等,涵盖了绝大多数商品品类。在后端,苏宁有自己的供应云、用户云、营销云、物流云、金融云、智慧零售OS等,在这些基础设施满足自己需求的同时,也在积极进行服务能力的对外输出。这个布局表明,苏宁易购不管在线上还是线下,都是自给自足的状态,而这个自主状态非常有助于苏宁易购打造自己的线上线下统一的一体化全资源与能力调度分配体系,也难怪苏宁易购要提出无限场景的口号,因为苏宁易购的这个优势是目前所有电商所不具备的。

 

全场景零售意味着,用户不管买什么,都可以通过苏宁旗下物业在线下或在线上得到满足,且价格无差异,享受到的服务高度标准化。前几年苏宁易购搞线上线下同价其实就是迈向这个目标的第一步,那时候还有个仓储配送和供应链互不协调的问题。经过几年的努力修正,苏宁易购在不同业态间的协同问题已经得到解决。在苏宁董事长张近东办公室的电脑上,可以即时查看到任何业态的即时出货情况,库存情况,回款情况等商业细节,要知道苏宁易购不是只有一个网站,而是由大量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大大小小的实体门店组成,这种精确到毛细血管的超强控制能力,也不是短时间内能打造出来的。

 

在用了几年时间全力搭建全场景的同时,苏宁易购还适时推出了自己的全场景会员,并给会员提供了几乎是无限的权益。这种会员的权益里不止包括购买商品时的优惠,服务内容的升级,还包括娱乐场景权益,如视频会员、体育直播权益等,另有生活服务方面的权益也可享用,如吃个饭洗个澡看个电影时,也可享受优惠和升级服务。举个例子,苏宁得到的53度飞天茅台,就是优先供应给全场景会员的。至于这种会员中的权益含金量到底有多高,看看今年双十一苏宁易购推出的服务项目就能窥见一二。首先是耗资百亿的补贴,然后是“贵就赔”,“1小时场景生活圈”,上线即时配送服务产品“随时”等,这还只是针对用户的,分配给会员的服务应该会更精细,更高端。

 

会员有锁定用户的功能,潜在的商业可能性也更为多元,而苏宁易购现有的几千万全场景会员,将会是未来最大的资产。通过全国上万个消费场景进来的用户,获得会员后能够享受更好的服务和更优惠的价格,最终表现就是稳定而高效的复购率。苏宁易购的会员与多数电商平台的会员不同,苏宁会员既可以选择在苏宁易购app上购物,也可以在遍布各地的几十种店面中消费,这个便利性和商业服务的覆盖能力,目前仅苏宁易购拥有,更多的用户会因为苏宁易购独有的全场景能力而不离不弃。如果未来有一天线上增长遭遇困境,苏宁易购的全场景零售将会成为拉动大势的强劲增长引擎。

 

从1990年张近东开出苏宁第一家线下门店,到1999年开始研究电子商务,2005年推出苏宁网上商城,2012年进军O2O,之后又进军智慧零售,落到如今的全场景零售,苏宁易购20年来这一系列演变所达成的结果,有这一条清晰而鲜明的主线,那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努力探寻实现商业本质的方式。只有把所有新出现的商业现象都尝试过,才能认清消费者真正需要什么,而不是不管不顾地自说自话。现实表明,消费者的消费趋向是越来越多元化的,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进店购买,更不是所有人都需要电商,但消费者所处的消费场景却是最有可能引导出消费需求的。鉴于此,苏宁易购打造多年的能力,就要围绕着消费场景这个核心来发挥作用了,这一点对于其他商业伙伴或许并非如此,但对于苏宁却极度适用,因为苏宁易购有这个条件,走到这一步上顺理成章。

 

场景零售没有线上和线下的分野,是一个更高层级的商业理念,在这个模式面前,其实所有的电商和店商都属于传统商业范畴了。在苏宁的场景零售之下,商品和服务的覆盖范围更大,不同商业体之间协同一致,服务质量和范围不断提升扩大,造就统一的技术体系、统一的供应链和标准化的服务体系、高度协同的营销体系等,当所有的这些要素能够完美融合高度协调一致时,引发的将不只是零售革命,用户体验革命,更有商业生态革命。基于几十年对商业本质的探索所积累下来的对商业的理解,张近东在商业上面确实看得比其他人更远,借此展开的其规划与布局更是立足长远。因为从最近20年风起云涌来来去去的商业现象和热潮来看,短期的机会往往是靠不住的,惟有抓住商业本质才能立于不败。

作者 葛甲

爱奇艺财报,国际化业务将成下一个增长点

 

在爱奇艺刚刚公布的2019年三季报中显示,今年三季度爱奇艺营收达到了74亿元,同比增长7%,爱奇艺会员数同比增长31%达到1.058亿,当季会员收入为37亿元,正好达到了总营收的一半。除会员收入之外的另一半营收中,在线广告收入为21亿,内容发行收入为6.804亿,其他收入则为9.323亿。这份财报有两个亮点,一是会员收入一如预期挑起了爱奇艺的大梁,这意味着爱奇艺在收入结构上的转型成功;另一个亮点是爱奇艺的其他收入项规模渐大,这意味着爱奇艺多元化商业模式的逐渐成型。

 

对于互联网服务运营商来说,今年并不具备较好的景气,但爱奇艺仍旧在严苛的市场环境下取得了成功,会员规模实现了大幅增长。这一方面是由于规模效应所致,另一方面在于爱奇艺持续提供高质量原创内容,并致力于通过技术升级来提升货币化的效率。当然更重要的一点是,爱奇艺在进军会员服务方面起步早,决心大,敢于一往无前打破固有收入结构和利益格局所致。由此带来爱奇艺在会员服务方面的先发优势,是使得爱奇艺在会员服务方面表现出一枝独秀的根本原因。会员服务未来会在商业模式上有着较大的想象空间,爱奇艺目前仍对其进行持续投入以保障会员规模能够快速增长。

 

可以相见的是,爱奇艺目前对会员业务实施的货币化程度还并算不高,因为超过30%的增长数字摆在这里,货币化并非最优先选项。但是爱奇艺本身仍处于亏损状态,尽可能通过增加收入来对冲投入变为必然选择。爱奇艺的策略是普遍使用AI技术,让变现更有效率,能够在不对用户形成干扰的情况下更多产出收入,这相当于通过内部技术创新和管理挖潜来提升变现效率,对于爱奇艺的持续投入策略起到了相当大的支撑作用。预计爱奇艺在对于会员的的大规模货币化将发生在5G普及之后,届时爱奇艺的会员规模将变得更为庞大,爱奇艺本身也将凭借此拥有更大的商业模式创新空间。

 

爱奇艺今年三季度的其他收入项为9.323亿元,增长了12%,规模已经占到了在线广告的将近一半。而去年爱奇艺在其他收入这块为29亿,如今仅一个季度就已是去年全年的三分之一,增长潜力可期。这部分收入包括游戏、漫画、文学、游戏、电商、直播等业务,游戏是其中的主力项目。2018年爱奇艺全资收购了游戏公司天象互娱,通过该公司的业务基础开发爱奇艺视频生态中的游戏业务,很快就撑起收入的一片天,使得其他业务成为爱奇艺第三大收入来源。不过在未来,爱奇艺将会面临营收较快的增长的机遇,因为爱奇艺的国际化业务已经来了。

 

11月,爱奇艺与马来西亚第一媒体品牌Astro达成战略合作,将爱奇艺的国际娱乐服务在马来西亚进行本地化运营。这一消息虽然没有收到那么大的公众关注,但是在视频行业内无疑是一个震撼弹。国内的主流视频平台,在惯例上都是屏蔽海外IP的,一方面要顾及版权保护的问题,另一方面并没有国际化业务的运营,海外IP来了也收不到广告费,且徒增带宽成本。视频行业的年播放量目前已很高,国内的用户红利增长已出现放缓现象,到海外去做国际化业务已成为一个必然选项。但是如何做国际化业务,却是个问题,国际化业务成本高,风险大,没有成熟路径和模式,可以说是困难重重。

 

爱奇艺此次在马来西亚所开展的合作,可以说是在视频行业内开了风气之先,而且具备很高的成功率。马来西亚华人约有600万,首先这个群体对中国大陆来的视频内容有着很大的需求,此外由于过去几十年港台流行文化的高度渗透,马来人及其他种族也很青睐中国产的视频内容,歌曲等,看中国来的电视剧已成为东南亚当地的一种独特流行文化现象。马来西亚经济发展程度较高,人均GDP与中国相仿,爱奇艺的本地化运营恰好补足了其国内文化内容生产方面的不足,且较好的经济状况下也使得在当地运营有着极好的商业前景。

 

Astro是马来西亚在电视、OTT、广播等数字媒体领域领先的平台,提供的娱乐内容覆盖了马来西亚570万家庭,约占该国总数的75%,且具备超强的营销服务和媒体能力。爱奇艺与其合作的力度是全方位的,爱奇艺通过技术平台向马来西亚分发视频内容,而Astro则凭借强大的营销网络为爱奇艺的内容进行货币化,用户可以通过脸书和谷歌账号登陆享受爱奇艺的服务。之前爱奇艺与Astro在部分热门剧集方面有过较多合作,如今全方位合作开启后,将极大满足马来西亚本地对于优质视频内容的需求。有了爱奇艺的进入,马来西亚用户再也不需要通过邮寄硬盘等方式来观看自己喜爱的中国大陆产影视剧了。

 

爱奇艺的国际化业务开展良久,不过iQIYI App则是在2019年6月才推出的产品,目前已支持中英文、马来语、泰语、印尼语、越南语等多种语言。如果说多语言版本的更大意义在于培育市场,而直接与当地公司合作开展本地化业务,则是实现真正国际化的一个具体表现。因为相应的投入和产出都有了直观数据,而不仅仅是实现一个没有收入支撑的播放量。从马来西亚的具体条件来看,这个国家是爱奇艺在东南亚较容易获得成功的一个市场,而一旦爱奇艺在马来西亚本地化运营打开局面,同样的一套模式和手段可以大量复制到泰国、印尼、越南等临近其他国家,进而借东南亚为跳板走向全球。

 

从爱奇艺在国际化业务的推动速度来看,其国际化计划要比想象中顺利很多,而国际化业务也将演变为爱奇艺未来的一个强劲增长点。从宏观上看,海外市场可被视频服务触达的至少有25亿人口,从微观上看,中国视频行业在技术、内容、组织等各方面都有着较为深厚的经验和积累,将业务推广到全世界,在赚取营收和利润的同时进行文化传播,是势在必行的。爱奇艺能够抢先一步走出去,除了从现在开始就为自己培育下一个增长点之外,也是对于自身各项能力的一种自信体现。预计未来几个季度,爱奇艺的国际化业务就能实现收入,而将会对爱奇艺总营收的快速增长做出重大贡献。

作者 葛甲

威马做产品,蔚来做服务,谁能修成正果?

《蔚来李斌,2019年最惨的人》这篇文章的刷屏,给人一种强烈感觉不仅是蔚来要完了,而是整个电动车市场都要完了。作为国内第一个上市的造车新势力企业,蔚来汽车目前股价从最高点跌去了90%,不过仍是胜负未分,随着蔚来近期释放与Mobileye达成战略合作的利好消息,蔚来汽车的股价有所回升。当然,仅从一家公司的股价来推导出这家公司不行,乃至于整个行业不行,是轻率的,蔚来也许正在遭遇挫折,但中国电动车市场并不只有蔚来,还有威马。

 

蔚来成立于2014年11月,而威马则比其晚了两个月,在2015年1月,算上威马前身三电系统研发企业的话,那么威马的技术积累应该是从2012年开始的。威马在进入电动车行业之前,就已有了一定的技术积累,聚拢了一批长期从事汽车制造的团队,然后走上电动车这条路的。相比其他多数电动车企业,威马所做的一切相对平衡,即在电动车的整个产业环节中都不会太突出,而是倾向于将电动车做出出色的整体效果。

 

蔚来和威马代表了中国电动车市场的两个不同发展方向。蔚来走的是中高端路线,重服务,重品牌、重营销、重文化氛围的培育,几年经营很是培养出一批不离不弃的铁粉。不过蔚来的车辆产品是由江淮代工而来,这使得蔚来在产品品控方面多少存在一些弱点。车辆的一些小毛病其实没必要过于聚焦注意力,每个新兴行业在初始阶段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

 

威马的平衡在于,技术、产品、服务、市场、渠道等各方面的均衡发展,不追求短暂的市场效应,因为汽车相比其他商品是更为复杂的,稳定性、安全性、操控性能、故障率等等,都需要耐心地一点点去解决,来不得半点激进。要想品质好,就必须自己掌握生产流程,要想能源效率高,也必须要有自己的技术,要想安全性好,就必须在拥有技术之外,同时掌握丰富的从业经验。这些环节,缺一个也是不行的。

 

2015年威马成立,2016年开始在温州开工建设自己的整车工厂,花了16个月的时间便贯通生产线。2017年威马发布首款车型EX5,车辆应用了与博格华纳、英飞凌、宁德时代等业内顶级供应商联合打造的三电系统,以及自主研发的电池包技术。可以看得出,威马在发展过程中注重对车辆产品本身的打造,自主的技术研发,自主的生产流程,重点去做技术、产品、制造等各个重要环节,导致的结果就是威马汽车能够对产品的品控有着较强的掌控力,不至于受制于人。

 

从蔚来和威马这两条截然不同的电动车发展路线来看,蔚来和威马对电动车行业的贡献同样大。蔚来重服务的发展路线,对整个市场氛围和用户群体的培育有非常大正向作用,对于整个市场的推动作用相当明显。而威马则更像是一个电动车的普及者,用均衡发展的好产品和好服务来满足消费者需求。并不好说两者谁做的事情更有意义一些,又或者说不管是偏服务导向还是偏产品导向,这两者对于中国新兴的电动车市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事实证明,电动车要将技术、产品、服务、市场等要素同时做好非常难,因为目前的电动车企业成立时间都不长,融资有限,这也正是为什么不同的车企之间会出现发展路线差异的原因,总要先下功夫把一件事做好。蔚来有很强的互联网基因,在营销、服务、市场及非车服务方面力求精益求精,或许在产品方面有短板,不过这还是可以通过发展得以解决的。威马则在产品本身下了大功夫,自建整车工厂,定制化生产,技术研发等等,而在服务方面威马则注重调动社会资源一起来做,要做好的话还是需要很强管理能力的。

 

在产品研发方面,威马较为注重根据用户需求孵化产品,根据用户需求设计产品。除了将技术、研发、生产、市场等重要环节抓在手中之外,威马营造了所谓的共赢生态,用自营+合伙人的方式建立符合中国的商业环境的新零售渠道网络。在充电方面,威马反而采取了开放策略,积极与充电运营商进行合作,这快速提升了威马的充电服务能力,也使得用户的服务体验不断提升。

 

按照威马自己的说法,也许有一天威马会彻底变身一家智能硬件公司,智慧出行新生态的服务商,但这并不意味着威马目前在产品和生产方面所做的一切没有意义。电动车市场在初期阶段,决定用户信心的并不是什么未来的美好蓝图,而是一个好的用户体验。美好蓝图谁也不会拒绝,但最终使之掏钱买单的却是电动车本身的性能。威马将技术研发和生产过程牢牢掌控在手中的做法,是对于用户体验的一种保障,而好的体验则会放大用户的信心。造车新势力今年1月至9月的销量排行榜上,威马已经连续三个季度上险量第一,威马EX5车型更是造车新势力中交付量率先破万的车型。

 

随着特斯拉中国超级工厂的高调投产,留给中国造车新势力的时间已经委实不多,激烈的市场竞争就在不远处。过去几年间,谁能将有限的资源用出价值,真心实意地将产品和服务打磨好,谁才能在未来的电动车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其实电动车行业并不适合激进,能够做到平衡发展,正常发展即可,那些动不动就要追求颠覆、革命的主张,对这个行业并无好处。与电动车相关的技术发展是快速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加速涌现,只有在产品、服务等产业的各个环节都能做到均衡发展,稳定前进,才能赢得最终的胜利。威马汽车也许不是电动车行业中最知名的品牌,但确是值得效仿的那个样本。

作者 葛甲

狐友国民校花大赛的价值不止于选拔人才

2019狐友国民校花大赛半决赛,于10月25日在北京落下帷幕。从晋级赛胜出的来自全国的三十名校花选手,经过在舞台上的激烈比拼后,其中二十位选手最终胜出晋级全国总决赛。本次半决赛依然由搜狐董事局主席兼CEO张朝阳领衔评审团,火箭少女101李紫婷、保剑锋、宋一雄等明星担任评审。令一些粉丝失望的是,迪丽热巴表妹在本次半决赛中遗憾出局。狐友国民校花大赛决赛将于10月31日在北京举行,届时将有十名选手走到最后。

 

已经举办到第四届的狐友国民校花大赛,今年的状况与往年有着显著的不同。搜狐最初举办校花大赛根本的目的是要为搜狐视频的自制剧选拔人才,与此同时为潜藏在年轻人中的演员苗子提供更多上升机会。而在今年,随着狐友app的上线,校花大赛在选拔人才之外的更多价值开始显现,围绕着校花大赛所展开的网友间互动交流也逐渐热络。一些选手的支持者会在其中为其打榜,选手们则也会在其中尽情展现自我,争取获得更多场外支持。对于一款锐社交app来说,这是个很好的迹象。

 

校花大赛这种选秀模式,除了能选出最终的十名校花获胜者,保证搜狐视频自制剧的演员供应外,其实整个过程本身潜藏的价值更大。那些大赛参与者和围观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本身的一个内在属性就是内容,而且是质量很高的内容,而内容是可以挖掘出来进行多次开发的。如果某个选手在几年后功成名就成为大明星,那么她如今在狐友上的互动内容就会成为娱乐记者的一座富矿。从决心回归媒体的搜狐这个角度来说,只要是能满足一些人需求的内容,就是有价值的内容,而且搜狐获取这些内容的成本也并不高。

同样的道理,也可以应用到千帆直播、搜狐网等其他搜狐平台产品上。比赛的花絮、选手的信息、在网友中的支持度、评委的偏好乃至于赛果的预测与分析等等,都属于内容范畴,整个互联网都在消费,但源头则是来自搜狐的校花大赛。可以说,搜狐已开始越来越重视校花大赛在选拔人才之外的价值,并采取了发布运营狐友app等方式,为开发这些价值积极创造了条件。从选秀到内容,再到粉丝运营和舆论传播,一个成体系的链条已经搭建起来了,意味着校花大赛产业化运作模式已初现峥嵘,校花大赛目前独缺一个引爆点。

 

这个引爆点从何而来呢?当然还是在校花们在征战演艺生涯的表现上,不仅包括最终胜出的校花,还包括半路被淘汰的校花,其实机会都是均等的。走到最后的校花,能够获得更好一些的上升阶梯,签约后直接在搜狐视频自制剧中扮演角色,但这并非结束而是个开始,往后怎么走还是要看个人的努力和天分。落选的校花也不会就此告别演艺圈,仍会通过别的方式进入这个圈子,最主要是校花大赛为她们提供了一个进入这个圈子的阶梯,而不必再圈外苦苦寻找了。

 

目前校花大赛的评委团拥有极大的话语权,在大赛的各个阶段可以直接决定选手去留。虽然需要集体商议,反复交流,但这个甄选的过程仍是简短而直接的,这种偏主观机制的设置,本意还是要提升校花大赛的选拔效率。张朝阳也坦言,会有看走眼的时候,也曾为此做过事后补救,将一些被错杀的选手请回来签约演了一些影视剧。一些落选的校花选手,也不会轻易放弃演艺梦想,可以转而成为狐友app中的大V,积极准备来年再战,这样的选手是占多数的。

 

入选和落选校花在后续的个人努力,事业表现,将会成为校花大赛未来的重要引爆点。只要有一个通过努力获得了更高的成就,就会形成榜样效应,有更多的人决心投入进来。2017的校花刘贾玺在出道后,参演了古装剧《琅琊榜之风起长林》、《热搜女王》、《奈何BOSS要娶我》等,星途一路顺畅。本次校花大赛评委的宋一雄,也正是借助狐友国民校花大赛的兄弟版狐友国民校草大赛而出道的,搭档王仁君、张静静等演员主演偶像律政剧《不知东方既白》,在粉丝中拥有很高人气。

 

通过狐友国民校花大赛中出道的演员,正在陆陆续续充实到演艺圈的各个角落,而校花大赛TVB式的演员选拔、培养、运作体系,包括搜狐集团整体产品矩阵的积极配合,已使得这个大赛发展成为一个产业链体系较为完整的存在,且走的是独立自主发展的道路,比较不容易受到外界复杂局势的干扰。各项条件在不断生长,报名和参与人数越来越多,一切都在默默生长之中,等到了一个临界点之后,引爆点自然会来。

 

搜狐视频在放弃参与版权血拼之后,转向通过自主培养演员来实践自制剧战略,几年时间已取得可观成效,亏损逐步收窄,即将进入盈利状态,而校花大赛和校草大赛正是运转这一切的中枢系统。在满足了搜狐视频的发展需求的同时,搜狐又转而着力挖掘校花大赛的内容价值,并为其配备了迈向更远大目标的产业条件,这会进一步提升校花大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搜狐现在要做的是,将校花大赛相关参与要素引导至可以形成一个自我增长复制的正循环,接下来的事情就好办了,狐友国民校花大赛,值得很多期待。

作者 葛甲

“一上一下”,京东如何打造11.11“新主场”

10月15日,2019年京东11.11全球好物节正式启动,宣布抛出超级百亿补贴、千亿优惠等重磅措施将11.11打造成自己的新主场。在这些惠及用户的政策之外,京东还公布了“一上一下”策略,即作为高品质消费平台的京东,将在本次11.11期间进一步提升品质与服务,另一方面还将全面布局下沉新兴市场,物流在千县万镇实现24小时达等,京东意欲借助此次双十一完成新一轮战略升级。

京东的传统优势阵地在城市,多年来为了服务一二线城市高品质消费电商用户,从品控到物流再到营销和大数据,京东已发展出一整套应用于高品质消费服务的能力。在互联网用户红利存量争夺时期到来之后,整个行业都将目光投向下沉市场,希望将原本在一二线城市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推广复制到广大下沉市场中加以实施,以获取新的发展动力,京东亦如此。

除去一些因购买力因素和用户习惯等情况所造成的差异外,下沉市场的用户取向其实本质上与一二线城市并无区别,在追求高品质、低价、好服务这些大的诉求方面,任何市场的用户都是一样的。京东出击下沉新兴市场的策略并不追求精巧,而是与其立身之道高度吻合,那就是在下沉市场低价提供好的商品和好的服务,抓住用户最普遍和最本质的需求加以满足。

虽然即将面对的只是一次京东11.11的促销,但这其实承载了京东商业模式转型升级的意图。下沉新兴市场的前景是光明的,此次京东11.11大促就给京东自身向下沉市场的冲击打了个开门红,让下沉新兴市场的用户能够快速认识京东,体验京东,早一点开始消费习惯的塑造和培养。京东原本的主场在618,历经十余年早已形成坚实的品牌基础,未来京东希望能在进击下沉市场的过程中,将双十一开辟成自己的另一个主场,形成双主场的全新布局。

开辟下沉市场除了坚持好物、低价、好服务的原则之外,还需要一些其他能力的配合,内功是持续对供应链管理效率进行优化创新,外功则是推出大量补贴的市场活动以刺激消费需求,而这些都被京东当作战略加以实施。京东在供应链方面的管理能力本就已十分出色,未来将推出更多C2M产品。C2M是反向定制产品,由京东通过大数据收集用户的反馈需求,然后交由品牌厂商按需定制商品后进行出售。由于这个过程中能省去大量的市场前期和后期成本,因此价格方面也会相当诱人。

京东在今年推出的新品首发平台“京东小魔方”,在短短5个月时间内就已与华为、戴森、宝洁、联想等多家全球知名品牌合作,完成了海量新品首发。仅在今年京东11.11大促期间,就将有家电厂商为京东单独开设的200多条独立生产线全速开动,为京东提供3000万件价格诱人的独家产品,其中1200万件是反向定制的C2M产品。京东11.11今年将有超过90%的快消品核心品牌将京东超市作为新品首发平台,全国超过50个核心产业带的工厂、企业与京东超市展开“厂直优品”及“工厂货”的合作。

反向定制或C2M这个模式目前来看是成立的,一方面京东的Plus会员数量庞大,忠诚度高,是一个产品分发的快速通道,C2M产品可以节省成本并将实惠让给消费者;另一方面这类产品库存周期短、周转率高,出货迅速,回笼资金快,企业配合意愿强,也更愿意借此推出更多富含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京东的C2M计划三年发布上亿个新品,其中创新含量高的品类约占70%以上。用户有需求并得到集中反馈,企业有意愿生产并获得实际利益,京东从中进行组织协调和撮合,最终就导致了供应链方面的优化和创新。

物流配送方面,京东拥有着全行业最强的物流配送能力,其中包括亚洲最大规模的智能仓储群,亚洲一号智能物流园将在全国投用超过25座,配送网络覆盖100%大陆行政区县,99%的人口,90%以上自营订单24小时内送达。本次京东11.11启动之际发布的三大战略中,包括了“千县万镇24小时达”时效提速计划,而在全国十多个城市中则将实现“半日达”服务,原本在一二线城市中运行已久的物流配送服务将在下沉市场得以复制,并不断实现服务升级。

由于今年京东11.11的目标之一是下沉新兴市场,而补贴和市场活动对于新市场开拓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今年京东11.11投入的补贴可以创下历史之最,每天都会推出秒杀爆品、大额现金券、亿件亿元爆款商品等,甚至连5G手机以旧换新补贴最高也达到了2000元。预计今年在大促期间将从京东卖出12亿件低价好物,触达5亿新兴市场用户。这些用户可以体验京东在产品、品控、营销、售后、物流等方面强大实力,通过享受良好网购体验进而培养消费习惯。

打造超级购物盛宴、供应链整合创新、惠及下沉新兴市场是京东今年双十一之际所提出的三大战略,全部实施的话将使得京东的供应链能力更有效率,并吹响了全面进军下沉新兴市场的号角。商家方面也能够从京东的战略举动中获益匪浅,伴随着京东三大战略而来的,是在今年京东11.11期间将出现2000多家超亿元品牌增量场,有20多万商家将从增量中获取巨大收益。这是个滚雪球游戏,京东进入新兴市场的力度越大,商家跟进的力度也将越大,商家的积极性高了,将会反过头来进一步增强京东在市场中的能力。消费升级将在此过程中得到强化,城乡间在电子商务方面的代差将缩短,进入平衡状态。

作者 葛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