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职业人的吴军有权对公司下负面结论,但请提供证据

《浪潮之巅》的作者吴军对包括老东家在内的一批顶尖科技企业做出的负面评价,虽然从观感上足够惊世骇俗,但也毕竟是属于他个人的发言权。只是,顶着原腾讯副总裁头衔出场的他,发表的言论还是能够引起相当程度的舆论震动。职业经理人不对老东家出言恶评,或是在没有根本论据的情况下对其他公司妄加评判,是行业内约定成俗的做法,而像吴军这样以非常确定的语气对各家公司做出负面评判,还是非常罕见的。毕竟他曾是谷歌的高级研究员,也曾担任过腾讯搜搜的副总裁,尽管这个副总裁并不真正等于人们认为的腾讯公司副总裁。

 

从2002年到2012年这10年间,吴军先是在谷歌当了8年的高级研究员,之后2年又去了腾讯搜搜担任副总裁,其职业生涯对于普通人来说算是有些光彩,但在他们那个层级的人群中可算是平庸了。可以看到,吴军这10年的职业生涯基本上是顺着搜索这条主线开展的,最高光之时吴军是谷歌中日韩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者,也是谷歌中日韩文搜索部门的创建者。但不巧的是,强大的谷歌虽然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搜索份额占优,但还是有5个国家和地区搞不定,除了被俄罗斯和捷克各自在本地搜索市场击败之外,另外三个让谷歌折戟沉沙的市场恰恰就是中国、韩国和日本。

 

谷歌败走中国之后的2010年起,吴军加盟腾讯,在搜搜干了不到两年之后离开,至此结束了作为互联网从业者的职业生涯,转而经营起原本在公司时就始终兴趣盎然的出书事业。搜搜最终的结局不必多说所有人也知道,几十上百亿的投入打了水漂,且没有激起任何波澜。

从吴军的职业经历来看,由他来做出谷歌平庸、百度僵化、腾讯没有亮点等结论,是非常不具有说服力的。不知道谷歌平庸和腾讯没有亮点这两个他所陈述的情况中,有没有吴军作为职业人所做出的“贡献”。又不知道将谷歌赶出中国,占了搜索市场70%份额的百度僵化在哪里,这仿佛像是败军之将的一员指着胜利者在说,你很僵化,你没有希望了。

 

虽然作为职业人说出这些话不妥,但作为媒体老师或是文字工作者来说这些,就基本没有问题了。平庸和僵化本身就是无法量化的词汇,以科技观察者的身份将全球市值排在前三的谷歌说成平庸也不能算错,将国内市值数一数二的互联网公司腾讯说成没亮点也没关系,将十五年来霸占国内搜索市场主要份额的百度说成是一家僵化的公司也可以,只能说作为媒体人的吴老师在心目中对于不平庸、有亮点和不僵化公司的标准设定得非常高,要去星辰大海中寻找这样的公司谁又能管得着呢。媒体人心目中的理想公司和理想状态原本就应该永远存在于文字中和已经消亡成为历史的烟雾中,现实社会是不配拥有这样的公司的。

 

问题在于,虽然吴老师写了《浪潮之巅》《数学之美》《文明之光》《硅谷之谜》《大学之路》等十几本书,大部分连这些书的名字都没听过更没看过的受众,仍会不可遏制地将吴老师视作职业人而非写作者,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原腾讯副总裁”头衔,定义了受众思考的方向。他们真的会认为这个既能写书又干过实际工作的吴老师对这些公司所下的结论,是有相当合理性的,是正确的,甚至是极端正确的。结论确实是有了,至于支持吴老师这些论断的证据,很有可能将来被迫要到吴老师所写的书中寻找,这对于吴老师所写的书来说有可能是一场盛宴,但对于当事公司来说,却凭空被塞过来几条难以反驳的被看空理由,而这些理由要是被引用,被学习的话,难免造成相当程度的认知混乱。

 

事实上,苹果当前的情况虽然并非历史最好,却也完全无法跟其历史上遭遇过的困难局面相提并论,PC时代的苹果最危险时几乎破产倒闭,但当前的苹果仍是全球前三大手机厂商之一,而且是利润最丰厚的那一个,其互联网业务也是从无到有排名居前。微软目前确实在搞云计算,但并没有完成云计算转型,云计算业务在微软总收入中仅占三分之一不到,比亚马逊的云计算规模稍微大一点点,微软最大也是利润最丰厚的业务仍是来源于软件,没人将微软视作云计算公司,正如亚马逊云计算发展强劲却仍被视作一家电商公司一样。

 

腾讯在微信之后亮点很多且并非缺乏to B基因,开放平台、广点通、支付打通等等难道不是亮点,不是to B业务吗?吴老师将腾讯视作未来生命线的to B转型用一个“腾讯没有to B基因”很简单粗暴地一棍子打死,不晓得正在to B路上前行的老同事老领导们心中作何感想。百度目前市值确实不高,但很难相信一个僵化的百度是如何击败一个个挑战者,牢牢把持国内搜索市场主要份额的,而一个僵化的百度又是如何对AI进行大举投入并成为中国人工智能代表,专利数全国第一,全球第四,并上榜《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所评出的“全球50大聪明公司”之列的。

 

如果是作为职业人的吴军,毫无根据说老东家坏话是不应该的,会在行业内引起很大反感。如果是作为写作者的吴老师,下一些惊世骇俗的论断时必须要有根据,要能根据现实素材将其证明出来。台湾作家李敖说过,我不但骂你是王八蛋,更厉害的是我还能证明你是王八蛋。不知道吴老师能否用充实的依据来证明谷歌平庸、腾讯没亮点、百度僵化,这些企业确实都各有各的毛病和弱点,但我们读者并不认为是吴老师所说的那些,除非吴老师能在不让我们去书里找的情况下,用逻辑周密的文字将证实这些论断的合理逻辑展现出来,否则那些论断就真成了传说中的媒体人的胡言乱语了,这个锅应该属于职业人,我们媒体人是不背的。

作者 葛甲

家乐福花落苏宁,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6月23日,苏宁易购宣布,旗下子公司苏宁国际将出资48亿元收购家乐福中国80%股份,为消费者打造全场景购物体验。至此,过去几年家乐福中国区业务将出售的传闻终于尘埃落定,家乐福中国的归属最终花落苏宁,这是零售行业的一件大事情,将起到极大影响整个行业发展走向的作用。这一结果虽然大出市场意料之外,但也实属情理之中。

 

家乐福中国是国内超市行业最早的开拓者,目前在国内22个省及51个大中型城市有210家大型超市,24家便利店,会员总数3000万,年收入近300亿元,占据目前国内快消连锁百强榜内的前十名。家乐福中国股权出售并不是效益不好,而是与家乐福集团为寻求资本市场更佳表现而做出的战略调整相关,但苏宁易购为何要做这笔交易,这笔交易完成之后的走向等,则都是会令国内零售市场大感兴趣的话题。

 

苏宁易购的全场景图谋

 

家乐福中国之前的潜在洽购者中有永辉超市及一些其他意向者,苏宁易购很少出现在传闻中,但苏宁易购还是笑到了最后,原因是多方面的。苏宁易购的传统业务基础在于电器零售,过去几年则一直在向全场景零售进行转型,除了做电器业务外,也要做百货、生鲜、便利店等线下实体,这里面有的创新业务是可以由内部孵化培育的如苏宁小店,有的已发展成熟的业务则选择收购更为合适,发展速度会更快一些。

 

苏宁易购去年收购了迪亚中国,获得了300多家门店和200多万会员;今年苏宁易购又收购了万达百货旗下的37家门店,并迅速完成归并整合。此次拿下家乐福中国之后,你会发现苏宁易购的零售业务体系越来越完整,电器店、百货店、便利店、超市等业态全部纳入其中,在零售行业的各个战线都具备了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

 

在传统零售业中,这些不同的业态之间还是有很深壁垒的,超市业者不会进军百货,便利店也不会去染指电器,而在苏宁的意图中,只要是卖东西,苏宁易购就不会缺位,这是苏宁走向“全场景、全品类”零售的迹象。苏宁这个名字在过去10年间经历了几次改名,从苏宁电器改为苏宁云商,直到如今的苏宁易购,而这个改名过程也从根本上可以反映出苏宁对“全场景、全品类”零售的图谋,名称中不体现品类,也不体现线上或线下,只突出一个“易购”。

 

苏宁易购拿下家乐福中国并不奇怪

 

之前国内的超市行业竞争中,耳熟能详的名字有家乐福、物美、华联、永辉等等,从苏宁易购的角度来说,拿下家乐福中国就意味着苏宁易购一跃成为超市行业的最有力竞争者,这对于整个行业来说都是震撼的。从业务整合方面来说,苏宁易购与家乐福中国有着较强的业务协同性和互补性,苏宁易购是供应链专家,零售专家,也是成本管理与控制专家,家乐福这种超市连锁的用户行为则具有高频特性,品牌认知度也较高,苏宁易购相当于拎包入住,很容易上手对其业务进行改进,助其焕发生机。

 

此外,家乐福集团本身的意愿也不能忽视。将业务出售不等于完全抛弃中国市场了,至少被苏宁易购买去的超市还顶着家乐福的名字,未来家乐福集团的其他业务或许还会回来。让家乐福这个名字在中国继续闪耀,符合家乐福集团的根本利益。因此,家乐福必定要同一个最强者进行合作,苏宁易购是国内零售市场的领头羊,因此成为家乐福最终的选择。这起事发突然的收购本身虽然让市场感到意外,但要考虑到苏宁易购是国内零售市场实力最强的巨头的话,也就不那么让人意外了。

 

家乐福中国被出售的根本原因,是由于按照家乐福集团的那套,家乐福中国的效益提升,以及成本的削减都面临天花板了,而这将影响到家乐福集团在资本市场的表现。苏宁易购过去几年则一直在推行智慧零售战略,用以提升零售效率、降低成本,在成本控制和新增长点寻找方面也有自己成熟的一套,因此苏宁易购拿下家乐福中国可以说是天作之合。

 

苏宁易购的家乐福中国会带来什么

 

家乐福中国由苏宁易购运营之后,毫无疑问的最直接效应,就是家乐福中国的数字化改造,或者说是智慧化零售改造。数字化零售的作用是提升用户体验,降低运营成本,实现方式包括将线上线下打通,在零售环节中采用更多智能化技术等。苏宁易购一直以来都在做线上线下的融合,也确立了智慧零售的大战略,并将技术成果不断应用在自己的1.2万家门店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相信家乐福中国也会很快融入到智慧零售这个大体系中去。

 

苏宁易购的供应链体系已经很庞大了,家乐福中国加入进来之后,会使得苏宁易购有充分条件发展成沃尔玛式的全球供应链专家,获得更大的市场主动权。届时苏宁易购所掌握的,将是国内零售行业最大最长的一条供应链。家乐福中国将作为苏宁易购旗下的一员猛将,助苏宁易购完成这一超强能力的形成。

 

再者,苏宁易购的智慧零售体系目前已基本锻造成型,之前一直都应用于自家苏宁小店等线下门店中,家乐福中国是线下零售中高频消费场景的发生地,苏宁智慧零售则可以直接切入这个高频消费场景,实现更好的效率提升效果。智慧零售是需要在全场景环境下持续进行锻造的,用得越多反馈越多,完善速度也就越快,万达百货37家门店被苏宁易购收购之后进行了迅速整合,并在随后到来的618大促中实现了销售额7.5亿,客流量超1700万的佳绩。这对于智慧零售来说就是一次锻造,而这样的锻造,也将很快出现在家乐福中国的身上。

作者 葛甲

搜狐只是在公开市场估值低,实际价值却并不低

这几天张朝阳应该有些堵,公布一份看上去还不错的一季报后,股价略一下跌,就被人说进化失败。作为资本市场老鸟,搜狐目前确实不在巅峰时期,整体还处在转型过程中,但其遇到的其实是整个行业共同面临的问题,这不是搜狐进化失败所造成的,相反在行业整体向下的过程中,搜狐其实做得还相当不错。

 

从财报来看,一季度搜狐实现营收4.31亿美元,而新浪一季报的营收则是4.725亿美元,搜狐目前仍保持着一个与主要竞争对手新浪大体相等的营收规模,且收入层次更具多元化。搜狐财报除了包括门户和视频的广告收入外,还将搜狗、畅游的收入并表进来,门户、视频、搜索、游戏,四大收入支柱分别都形成了自己的规模,虽然利润情况没那么好,但从企业长期经营角度来说也算是分散了很大一部分风险。

 

搜狐的主要对手新浪的财报收入构成是,门户品牌广告+微博,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微博几年前就抱上了大腿,有阿里的定额广告采购,利润率较高,作为社交网络自然是混得风生水起。不过微博股价的上升期并没有那么长,从2016年7月开始,爬升到2018年2月达到顶峰150美元之后一路下跌,市值也从最高300亿美元跌落至如今的不足100亿美元。微博在今年一季度的营收是3.992亿美元,与搜狗+畅游大体相当。微博维持在目前的状态固然还可以,再往下走的话,所谓进化的结构性问题就要出现了。

 

搜狐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视频在亏损,搜狗赚钱能力弱,畅游规模小,至于门户,整个行业在早几年就无利可图了。不像新浪移动客户端还能被放到支付宝里进行流量分发,过去几年搜狐一直在外无援的情况下进行结构调整,努力将门户广告业务在自己的总营收中缩减比例,这可以被视作一个收入转型的过程,按照市场价值规律走向是所有门户必须要走的一个艰难过程,当然那些有钱任性的土豪门户外加只将门户作为流量分发渠道以获取间接收益的门户除外。

 

从老门户本身这个困难渐多的生意本身来说,搜狐所做的调整并不算错,甚至可以说是门户转型中做得最好的一家,这部分原因是由于搜狐是在认认真真做门户生意,缺乏其他业务抓手所致。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搜狐并没有放任门户广告业务的收缩而无所作为,反而在保持营收规模的基础上实现了收入的多元化,这从哪个角度来说不可以算是一种成功呢?没有抓住微博的机会也许是搜狐的一大失误,但这一点不应被放大,搜狐把游戏、搜索、视频抓在手里了,化解了系统性风险,虽然这几个业务在财务上并不像微博一样有上佳的表现,但这完全是市场因素造成的,完全不能与进化失败画上等号,其转型策略恰恰是高明的。

 

搜狐目前市值确实不高,但这是搜狐暂避风头的原因所致。在视频版权血战最火热的时候,2017年搜狐视频主动退出争夺,转而向自制剧和自制综艺等方向发起冲击。目前看来这一策略极为明智,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止血。搜狐视频采取了自家低成本产出内容的策略,举办校花校草大赛选拔新人,推出了《奈何BOSS要娶我》、《拜见宫主大人2》,以及自制综艺《送一百位女孩回家》第二季、《神奇图书馆在哪里》等热门产品,走出了一条小而美之路。其中,《奈何BOSS要娶我》已经翻译成26国语言,将在海外正式上线。今年一季度搜狐同比减亏50%,止血后回升的搜狐视频从中功不可没。

 

资本市场要的是增长,不管你的增长是付出何种代价换来的,都能在市场上收获好的表现。搜狐作为老牌门户并不想付出惨痛代价,导致出现公司失控的状况,只想把命运牢牢抓在自己手里,这从根本上是没有错的。从2018年起产业环境开始急转直下,甚至有一些中型的互联网公司因前期烧钱过多而直接倒下,人们开始思考起高增速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更注重发展的质量起来。此时再看搜狐过去几年的调整,是不能不令人肯定其前瞻性预见的。搜狐在外无援兵的情况下靠一己之力保住了业务规模,并没有拉开与主要竞争对手的差距,这从某个角度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成功呢。

 

搜狐目前还是有很多好产品的,艾瑞咨询最新数据显示,搜狐新闻客户端的月活用户数依旧稳坐前五交椅。从艾瑞咨询等数据端看,搜狐新闻资讯矩阵2018年的平均DAU也颇为亮眼,搜狐新闻超2000万,搜狐网更是近2800万,手机搜狐网也超过3000万。新产品搜狐时刻和狐友也已上线。搜狗目前的收入不太理想,不过其增长速度却并未下降,搜狗输入法语音请求量日均6亿次同比增长69%,搜狗输入法日活用户达4.43亿同比增长23%,是国内日活第三的手机应用。搜狗目前是国内第二大搜索引擎,去年收入15.8亿元同比增长13%,与老大百度差距还是很大,不过却也一直在缩小差距,保持目前的增速静待市场形势转变,也还是有很大机会的。畅游就不用说了,毛利率高达84%的一个业务,年收入3到4亿美元,是搜狐目前当然的现金牛。

 

目前搜狐持有10亿美元左右的现金及投资等价物,另外握有搜狗、畅游和搜狐视频的大部分股权,外加价值十几亿美元的房产价值,各项相加至少有30亿美元的资产。此外搜狐也不乏扳本儿的业务,搜狐视频在自制战略的带动下已经连续几个季度持续减亏,业务发展渐入佳境,如果能在不投入巨大成本的情况下做成了成功上市,这又是一个被外部片面忽略的增长点,这还没算上搜狐的品牌价值、渠道价值等各项无形资产。综上所述,搜狐的实际价值怎么算也不能只有5亿多美元,当前的低股价只是市场情绪的过度释放而已,怪搜狐不争第一,不保增速,不给资本提供套现机会等等。

 

市场在某些时候会出现扭曲,频繁出现矫枉过正的场景,但最终还是要恢复正常。情绪终归是情绪,市场意识终归还是要让步于实际情况。搜狐目前正在从谷底缓慢回升,情况要比一年前好很多,各项业务安排合理而周密,只是外部表现没那么出彩,面对资本市场时不太讨巧罢了。当前股价既不能反应搜狐的实际价值,也不能得出搜狐进化失败的结论,搜狐是不是失败还要继续再看。股价涨跌平常事,风雨过后玉宇澄清。

作者 葛甲

618全面大捷,荣耀的高峰总在下一站

刚刚结束的618年中大促,荣耀手机如预期一样,提交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斩获京东手机品牌累计销量,天猫618当日手机品牌销量冠军、苏宁安卓手机品牌累计销量&销售额双冠军等多项重磅冠军,新品荣耀20系列也在各大电商平台夺冠。本次618,国产手机销售占比继续扩大,作为其中领军者的荣耀起到了关键作用。

                            

荣耀在过去6年到底有多强?

 

2013年荣耀品牌正式独立之后,当年就实现销售额1.09亿美元,彼时在如林的厂商队伍中只是个小不点。但到了第二年荣耀即实现了2000万部手机的销量,销售额30亿美元,并在双11大促上成为五大电商平台的手机销量冠军。从2015年荣耀在京东618大促上夺得销量冠军,到今年再夺冠,成为京东618通讯品类首个五连冠品牌。

 

在商业上,先发优势是极为重要的,但从后发的荣耀动辄几倍几十倍的增速来看,荣耀就像是一部不知疲倦的马拉松运动员,将一个个目标轻松甩在身后。2017年底荣耀成为互联网手机销量第一的品牌。互联网手机并不是荣耀提出的,但荣耀却用4年时间登顶互联网手机的王座。即便近年手机行业进入寒冬,整体大盘下滑,荣耀依然以逆势上扬的姿态继续领跑。今年618,是荣耀正式去掉互联网手机这个标签,融入更广阔的竞争天地的一届大促。4月份,在荣耀布局的潮玩店达到100家,线下门店接近突破2000家的同时,荣耀总裁赵明提出了“二级火箭战略”,荣耀将从互联网手机品牌向全渠道手机品牌转型,并将用极具竞争力的产品,极具扩张力的渠道,极具场景力的生态和极具年轻力的品牌,快速挺近至中国第二,全球第四的位置。

 

在不长的发展过程中,荣耀并不执着于某个相对固定的消费群体,而是紧抓消费趋势,一步一个脚印踏准节奏,在抓住主要市场需求的同时不断将品牌升级。过去几年荣耀的手机平均单价一直在上升,不断向中高端市场发起冲击,其品牌形象也变得越来越年轻时尚,积累了大量以年轻消费者为主体的粉丝群体,丝毫没有品牌下沉的危险。荣耀进入手机市场也是两眼一抹黑,前无经验可循,那么荣耀是如何在6年间做到不断翻越高峰的呢?答案是技术创新,这个最朴素也最不讨巧的利器。

 

技术创新从底层升级用户体验

 

荣耀的技术体系相当完整,从发展初期就喊出了要走技术创新路线,并坚持至今。技术创新理念在营销上加分不多,因为不太容易对大众说明白细节,但持续的技术创新是个能够从根本上扭转用户体验的事情。每一次新品发布,荣耀都会在产品中加入能够改进体验的黑科技,绝不会仅将其停留在PPT上用作营销之用。因为荣耀有持续推出科技创新的能力和实力,也深知这样做的重要性,意在长远,绝非图谋一城一地的得失。

 

荣耀是业内最早推出自研AI芯片的公司,并极力倡导AI手机的发展。在如今“无AI不手机”的市场环境下,荣耀等于是从底层做起,从芯片层面对这一趋势进行推动,这自然使其占据了一个独特的市场地位。在手机硬件性能相对固化之时,去年荣耀推出了很吓人的GPU Turbo技术,用算法打通了CPU和GPU之间的运算处理瓶颈,使得手机运算性能提升到了最高60%之多。今年荣耀又推出了改善网络连接速度的Link Turbo技术,实现极高的下载速度。在618期间热销的荣耀20系列手机,在4800万全焦段AI四摄、双OIS四轴光学防抖、超高ISO等加持下,摄影评分成为DxOMark全球第二高分,同时应用Link Turbo、方舟编译器、超级蓝牙技术等领先自研技术,产品力大幅提升。这些技术对于用户体验而言都是实实在在的提升,用户能深刻感知到技术创新带来的好处,这些好处也自然能转化为荣耀的品牌力。

 

最近几年消费者感觉国产手机的体验变好了,一些技术环节并不比国际大牌差,荣耀在这个观念逆转的过程中贡献了很大力量。荣耀手机上搭载的很多黑科技,已成为诸多厂商争相研究和效仿的对象,起到了引领潮流的作用,如AI手机、GPU Turbo、四摄设计等。如果说最初的荣耀还只是个追随者,如今的荣耀已具备了引领创新的能力。

 

构建市场份额与技术创新的正循环

 

技术创新当然是需要钱的,如果身处一个相对固定的市场中,投入与产出自然是能够一眼看到头。在技术创新上投入的钱,无法从市场上最终拿回来,这就会让运营者很为难了,这也是很多手机厂商在技术投入上畏首畏尾,止步不前的原因。荣耀对这件事情的解决之道是,用不断攀升的市场份额和不断扩大的市场空间来化解技术投入的困局。

市场份额与技术创新投入之间是可以存在正循环的,技术投入越大市场份额越大,膨胀的市场份额可以有效摊薄技术创新投入,并促使企业拿出更多资源投入技术创新,从而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如此一来,在这个正循环之下又会出现一个新的效应,那就是技术创新成果的普惠化,即让更多的人以低廉的价格享受到技术创新结果。今年电商平台的618战报中可以看出,荣耀8X、荣耀10青春版等中端机型和智慧生活潮品成为荣耀大捷的中坚力量,荣耀8X拿下京东、苏宁等平台累计销量&销售额冠军,智慧生活潮品4大主力品类多平台销量/销售额共计35项冠军,这意味着荣耀将高端技术持续下放并在全品类加速普及的策略取得阶段性胜利。

 

作为手机新巨头,荣耀对技术没有囤积居奇的想法,而是希望运用技术创新来不断打破技术垄断的坚冰,用合理的价格让用户享用最新科技成果。技术是要造福更多人的,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是否有荣耀这样的企业跳出来打破这种垄断。荣耀持续高效的技术创新投入,早晚有一天能够发展到可以左右国际技术市场行情的地步,因为荣耀的战略就是要不断翻越高峰,将目标永远定在下一站。

作者 葛甲

精品618+家•生活,国美走向零售新时代的起点

在外部贸易摩擦不断加重的情况下,今年国内的消费市场却反而是一枝独秀,用户需求不断呈现攀升态势,并出现了很强的消费升级趋势。在需求保持强劲的大背景下,一年一度的618年中购物节来了,零售企业是继续遵循既有路线尽情收纳需求红利,还是为长久计借机开展业务调整推出创新模式,就是个很重要的议题了。国美在618之前推出了“精品618”活动,成为本次618期间一个创新动向,非常值得关注。

国美的精品618,实际上是在供应链模式上的一种突破,启动内部能力为消费者进行商品精选,并将精选后的商品进行强力推出,进而在需求和供给两端同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消费者不必再到如海的SKU中进行反复甄选,加重自身的时间成本。而供应端由于精选策略,则在服务上和商品周转效率上得到更高效的结果。商品经过精选后更加符合消费者需求,销售更为集中,因此终端零售价格也会下降。降价后的实惠由消费者获得,但零售商和生产商也不会因为降价而亏本,相反却能从中得到更多的收益。

无限货架是零售业的一个传统,通过对供应链的整合与优化,持续推出上不封顶的SKU,收纳尽可能多的需求。平台零售商在对垒垂直零售商时,使用无限货架理念颇为有效,因为垂直零售商品类有限,而平台零售商则拥有无限货架,消费者在购买某个商品后再有其他需求,无限货架可进行无缝衔接,零售商的获客成本等也会占据很大优势。

不过无限货架也不是没有问题的,对消费者而言,选择无限多了之后就等于没有选择。大多数消费者需求的焦点仍集中于快速获得低价且符合自身需求的商品,并没有多少人会花精力对商品本身的性价比等指标进行研究。零售业走到今天,如果还继续到处都是无限货架的话,在方便消费者的同时,也会给消费者的选择成本增添负担。从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来看,无限货架的路会越走越窄,整体解决方案会越来越受青睐。

传统零售商是不会对顾客的购买行为进行干预的,最多就是由销售商或生产商参与组织一些促销活动,商品的选择权完全在顾客手中。但事实上,零售企业其实最懂商品,最懂顾客的需求,这一能力要是不用起来会相当可惜。有很多消费者其实更需要整体解决方案,或者说是一站式服务。从长远来看,如果说过去是消费者选择权为大的天下,那么未来必然是一站式商品服务的天下,零售业者的身份定位将逐渐从商品分发者转变为消费顾问,更多地位消费者的消费行为负责,不过这需要有个建立信任的过程。

国美的“家生活”战略,目前已实施了一年多了,这是一种终极形态的零售业设想。基于强大的供应链能力,将家居、家装、电器乃至于家庭生活需求的方方面面融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解决方案向外推出。在居家生活这一个场景中,有可能需要几百个SKU,经过精选的SKU通过“家生活”整合在一起,提升了消费者的生活品质,降低了消费成本。如果将“家生活”与“精品618”结合起来看,你会发现“家生活”是未来,而“精品618”则是现在,两者在战略上是一个整体。

在美国的Costco会员制连锁仓储量贩店内,牙膏的品类只有四种,但销售成绩却并不比那些有个几十个牙膏品类的超市差,这就是一种精品策略。Costco相信,基于自身的供应链能力和对需求的把握,他们为顾客选出来的这四种牙膏能覆盖大部分需求,而且是最为物美价廉的,消费者进入Costco之后基本不用考虑其他因素,也不用比价和审视商品质量,需要什么就往购物车里装就是了,肯定不会错。而这,也正是国美“家生活”的一个努力方向。

在商品极大丰富乃至于过剩的时代,为顾客提供丰富的商品并不是一个不可替代的能力,帮助顾客找到满意的商品从而满足顾客需求,才是一项复杂的高难度能力。国美内部也在借助本次618建立和完善精选模式的标准化流程及作业模式,预期会将精品策略进一步推进到全业务领域,而非局限于618期间。

精品策略确实能给消费者带来好处,那么消费者对于零售商的信任度将会进一步提升,能够发展到让消费者足够放心将选择权授予零售商的程度,那么这个事情就成了,到那时才是“家生活”战略真正开花结果的时候。

零售业的转型方向,必然是摆脱商品分发渠道的桎梏而成为消费者的消费顾问,这是连零售巨头亚马逊都在努力实现的目标。成为消费顾问,就离不开专业化,不但能以专业化的能力组织供应链,还需要以专业化能力去满足需求。

从选品开始再到推荐、服务,零售商都必须从专业化角度出发去做,要更多地放弃短期利益取向,而是以消费者利益为取向去做事。正如餐馆点菜点多了被服务员提醒一样,不提醒也许能多卖几盘顾客吃不完的菜,但提醒顾客少点些否则吃不完,名义上看餐馆是损失了几盘菜的收入,但餐馆获得的顾客信任,是多少钱也买不来的。

从零售业的发展趋势来看,海量SKU时代似乎要走到头了,提供精品的整体解决方案将在未来成为零售业的主流。人们设想中的由冰箱自动感知食物存量并联网订货送货的场景,都需要经过整体解决方案来实现。

作者 葛甲

品牌形象升级,虎牙借多元文化拥抱年轻人


6月9日,在上市一周年之际,虎牙进行品牌形象的升级,推出全新的公司级logo。新logo由虎牙的英文及拼音首字母h和y经拆解组合形成了彼此相连而又各自独立的两个平行空间,展现了更强的多元化元素。伴随新logo而来的,还有虎牙的全新VI体系及相同风格的视频和海报,用以强化新品牌形象。

那个脸上有个直播按钮的小老虎代表“虎牙直播”的产品品牌继续使用,与之相比,虎牙此次公布的公司级logo更能展现出这家公司力图要打造的新形象,那就是展现虎牙业务的多元化特点,鼓励年轻用户发现更多兴趣相投的人。此次虎牙新品牌形象推出的同时,也同步发起了#这个我能画#的UGC创意内容征集活动,通过利用虎牙全新公司级LOGO中的元素,让虎牙用户画出自己心中或眼中到的“虎牙直播平行世界”的样子。

用多元化吸引年轻人

多元化平台能够激发出很多主观能动性因素,可以让用户在使用服务的同时,经常因接触到新服务而感到意外惊喜,进而激发起探索更多合心服务的好奇心,进而将虎牙的服务链条拉长。

这极度考验虎牙的运营能力,也对其提出了更严格要求,那就是平台的组织者要具备年轻人的心态,善于从年轻人的角度去看问题,要有同理心,才能真正把握住年轻人的真正需求,不断激发出用户的惊喜和好奇心。从过去几年的实际表现来看,虎牙在这方面能力还是很强的,大方向已经确定,后面的只要坚决执行就可以了,这对于虎牙并不存在难度。

多元化的反面是孤立和画地为牢,而后者并不符合这个时代的主流。年轻人喜欢为平台贴标签,但是更喜欢多元化,他们在把虎牙贴上游戏直播平台的标签之后,发现这个平台慢慢地能满足许多在游戏直播之外的需求时,也会默默地将标签撕下来的。

虎牙在这个过程中不需要自己动手,只要坚持多元化战略,像本次新logo所表现的那样鼓励更多平行空间的产生,用户最终也会做出自己的准确定义的。而一个去除了标签的多元化的虎牙,将会锻造出更大的想象空间。

业务多元化已成绩斐然

游戏直播虽然是虎牙的根本,但虎牙却极为迫切地意图从业务中培养出更多增长点,一直都在默默做多元化布局,大力开拓在游戏直播以外的业务,如电竞、二次元、文化、户外直播、国际化等等。游戏直播的用户主要是年轻人,这部分用户群体网络行为活跃、兴趣广泛、购买力强,如果仅局限于游戏直播这个相对细分的圈子里,是一种对发展资源的极大浪费。虎牙本次的品牌形象升级,目的也正在于此,向用户展示多元化的品牌形象,让用户通过虎牙享受更为多元化的服务,弱化虎牙只做游戏直播的品牌印象。

除了游戏直播外,虎牙的电竞直播也做得风生水起,2018年虎牙组织和参与了400场左右的电竞直播,其中有超过360场吸引了超过16亿观众观看,从虎牙上也走出了占据头部的韦神等一批人气很高的电竞主播。游戏的娱乐性更强,电竞则是更侧重于竞技性,但两者共同特点是都主要由年轻人参与,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和协同作用。游戏爱好者有可能同时也是电竞爱好者,也有可能通过游戏成为电竞粉丝,或通过电竞成为游戏爱好者。这就是多元化的力量,不同的平行空间共存于一个平台,彼此产生交互。

除了游戏和电竞外,虎牙平台上还有当红的文化扶贫主播,这可能是很多人没想到的。没别的原因,多元化是虎牙一直以来的努力目标,年轻人的世界里根本不需要壁垒分明,有什么需求就有什么内容加以满足,我想我要故我在。虎牙上超过30万的主播每天都在分享自己的生活与兴趣,虽然这一群体目前主要还是游戏主播,但其占有的比例是呈下降趋势的,还有很多游戏直播之外的主播存在。此外,今年是虚拟偶像爆发的一年,虎牙也顺势而为推出了虚拟偶像主播奥特曼,受到用户热情追捧。

主业扎实,资本市场认可

游戏直播是虎牙的基础业务,目前虎牙拥有超过2600款游戏的直播,每月有1.2亿用户在虎牙上观看,在游戏直播业务方面虎牙是金字塔的顶尖。2018年5月虎牙在美股上市之后受到资本市场追捧,估价在一个月内涨幅超过400%,市值上达百亿美元,而虎牙也用优异的业绩表现回馈了投资者,截至目前已连续六个季度实现盈利。

在技术上,虎牙热衷于采用新技术提升服务品质,2018年虎牙把直播画质码率从10M蓝光提高到了20M,大大提高了直播间画质。而在2019年4月26日,虎牙更是在广州通过4K摄像机拍摄,5G网络传输进行了高清户外直播的测试,率先布局5G时代。

在追逐潮流,紧抓大势方面,虎牙无疑是互联网公司中的佼佼者,从虎牙的用户群体来看,掌握用户趋势是其基本功,必不可少的能力。虎牙是游戏直播中最早进行海外市场布局的企业,目前拥有来自世界各地(除中国市场)超过1150万的用户,在海外推出的游戏直播业务NIMO TV。

2019年6月6日,Nimo TV在巴西宣布正式进军巴西,在拉丁美洲市场的业务版图进一步扩大。目前,已相继上线包括东南亚、拉美等多地,实现在印尼、越南、泰国、巴西、墨西哥等10个国家成功运营。

从服务竞争到品牌竞争

从游戏直播开始,再到电竞、二次元等多元化新业务,虎牙行进的主线从来都围绕年轻人的需求而进行。这给虎牙平台提出了很高的运营要求,因为年轻人最能体会到服务中细微的体验差别,以及服务所带来的温度与深度,他们在平台上的粘性很强,但前提必须是平台要保持极佳的体验。

从游戏直播到电竞、再到二次元、户外直播、泛娱乐、真人秀等,虎牙已围绕游戏直播布局了一个庞大的业务体系,将全部业务都面向年轻用户群体而展开。下一步就是将虎牙平台进行品牌化运营,强化用户对品牌的认知,建立用户的品牌忠诚度。这要求虎牙持续找到用户的需求点并加以满足,所提供的服务能得到年轻人的普遍共鸣,将会是个长期的建设过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个领域的竞争已逐渐从产品和服务竞争过渡到品牌竞争,运营者不仅要提供好的产品与服务,还要注重由此而生的品牌建设。内容运营是根本,却无法满足年轻人们的全部需求,只有将平台的品牌价值逐渐提升,持续满足年轻人们的口味和需求,才能让年轻人爱上自己,不离不弃。

作者 葛甲

月活4亿 半年营收预计超百亿 YY是一家被低估的公司

YY欢聚时代5月29日发布2019年一季度财报,营收47.80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7.1%,净利润31.20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3.9%。全球视频和直播业务的月活跃用户超过4亿,其中超过75%用户来自海外。这其中,直播和短视频用户超过1.9亿,首次曝光的视频通讯产品IMO月活为2.118亿,付费用户增至950万,同比增长37.1%,手握现金、短期投资及等价物总值超147亿。

这份喜人的财报中,透露出相当多的积极信息,首先是欢聚时代通过线上服务建立起了庞大的营收和利润规模,且处在快速增长阶段。2018年欢聚时代的收入为157.636亿元,净利润则达到了32亿元,这使得其跻身于国内已上市互联网公司盈利榜前十。2019年欢聚时代的收入规模应该会超过200亿元,净利润总额也会进一步提升,而这两年还是处于欢聚时代加大投入积极进行业务布局的阶段,显示出其非一般的盈利潜力。

我梳理了一下2018年互联网已上市公司盈利榜,在前十的名单中从事高利润的互联网服务业务的公司有七家,欢聚时代是其中之一。这其中除了腾讯、百度、网易等巨头外,欢聚时代是其中市场认知度较低的一家,这与其一向低调的风格且总部位于广州有很大关系。但业绩能证明一切,欢聚时代虽然不如一些明星公司有更高的知名度,但并不影响其通过互联网服务的超强赚钱能力。从某种程度来说,市场对欢聚时代的认识与理解面临重构,其实际价值也会经历一个再发现的过程。

更重要的一点,是欢聚时代对未来所做的业务布局,这是其抢占未来先机的最关键因素。目前国内直播市场争夺激烈,竞争者多受困于短期竞争而无暇他顾,而欢聚时代作为最早布局海外的中国互联网公司,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同时对海外进行完善布局,建立起雄厚的海外业务基础,是殊为不易的。目前欢聚时代有四分之三的月活用户来自海外,从根本上已是一家全球化公司。虽然海外市场目前看仍处于投入阶段,但对这一部分业务进行货币化只是时间问题,未来海外市场收入超过国内市场会是个大的发展趋势。

今年3月欢聚时代以14.5亿美元收购了总部位于新加坡的海外视频社交平台BIGO,并对其开展进一步的本地化运作。BIGO旗下拥有海外直播产品BIGO LIVE、短视频平台LIKE,其中BIGO LIVE的商业模式与YY 直播和虎牙直播相似,用户可购买虚拟礼物送给自己喜欢的网络直播红人,而LIKE最初专注于帮助用户通过特效等工具制作短视频内容,去年开始转型成一个短视频社交平台。去年底BIGO的月活用户超过6900万,且营收也保持了翻倍的高速增长。从欢聚时代发布的最新财报来推测,过去三个月BIGO应该是经历了一段爆发式增长,目前BIGO LIVE和LIKE月活跃用户同比增长160.6%至7870万,再加上收购不久的全球视频通讯平台IMO,欢聚时代业务重心正稳步有序地向海外转移。

目前欢聚时代在国内有泛娱乐直播平台YY直播、游戏直播平台虎牙直播,在海外有直播平台BIGO LIVE、短视频平台LIKE和小游戏社交网络平台HAGO,形成了一个以视频内容为核心的全球化社交媒体平台,而LIKE和HAGO的发展势头也很强劲,在Sensor Tower 2019年Q1全球社交网络应用下载榜中,分别位列第四名和第十名。视频内容领域的需求是多样化的,直播用户中必然有相当比例同时选择短视频服务和游戏视频服务,业务之间的协同作用较为明显,国内目前虽然视频服务平台很多,但能将国内和海外市场业务矩阵同时做到很完整的,唯有欢聚时代一家而已。

在直播和短视频等内容业务之外,欢聚时代在海外还拥有视频通讯平台IMO,这也是欢聚时代打造社交媒体平台社交链条中的重要环节,这也是李学凌在发布财报以后发出:“终于拿下全球化的重要桥头堡”的原因。BIGO被欢聚时代收购之后,已与IMO进行了很有效的协同,双方在视频朋友圈和短视频流等方面已实现打通,用户在享用视频内容之余,还可以基于视频内容开展社交活动。根据财报显示,目前IMO月活用户超过2.1亿,日均视频通话超过6500万次,人均通话时长接近40分钟,三人以上视频会议次数超过20万,这一产品在中东和南亚已成为当地热门互联网服务。视频通讯可以被视作社交网络的未来,随着5G时代到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用户选择利用视频通讯进行网络社交,而IMO的价值也必将进一步得到挖掘。

从直播到短视频再到视频通讯,欢聚时代可以说是在视频的不同消费场景打造了一套完整的生态系列,而当这些产品协同发展时将会产生更大的效能,如短视频LIKE负责前端抢流量、IMO负责扩散内容扩散和增加用户粘性、直播产品负责内容变现,BIGO LIVE去年在海外营收近5亿美元也证明了直播在海外同样有强大的营收能力,还有粘性极高日均使用时长超过一个小时的小游戏社交平台HAGO,目前也开始了变现,这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商业闭环。

国内互联网服务市场目前面临着流量红利衰减,用户和流量高增长时代结束的局面。而对用户和流量增长高度依赖的互联网公司,必须要能找到新的增长点,才有可能保持应有的发展速度。国际化和全球化业务对于很多公司来说意味着大量的投入和持续的亏损,但谁也不会否认其有着极大的战略意义,可以定义公司的长期发展路线,培育出新的业务空间和增长点。两相权衡之下,会有更多公司难舍短期利益进行投入,转而加大力度抓住近在眼前的现实利益。欢聚时代全球化业务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点是,在保证了国内业务增速和利润率的同时,海外业务布局进展顺利,已见成效。

欢聚时代从最早的语音通讯工具起步,几年间经过持续不断的业务布局,成长为全球化社交媒体平台,与此同时还保持公司作为互联网服务公司的高利润本色,建立起超强的营收能力和业务基础。从业务的延展性和可持续发展,抗风险能力来看,欢聚时代无疑是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近看公司的收入和盈利持续保持快速增长,远看公司具备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是国内为数不多能将短期和长期发展关系梳理到如此清晰的公司之一。欢聚时代第二季度总收入预计将超过60亿,从业绩展望不难看出,欢聚时代一直保持良好且高速的营利增长,其在资本市场上被严重低估,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深化,其形象和内在价值将迎来重新定义和再发现的过程。

作者 葛甲

从爱奇艺一季度财报,看未来还会有哪些营收高增长点?

 

上周五美股盘后,爱奇艺发布了2019年一季度财报,主要财务数据为:营收7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3%;订阅会员数9680万同比增长58%,其中98.6%为付费会员;会员服务收入3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4%;在线广告营收21亿元人民币与去年同期持平;内容分发收入4.42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6%;其他收入9.82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43%;亏损20亿元。

 

在爱奇艺目前的业务构成中,四大块业务按营收分别占比为会员收入48.57%,在线广告30%,内容分发6.3%,其他收入14%。这其中,其他收入项是增长最快的,连续三个季度实现了翻倍增长,会员服务和内容分发也保持一个快速的增长,而在线广告收入的增长则最为平稳。从视频网站商业模式演变的轨迹来看,收入多元化的内涵远比形式更为丰富。

从去年底到今年一季度,受宏观经济的影响,在线广告市场经历了一个急速下滑的过程,这一点在已发布的其他公司财报中的在线广告部分可以得到证实。由于爱奇艺“一鱼多吃”的商业模式,从2018年三季度开始,在线广告已不是爱奇艺当前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因此受到宏观大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小。目前在线广告仍占到了爱奇艺约30%的收入来源,整体市场的下滑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爱奇艺广告业务的营收表现。

不过,每年的一季度都是在线广告的淡季,广告主需要在一季度调整经营策略并制定预算,做出广告预算投向的最终决策,到第二、三季度之后在线广告市场将会得到一个修复,恢复速度的快慢而已,最终该花的预算还是会花出去的。爱奇艺的在线广告规模在2018年达到了93亿元人民币

 

会员服务目前已占到了爱奇艺收入的半壁江山,会员数接近破亿,且绝大部分为付费会员,发展质量相对优质,收入增长速度也保持在高位。这么多的会员,比较难把握的一点是货币化程度的拿捏,在原有服务模式之下加大收费力度自然可以更多获取收入,但也会面临着用户增长放缓的危险,但放着可以收的钱保持克制,爱奇艺也在寻找更多元化收入额度模式。目前看最佳的解决方案是不断推出符合用户需求的新服务,用提供更多增值服务的方式扩大收入规模,目前看爱奇艺在这一点上做的不错。

 

爱奇艺过去几年大力发展综艺、网剧及网络大电影,这些都是为其会员服务增添含金量的努力,而下一步则是要开发出新的服务模式来寻求突破。在5月召开的爱奇艺世界大会上,爱奇艺宣布推出原创电影计划,预计将在今年推出多部自己投资的院线电影,在电影院和线上进行先后分发。这些由爱奇艺独立投资的电影,是一种模式探索,爱奇艺为此制定了较为优厚的利益分享政策,将相关利益方绑定在一起。

 

首先爱奇艺给制作方先留出了15%的制作费,院线发行获得的可分配收入,制作方可提取最高20%的收益,独立制作人更是可参与对票房收入的分成。在院线方面,分成比例从原来的的50%左右提升到60%,结算票价则从35元降到20元。,爱奇艺仅保留互联网发行权益,而这一块目前在整个发行体系中,普遍被认为占比是微不足道的。也就是说,爱奇艺已最大限度地表达了不与相关各方争利益的姿态,而是倾向于去开拓目前收入很少的线上发行市场。这是取信于人,也是对线上商业前景的看好及对自身线上能力的自信。

 

长期以来影视发行行业形成了“先院线、后网络的”业务惯例,也就是电影要先在院线中发行,下线后再拿到网络上进行分发,这一点在电视剧和其他影视版权内容领域也是如此。在线分发与电影院线之间长期以来存在着对立关系,双方都怕对方抢走自己的利益,但更主要的还是院线发行方害怕互联网方面打乱自己的定价体系,造成内容的低价分发进而侵占自身利益。美国市场甚至还在院线之外多了个影碟发行,之后才轮到网络分发,这等于一个内容利用了两遍之后才能到流媒体手里。

 

爱奇艺如今自己投资来做电影,并为发行设立了优厚的分配政策以激发各方积极性,以电影的在线发行创造机会和条件。这相当于是一种在行业间打破坚冰的尝试,有助于塑造行业习惯,并给在线发行争取到发展空间,一旦成功其前景不可限量。当然,前期为了取信于合作伙伴,爱奇艺要大量投资原创电影,先把双线发行这件事做起来,一方面给自己的会员服务增添更多服务内容,并在此过程中积极探索商业化方向;另一方面这么做也是与合作方进行业务磨合,要创造出良好的商业效果以各方看到这种模式的成功希望。票房+互联网模式,将随着良好的合作范例和时间推移而逐渐被各方所接受。

 

爱奇艺一直提倡的“苹果园”模式,其本意就是要在爱奇艺视频这棵大树下,再培养出更多苹果树苗,最终形成苹果园。目前爱奇艺的苹果园中,小树苗正在茁壮成长,其他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14%。这部分的业务构成较为复杂,是基于主营业务而来的生态业务,其中一个主要项目就是游戏。爱奇艺去年三季度收购了天象互娱,正式向游戏行业发起冲击,影游互动是其中一个发展主线,即通过相关的视频来发展游戏业务。目前看,这显然是找到了一个强劲的增长点,整合后的天象互娱表现良好,从而导致其他收入这项连续几个季度翻倍发展,成为爱奇艺发展最为迅猛的业务。而在其他收入项中其实还不仅只有游戏,可在未来为爱奇艺提供更多的增长动力。

 

爱奇艺今年一季度财报的特点是,在相当不利的整体市场环境下,营收规模同比增速依然可观,业务的主驱动引擎发展强劲,多元化业务发展表现突出,呈现出一种均衡发展的健康态势。未来爱奇艺的发展将会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是利用提供优质内容的方式不断提升会员服务的含金量,做好会员服务的商业化开发;另一方面是在IP开发等生态业务方面投入力量,进一步将业务结构优化至多元化状态,让一些此前占比比较小的业务逐渐在收入上承担更多责任。而至于今年一季度的亏损,在同比增速持续保持强劲的情况下,用暂时亏损换取业务规模的快速扩大是正确做法。

 

作者 葛甲

市场对瑞幸咖啡的误读与误解可以画个句号了

争议巨大的瑞幸咖啡于5月17日成功登陆纳斯达克,招股价17美元一股,筹资6.95亿美元,开盘即高开47%开出25美元的价格,收盘时报收于20.38美元,涨幅19.88美元,市值高达42.5亿美元。对于瑞星咖啡来说,在公开市场的亮相堪称完美,要知道在风投平均8到10年才能将一家创业公司送上市的传统下,瑞幸咖啡从诞生到登台敲钟仅用了18个月,

 

成功上市也许并不能完全消除围绕着瑞幸咖啡的商业模式所展开的争议,但最起码能给瑞幸选择的这条道路赋予更多的合理性。开出2370家门店,累计交易人次接近1700万,每个月卖出1300万杯的咖啡饮品,短短一年半的时间,而这一切的代价当然是巨额亏损。看上去瑞幸咖啡还并不想将补贴缩减,声称要继续保持亏损以维持业务的超高增速,这是让市场对瑞幸咖啡充满争议的根源之一。成功上市所带来的物质基础,似乎也给了瑞幸咖啡这一宣示以更大的底气。

 

市场对于瑞幸咖啡的争议焦点,是巨额补贴这种模式能否持续,毕竟ofo和mobike这样的巨额补贴败局仍近在眼前,令人心有余悸。共享单车和咖啡的共同之处在于,都使用了补贴这一工具激发市场需求,但不同之处在于,共享单车所激发出来的需求,是受到诸多额外因素所制约的,骑行和停放范围、道路交通限制、短途限制、替代出行方案限制、投放限制、车辆费用收取和控制限制等等,一旦资本支持后继乏力,已激发出来的需求就会很快消失。但是对于咖啡需求来说,其面临的限制就少很多了,这是一种入口的饮品,是同人的生理需求息息相关的,是一种更容易塑造成习惯且根深蒂固的需求,这是瑞幸咖啡敢于投入的根本。

 

从补贴策略上来看,瑞幸虽然表面上是在不停地豪掷金钱,但实际上花钱的策略并不浮夸,甚至可以说是谨慎。市面上除了一些电梯广告之外,很少会看到瑞幸花大量的钱去做推广,也不必去做,因为瑞幸咖啡的用户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最为行之有效的推广。用社交网络进行裂变式传播,让用户在进行消费的同时无意识间成为义务的免费推广员,一传十十传百进而传至无限。如果能将用户行为分解后计算价值的话,那么用户的分享、晒单、推荐、乃至于举着杯子走在大街上的动作,都是可以被赋予一个现金价值的。而瑞幸咖啡暗地里应该也做过这方面的定价模型,所有买十送十或买五送三补贴出去的钱,可以在另一个空间中转化为广告推广费用而得以冲销。

 

那些在仅18个月内神速开出来的店铺,除了前期后期应支付的费用,其本身有没有卖咖啡之外的附加价值?当然是有的。没有好的产品和商业模式,瑞幸不敢这么大力度补贴用户,而没有大力度的补贴,就更不会有这么多的店铺被开出来。用补贴把需求激发出来了,才敢一天开几家店铺,否则开了店铺也只是线下不良资产而已。而只要需求存在并快速增长,这些店铺就是宝贝疙瘩,能发挥出比一般传统店铺更强的效力。瑞幸咖啡几个月前在店铺中上线了轻食,运营到如今效果良好,这就是在原有的需求不被动摇的基础上,开发出了新的需求。大街上鲜榨果汁连锁小店多如牛毛,你让这些连锁店上线一个果汁以外的速食品类试试。

 

所有的店铺、店员、咖啡、轻食、交易,都由一个app统一协调,这使得瑞幸咖啡的2370个店铺获得了传统连锁店铺所不具备的优势。用户的需求在这个app中得到满足,潜在需求也可以在这个app中找到证据,下一个瑞幸咖啡上线的新品类毫无疑问还会获得成功。如果成功的新品类越来越多,瑞幸咖啡的商业边界将不仅限于卖咖啡,而是得到了无限的扩展,更多的商业模式会被开发出来,更多的盈利点也会显现,这就是瑞幸咖啡领先于传统连锁店铺的优势。原因很简单,其运营开发行为完全是基于互联网数据之上的,没有一时兴起,兴趣好恶和想当然,市场有这个需求瑞幸就去做了这个,而这是传统商业模式想都不敢想的。

 

市面上所有的误读和误解,事实上都是基于一种“盲人摸象”式的窘境而形成的。站在咖啡的角度去解读瑞幸,或站在移动互联网的角度、生活服务的角度去解读瑞幸,往往会得出相对错误的悲观结论。事实上瑞幸咖啡并不是属于这些门类中的任何一种,纯而又纯的商业模式早就随着旧时代的逝去而消亡了,混合型模式大行其道。瑞幸咖啡的自提模式,又是哪个星巴克、美团或饿了么曾经实践过的呢?你说我是卖咖啡的,我并不支付社交空间所带来的成本,你说我是做生活服务的,我又不主张跑腿送货而是主要提倡自提,你说我是做移动互联网的,我却又不靠广告而是依靠交易来获得收入,瑞幸咖啡这头大象,只有全身上下被摸一遍,才能窥其全貌。

 

瑞幸咖啡现如今所有补贴,都可以被视作未来加倍获取收益的投入,因为瑞幸在成本结构上有创新,换句话说所有补贴出去的钱都有依据,有回报模型展望,有附加价值预测,这与共享单车那种不计三个月后情形的补贴当然是有根本不同的,因此补贴根本不是瑞幸咖啡当前要面临的主要挑战,这就跟做生意的前期投入是一样一样的,总不能因为租店铺搞装修花钱太多了,就做到一半不做了吧。所有对补贴表示担忧的市场关注,都是没有认识到瑞幸咖啡所构筑的这个商业大厦的规划高度,仅将其与一般性的楼宇进行简单类比,最终得出错误的结论。当前的商业环境可以说是好机会不多,如果好机会找上来,那么还是要尽可能的Dream Bigger,而不是相信过去的经验和常识,将本已显现的高度人为压缩。

作者  葛甲

百度Q1财报:业务全面智能化 AI战略走向纵深

百度的2019年一季度财务报告,虽然出现了上市以来的首个季度亏损,但营收却仍保持增长,达到了24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5%,如剔除分拆业务影响则同比增长了21%。这是百度自去年全年营收首次突破千亿之后,公布的第一份成绩单。考虑到整体行业态势的低迷以及百度仍大举投入AI,正处于向AI转型的关键时期,这份财报实际上并没有太过令人失望。

 

实际上从去年四季度开始,百度的移动业务就已开始出现快速增长,一季度百度在以AI为驱动引擎的移动业务上收获颇丰,财报最新数据是搭载百度移动应用月活跃设备达到了11亿台,而搭载小度助手的智能设备也达2.75亿台,语音交互在3月达23.7亿次,百度App日活跃用户达1.74亿,好看视频日活跃用户达2200万,百度App和短视频信息流总用户时长同比增长83%,百家号内容创作者达到210万;智能小程序月活跃用户达到1.81亿。

 

App、视频、内容平台等,实际上都已属于传统业务了,一般情况下都只能随着整体市场的荣枯前景而波动,逆势增长是很难的。但正是这些传统业务,在百度一季度财报中的亮眼表现引发关注,这证明百度AI能力对现有业务的加持作用相当可喜。百度正在逐步将自己的业务链条加速进行智能化,从中获得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增长。目前很有可能正处在百度用AI重构自身业务的一个阶段,这个进程还将加快,直至将百度改造成一个全智能公司。

 

自动驾驶和云计算是百度本次财报中更为出彩的部分,Apollo平台已从3月起在长沙测试中国首批自动驾驶出租车,目前Apollo的测试里程已达到了第二名的10倍以上,商用化步伐速度很快。自动车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不过一旦成功商业化,其市场前景是极其广阔的,而且还天然具备非常高的竞争壁垒。与多数自动车企业亲自动手做车不同的是,Apollo做的是一个以自动车系统为核心的开放平台,围绕车企建立生态体系,是一种抱团发展模式,上百家车企都被容纳在这个平台中共同搞开发,进展速度显然要比单打独斗更为快速,而Apollo也有很大可能成为最早实现商业化的自动驾驶生态。

 

自动驾驶的背后自然要依赖云计算的加持,不仅如此百度蓬勃发展的AI业务也离不开云计算的支持,而在百度进入的金融、保险、工业、教育等领域,也无处不见云计算的身影,因此,百度智能云是本次百度财报中增长最快的业务之一。根据IDC发布的2018下半年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的报告,百度智能云已进入中国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云服务商前五名,而PaaS的营收同比增速超过了410%,在所有厂商中增长最快。后发先至的百度智能云,目前完全可以被视作国内云服务商第一阵营的成员。

 

百度当下的业务构成已与几年前大不相同,首先由于AI战略的不断落地实施,当前的百度对于广告业务的依赖程度已经下降,随着收入规模的增大,收入结构已出现变化。此外百度在AI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对现有业务的智能化改造,最终将深刻改变百度的成本结构和收入获取方式,一些业务在未来将不再需要投入更多成本,并且会以更低的成本运营。第三,包括AI、自动车和云计算在内的新业务的成长和商业化尝试,已开始可以见到曙光,而这也给百度未来的收入前景提供了越来越坚实的保障。

 

在百度将AI战略全面实施的过程中间,除了不断保持投入外,必然会出现的一个阶段将会是新老收入之间的衔接问题。业务转型的最佳效果是,新收入的规模很快超过老收入进而实现转型成功,次一级的效果是,新收入的增长速度可以弥补老收入流失的速度,但需要一定时间来填平两者之间的沟壑。从百度目前的情况来看,还不能说是前一种情况,很可能是第二种情况,需要一定的时间从新业务中开发出规模收入,与此同时通过对传统业务的智能化改造使其更有效率,产出更高。

 

作为国内数一数二的AI公司,百度是少有的既有自身强劲现金牛业务,又敢于对AI进行持续性大举投入的公司,这其中的分寸把握是很关键的。AI不能太过于影响传统业务的造血能力,而新的AI业务又需要有快速造血的前景,能够在关键时刻挺身而上挑起大梁。这其中会有一些时间差,那么度过这一时间差的唯一办法就是提速增效了,AI能力不一定都要打成包做成解决方案卖出去才算成功,在内部业务链条进行分发用以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也是一个分摊成本凝聚收益的好办法,百度目前显然正在这么做。

 

投入很大的百度自动车、DuerOS、云计算等业务目前正处于亏损状态中,这是百度本季度财报亏损的根本原因,并不能证明百度的核心业务遇到问题了。这是百度AI战略走向纵深的必经之路,亏到一定程度自然会回到上升曲线上来。历史上所有的企业转型,从没见过有一帆风顺不经历阵痛的,对百度来说也是一样。不同的是,百度的这次转型目标是所有其他转型企业连想都没想过的,一旦能冲过去取得成功的话,那就不是再造一个两个百度的问题了。这样的前景,是值得百度放手一搏的。

作者 葛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