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星Galaxy S10的发布看科技创新对行业及消费者的意义

三星于2月21日在旧金山发布了年度旗舰Galaxy S10系列手机,看完手机配置和特性之后不得不感叹,三星在创新方面迈出的步伐远胜苹果。事实上,今年是三星发布第一款Galaxy S系列手机的十周年,十年来不同型号的Galaxy S系列手机曾多次被评为“世界最佳手机”。而此次开发代号为Beyond(超越)的S10,则更是将世界最佳手机这一荣誉提升到了极致,因为在这款手机上面,融合了很多对行业具备引领作用的划时代创新。

 

Galaxy S10搭载了高通骁龙855芯片,这是一款7nm制程八核处理器。其搭载的Ram最高达到了12GB,Rom也达到了创纪录的1TB。如果说用12GB运存搭载256GB内存与骁龙855平台搭配尚属中规中矩的话,那么S10的12GB+1TB的硬件搭配则是在硬件层面对计算平台的一次突破性优化,这是对芯片运算能力的延展,从技术角度来说是一般手机厂商很难实现的。三星本身是全球最大的运存和内存供应商之一,自身也拥有超强的猎户座芯片,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捻熟于心,从S10的硬件配置上可以看出三星在各个层面的超强实力。

 

三星同时还是全球最好手机屏幕Super AMOLED的拥有者,而此次S10的更大特点,都集中在这块屏上了。首先,S10使用了全新的下一代Dynamic AMOLED屏,这块屏支持HDR10+,一秒钟刷新超过60幅画面,能实现100%真彩色的效果,在强光下测试最高能达到1200 Nits的亮度,此外还可减少42%的蓝光,并因此还获得了德国莱茵集团的眼部舒适度认证。Dynamic AMOLED屏使用了第九代基材,在寿命、亮度和色彩等方面的性能都有显著提升,是有史以来应用在移动设备上最精确的彩色显示屏。Dynamic AMOLED未来将逐渐替代Super AMOLED,事实上自S10开始移动设备的屏幕已开始进入下一代。

 

更令人惊叹的,是三星在S10这块屏幕上做的另外几件事。自全面屏成为市场热点之后,夏普的刘海屏被苹果借鉴,进而安卓阵营的多数厂商也紧随苹果的步伐推出前刘海设计。这一设计向来充满争议,但好在能走货因此大家也不觉得是个坏设计了。三星的全系手机,都没有跟随这股风潮在手机上做前刘海设计,而是坚持自己的风格坚定走下去。事实上,自2017年三星Galaxy S8采用了全视曲面屏设计,实现了高达84.2%屏占比的效果以来,除了左右边框完美接近全面屏以外,上下边框也一直在缩小,这一设计也一直被众多安卓手机厂商所效仿。而此次的S10则在此基础上向前更加跨越了一大步。

S10使用了屏内开孔技术,也就是在Dynamic AMOLED屏上打孔,将传感器和前置摄像头置于屏幕之下,屏占比提升到了93%以上,实现了真正的全面屏效果。在良品率不高的OLED屏幕上打孔是个高度精细的动作,过去仅可以在LCD屏幕上实现,因为OLED屏幕是像素自发光,在发光原理上与LCD截然不同,直接打孔会造成屏幕报废。S10此次搭载的屏内开孔技术已非常成熟,体验上非常舒适。一直不跟风刘海屏的三星,悄然在S10这款产品上实现了比刘海屏设计更好的全面屏效果,而一直被认为是过渡方案的刘海屏与之相比,是高下立见的。

 

屏下指纹之前已在多款手机中应用,而S10此次也搭载了屏下指纹技术,S10是否落后了呢?从营销角度来说也许是,但从创新角度来说则恰恰相反,此屏下指纹非彼屏下指纹,S10的屏下指纹是手机上的首例应用。过去出现的屏下指纹技术都是光学指纹,需要用强光将指纹照亮,其最大的弊病就是安全性不够好。而S10搭载的屏下指纹则是生物识别的超声波屏下指纹,在强光和潮湿环境中都能使用,安全性更高,体验更好,且完全不影响手机的整体美感。这一技术,苹果等大厂商都还在研发过程中,但三星Galaxy S10已经将其应用出来了。

 

不管是屏下指纹也好,屏内开孔也好,全面屏也好,你会发现三星的开发脚步总是不紧不慢,步步为营,从不为了一时的营销效果而大干快上,顺应市场潮流推出什么应景产品。在中国乌镇举办的S10+发布会上,三星的高管有句话说得好“三星从来不渲染黑科技,黑科技不是用来吓人的”,这话说到了点子上。事实上创新可以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以商业为导向的创新,其表现为创新为商业利益或营销服务,为求彩头而一味大干快上不顾后果,最终导致创新成效打折。另一种创新是引领式创新,其表现为对创新理念的爱护,在大胆尝试的同时小心翼翼地将创新理念发挥到极致,三星的创新思维明显就属于后者。如果一个创新需要毁掉另一个或几个创新,那这个创新就是没必要的,但我们可以选择尝试找到让这个创新存在却又不影响其他创新的办法。

 

过去十年,三星是安卓手机阵营中无可替代的一个创新标杆,也是安卓阵营中唯一有能力威胁到苹果势力范围的厂商。从最早的大屏手机Note系列、到Super AMOLED屏幕、LPDDR4X内存、双曲面屏、全视曲面屏,再到如今的超声波屏下指纹、屏下打孔技术、Dynamic AMOLED屏等,Galaxy 系列的每一次发布,都意味着一次技术上的创新和突破,而每一次创新和突破都在默默引领着技术发展趋势与潮流的走向。虽然手机厂商大都嘴上不说,暗地里哪个不是在对三星加以学习、研究,期待着有朝一日能够超越三星?在这方面,国产手机厂商不承认差距是不行的,或许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有最终超越三星的可能性。

 

对于消费者来说,三星手机的持续性创新,让他们享受到了创新带来的愉悦体验,进一步深化了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好处。从全球市场范围来看,使用Galaxy S和Note系列手机的用户忠诚度很高,他们中有超过七成会将三星手机介绍给自己的朋友,推荐他们使用。这部分用户是科技的忠实信徒,同时也是渴望体验最好产品的人群。他们的消费决策不太容易被商业营销所左右,却更容易被真正的创新所打动。三星手机的用户基础如此,而这也正是促使三星不断进行创新的重要原因。如果创新让位于商业噱头,三星的用户基础也就不复存在了,因此三星不得不进行持续进行真正有效的创新。三星的创新基因,一直推动着行业的发展,与此同时也不断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作者 葛甲‏

5G时代,一加的理念与布局

日前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的2019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2019)上,一加手机展示了其首款搭载高通骁龙855移动平台的5G手机,用户现场体验到了5G云游戏,还见到了一加搭建的“Say Hello to 5G”的社区页面。

今年MWC,5G无疑是最大的热点,各家企业都积极开展布局,意图在即将到来的5G时代占领先机。5G标准方面的竞争已经异常激烈,且呈现越来越热的态势。在标准之下的设备层,局面也同样热络,各手机厂商争相宣布推出5G手机,这必将带动一大批5G应用的诞生,进而将整个市场做大。手机企业在当前情况下已无法仅专注产品本身,更应该对整体5G技术发展趋势和未来场景作出判断,才有可能在5G时代把握自身命运。

 

一加CEO刘作虎在MWC的圆桌论坛上便畅谈了对自身对5G趋势的见解与洞察。他提出了一个完整论述,认为未来10年的5G时代将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也就是5G的1.0时代,约3年时间,智能手机的应用场景会在这段时间内从终端转向云端,云游戏、云视频和云购物等应用场景将会出现。再往后的3到5年是5G的2.0时代,AI+5G+云应用会是这一阶段的重点,智能生活成为可能。到2025至2030年期间是5G的3.0阶段,人类将迎来万物互联时代。

从刘作虎的观点来看,随着5G时代到来,网速达到前所未有的快,云端将解决几乎所有本地问题,手机作为数据的一个入口,作用和角色将有翻天覆地的转变。手机在过去是帮助人们更快地去感知世界的一个工具,而在数据流动速度加快的5G时代,会不会成为人类感知世界的一个障碍,这是我看完本次圆桌论坛之后头脑中涌现出来的一个问题。这不是杞人忧天,这样的例子并不鲜见,设备或应用为了自身的商业利益而消耗用户资源的事情在过去有很多,例如笔记本中预装了很多用户用不着的应用,毫无意义的流氓软件等。

 

这让我想起了一加手机的“无负担”产品设计理念。所谓无负担,就是要确保手机在任何场景下都能发挥出最好的性能,要让设备尽可能地给应用效能加分,而不要让设备成为影响应用体验的障碍。这毫无疑问是与5G大技术趋势合流的,5G在应用层面交互性增强的因素、海量数据流动的因素、即时响应因素、数据容错率因素等等,都使得手机厂商有很多的事情要干。他们做的事情应该只能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让设备为数据更快流动提供强劲助力,而不是站到这一目标的反面。

 

一加的无负担理念,放到5G时代来看的话,就是推动设备与网络与时俱进,配合起来共同打造更好的体验,因此两者之间的初心和世界观,本质上来说是相似的。正如刘作虎在MWC上表示,未来5G时代,现实世界将数据化,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连接,智能手机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的需求。“当你需要手机的时候,它迅速响应,做你所想的事情;当你暂时不需要它的时候,它就安静等待,甚至让你感觉不到它的存在,真正实现一种无负担的智慧生活。”

除了设备本身的优化外,5G还将在很多方面改变现有游戏规则,其中之一就是,手机厂商需要更多地走向下游的应用和场景去感知、去认知、去参与,方能生产出适合5G时代的手机设备,而一加当前正是这么做的。

 

一加并不生产低端手机走量,而是专注于高端精品旗舰机,始终给用户提供流畅轻快的使用体验,这是一加的基因。在这方面的坚持,使得一加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社区文化,很多技术发烧友会在社区中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本次巴展上一加除了展示5G手机和云游戏外,还特别展示了5G社区的面貌,可见其对于社区的重视程度。如果说手机行业能有什么“极客文化”,那么在一加这里是真正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了。论坛上一加还宣布,将会发动社区的力量,联合EE整合行业资源,向全球开发者发起“5G Apps of Tomorrow”手机App开发者挑战赛,号召全球的社区用户,推动探索下一步5G手机的用户实际应用场景。

在5G时代来临之际,一加还获得了许多全球头部运营商的支持。在美国,一加与当地最大的运营商之一T-Mobile达成战略合作,正式进入北美运营商合作体系;在欧洲,一加分别与英国运营商EE、芬兰运营商Elisa展开5G合作,将于2019上半年推出5G商用手机;在国内,一加也与中国联通成为了紧密的5G战略合作伙伴。一加与全球手机产业链上的合作伙伴保持融洽的关系,将有利于其进一步推动5G商用化。

 

5G的步近,网络速度的突然加快,必将改变很多事情,并且会解构很多属于传统的东西,构建一个新的世界。一加的发展策略非常明确,把握5G技术发展趋势,积极参与到5G时代中去,与5G相向而行。

作者 葛甲

丁磊最看好的网易有道,在教育圈中的地位究竟如何?

在网易Q4财报电话会议上,网易CEO丁磊表达了对在线教育业务的重视,并表示网易将在2019年对在线教育加大投入,充分利用网易集团的优势更专注地去做这个业务。这意味着,继网易电商、音乐等业务之后,网易在线教育已正式浮出水面,作为网易集团最重要的新增长点步入发展快车道。而网易在线教育的核心引擎,就是广为人知的网易有道。

丁磊对网易在线教育的信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其根据在于已做了12年的有道。长久以来外界对网易有道的定义是多样化的,有将其归类为搜索,或是搜索的一个垂类,也有将其定义为工具,或是一个承载工具的平台等等。事实上有道是一个从在线词典切入的承载了诸多创新应用的搜索,自出生之日起就与老web1.0门户有着截然不同的属性,以解决用户的实用需求为根基,通过聚拢用户的方式培育出了牢固的在线教育场景。

经过12年的发展,当前的网易有道已成为一家教育科技公司,也是国内用户量最大的在线教育品牌。

在线教育本身具有不受场地限制,低成本,高产出的特点,但当前从事在线教育的绝大部分公司也有个共同的短板,那就是怎样才能把用户聚集起来。具备流量能力的公司会选择直接变现,而变现的最直接,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广告,耐心从事在线教育的公司又大多不具备流量运营能力。网易有道是介乎于两者之间的一个独特存在,首先网易有道具备相当的流量运营能力,再者网易有道是专门做在线教育的,这使得其潜在优势得天独厚。

科技界曾经存在过许多词典,但能够将词典在线化并取得成功的寥寥无几,网易有道是个例外。初期的用户会来有道词典上面进行词条查询,在此过程中又逐渐衍生出笔记、翻译、精品课等其他需求,有道会根据具体需求情况对其加以满足。这里面的主线是,所有的需求都不会偏离在线教育这个核心,要在在线教育这个垂直领域做精做深。时间长了,就形成一种用户习惯,那就是所有与学习有关的网络行为,网易有道会是个最佳的去处。可以将网易有道视作一个有超强流量运营属性的在线教育平台,而这正是其征战在线教育市场的绝佳优势。

作为移动化的教育科技品平台,网易有道能够承载各种教育类移动应用,包括有道少儿词典、有道数学、有道口语等AI智适应的工具类APP,为广大用户提供实用性教育功能。而在智能硬件时代到来之后,有道也接连发布了一系列教育类相关的智能硬件,如翻译王和词典笔等,鼓励用户通过硬件使用有道。当然,有道发布这些硬件的前提同样是不偏离在线教育主线。从移动应用到硬件,有道这条路走得相当顺滑,其结果是用户粘性越来越强,不必有什么PC到移动,移动到硬件的转型压力。若将有道视作一个搜索,那么有道会是一个移动化和硬件化做得最好的搜索。

通过学习类功能应用聚集起用户之后,有道的在线教育征程就没那么难受了,可以说是顺风顺水。当前在线教育行业,流量和用户是最大的成本之一,创业者需要花大量的融资去买用户,否则就只能承受较低的业务增速。而用户量不够的话,又会反过头来制约在线教育的运营效率,形成恶性循环。有道这在一点上完全不受影响,用户和流量是现成的,不必花大价钱再去买来。有道需要做的事情,唯有大步向前不断迎接创新,向用户推出他们需要的在线教育课程,让用户接受在线教育的过程更有效率,更有效果。

人工智能是在线教育的一个机遇,如果说过去大家的业务模式都没什么区别的话,那么有了人工智能技术之后,很快就会分出高下。人工智能可以更精准地向用户推荐课程,并在用户的学习过程中发挥辅助作用,助其学习效率更高,实现更好的学习效果。具备硬件物联网属性的有道,目前已将AI+教育作为发展方向,并积极将AI应用到在线教育的方方面面,用以提升业务的效率和用户体验。有道能够从容这么做的原因非常简单,有道这个平台非常适合跑AI,其基础架构是完整的,跨平台的,无论是PC或是手机或是各种手持设备,在有道上都不存在兼容问题,AI技术可以在这个架构上得以不断完善。而有些高喊要将AI与教育相结合的公司,连基础架构和平台都没有,两者的区别就在这里。

在线教育经过数年摸索,发现仍旧是K12教育最能产出效益,因此在线教育几乎毫不例外都会去做这个业务,网易有道也不例外。2016年有道学堂更名为有道精品课,其中的主要内容是K12名师直播大班课程。根据披露出来的数据,2018年有道精品课的报名人次达到了2000万,服务用户超过500万,K12业务用户数量增长5倍,营收增长3倍。2018年4月份网易有道宣布完成了首轮战略融资,估值11.2亿美元。整个有道公司在2018的营收增长了60%,其中有道精品课营收跃居成为第一大收入。

有道精品课的数据增长模式在整个行业中可谓罕见,毕竟我们对市面上在线教育平台促进增长方式的认知基本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大量资本投入到流量运营平台,引流成本远高于净利润;

2、品牌投放大,铺天盖地的地铁、户外、楼宇广告皆被在线教育品牌占据;

3、容易陷入业务增长忽快忽慢的窘境,寒署假加大营销投入,多做促销页目,业绩也许会有一定程度的快速增长,一旦补贴力度减弱,就要面临低增速的问题。

与之相比,我们似乎很少看到网易有道或者有道精品课的品牌投放,完全有理由相信有道在流量和用户获取投入,以及对于开展营销活动的补贴都是远低于行业的,不要忘了流量运营是其内在基因,把购买流量的成本用来打磨产品,用户粘性自然越来越强,这是一个几何效应的良性循环,而这正是丁磊口中所说的优势之一。

在线教育的用户是学生,但消费群体却是家长,轻松学习的产品更受学生青睐,家长看中的则是学习效果、性价比、省心等更加实际的需求,这种用户和消费者之间的平衡则是绝大多数教育行业玩家难以解决的课题。

这一点上,网易有道的AI技术对在线教育的加持和辅助作用优势明显:2018年网易有道推出了以AI为基础的教学解决方案“达尔文智能系统”,将其落地到在线教育业务中加以应用。这套系统能够结合教育场景提升教学中“教、学、练、测、评”等各个环节的效率,为学生量身订制适合他们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能起到实际提高的作用,而配合硬件智能笔,完全打通了线上到线下的学习闭环,对于减少学生时间成本,解放家长,提高老师批改效率等都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平稳快速坡率向上,是在线教育健康的发展路径,这意味着业务发展完全是由内生动能所驱动,而不是人为的补贴所造成的。而到了需要补贴和营销的时候,自然才能够有充足动力去做,将好钢用在刀刃上。从数据上看,网易有道经营的在线教育业务从默默蛰伏到浮出水面,一亮相就呈现出漂亮的数据和超高的发展迅速,也难怪丁磊会对这一业务信心满满,并将其作为网易集团的新增长点。

作者 葛甲

一点资讯完成重大资本运作,将进入发展快车道

25日晚间,一点资讯创始人兼CEO任旭阳发出的内部邮件显示,该公司已完成新一轮重大资本运作,涉资近5亿美元。本次重大资本运作的内容包括,引进新的战略投资者,现有大股东凤凰网将出让大部分股份,并保留5%股份作为重要股东继续支持一点资讯发展。在此次资本运作之后,一点将择机拆除VIE架构,并谋求在国内A股或科创板上市。

 

不到一个月之前,一点资讯宣布重大调整,创始人任旭阳兼任CEO一职,并在当时发布的内部邮件中表示,变化是为了对重大资本运作进行更好的推进,交易完成后会组建新的管理团队。如今,本次重大资本运作已尘埃落定,最为关键的是本次资本运作的结果,是否对一点资讯的未来发展具有更大好处。

 

一点资讯目前的情况是,总用户量超6.4亿,月活超2.8亿,日活超7000万,但即便如此却仍保持了一个仅千人的运作团队,技术驱动型属性相当明显。在资质方面,一点资讯获得了移动互联网民营企业第一张《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并获得了门槛相当高的《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一点资讯的业务规模很大,技术驱动型的本色未改,资质较全,这些都是一点资讯谋求进一步发展的优势条件。

 

本次重大资本运作之所以要启动,应该是为了在资本层面尽可能扫清其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从事互联网服务的公司,在国内开展业务却利用VIE架构在海外上市,之前不是没有先例可循,但从长远角度来看,对其业务扩张和从事业务的范围及广度多少会构成一些障碍,且VIE是产业资金匮乏的特殊历史时期的产物,在国内资本充裕的当下,一点资讯回归国内更符合其发展利益。

 

此外,正在调研和制度设计过程中的科创板,也使得一点资讯有足够的动力启动此次资本运作。之前沪深股市除主板之外还开设了创业板和中小板,但并无一个类似于纳斯达克一样的科技创新板,未来科创板如能设计周祥,尽可能将优质科技创新公司吸纳进来,这个板块将拥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而对于一点资讯来说,成功登陆科创板将使其获得不亚于登陆美股或港股市场的资本认可。这次重大资本运作对于一点资讯而言是一次战略转身,任旭阳在内部邮件中将其称之为一点资讯具备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作为本次部分退出的凤凰网,自2015年入主作为大股东以来,创造了相当多的条件扶持一点的发展。消息宣布之后,任旭阳的内部信中也对凤凰网过去几年的大力扶持和帮助表达了感谢。事实上凤凰网入主一点资讯三年的投资回报也有十倍之多,本次除了回笼部分投资收益外,仍保留了一点资讯约5%的股份,继续作为股东发挥积极作用。

 

一点资讯下一步要面临的机遇非常明显,在创业寒冬,融资不易时期能有资本方拿出5亿美元,首先是证明新进大股东实力不俗,其次是大股东对一点资讯这个标的高度看好。事实上,一点资讯的技术功底和业务基础都不错,也很受政策层面扶持,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早期融资过程中拿的钱不算太多,而在竞争激烈的移动资讯领域,手持资金不足是会制约其发展的。此次重大资本运作之后,一点资讯将获得充足的发展资源,发展步伐将立刻提速。而从本次的大手笔资本运作来看,目前的结果很有可能只是资本运作的一部分,新的资本注入也许会很快到来。

 

对一点资讯来说,机遇稍纵即逝,能够通过密集而艰苦的工作协调各方,最终得到一个各方基本满意的资本运作结果,真正抓住这个机遇才是根本。目前在移动资讯平台方面,体量较大的有今日头条,另外还有腾讯的天天快报、UC、网易新闻客户端等小一点的参与者,一点资讯可以说是前有领先者,后有追兵,竞争态势十分激烈。内容生态是一点资讯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此外在技术系统上不断加以完善以获得更好的用户体验,这都是资本运作之后迫切需要做的事情。

 

一切难解的谜题,都可以交给时间,而时间很显然站在一点资讯这边。作为一个技术驱动型公司,一点资讯有着较低的运营成本,而由于在内容建设方面的技术投入和建设,也使得一点资讯保留了一个较小的人工团队,但内容质量却是受到各方认可的。一点资讯虽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大红大紫,却也面向目标迈出了稳健的步伐,从几个人发展成上千人的独角兽,实现了超常的发展速度。此次资本运作很有可能会让一点资讯脱胎换骨,进入一个更快的发展快车道。

作者 葛甲

爱奇艺财报:会员服务挑大梁,内容生态业务表现亮眼

2月22日美股盘后,爱奇艺公布了2018年四季度及全年财报:四季度总营收70亿元同比增长55%,全年营收达到250亿元同比增长52%;四季度末订阅会员数为8740万,其中98.5%为付费会员,全年净增订阅会员3660万,订阅会员规模同比增长72%。这是一份超出市场预期的业绩报告,展示出爱奇艺正在高速发展的轨道上前行及雄厚的业务潜力。

爱奇艺在去年三季度财报中对四季度的业绩指引是营收64.8亿到67.5亿之间,但最终四季度营收却达到70亿元超出市场预期,这与当前略为低迷的流量市场市况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事实上,如果爱奇艺仍是一家依赖广告投放的公司,是做不到这么大营收的,根本原因在于爱奇艺的收入多元化策略收到了成效,其商业模式已成功实现了转型,这一点从其财报中公布出来的最新会员数可以得到证明。

 

截止去年四季度,爱奇艺的会员数为8740万,四季度会员服务收入是32亿元同比增长76%,全年的会员服务收入则达到了106亿元同比增长72%。会员服务收入已成爱奇艺第一大收入来源,而这一块的收入呈现出强劲增长态势,则是爱奇艺在2018年仍能保持营收快速增长的根本原因。爱奇艺目前的状况,其实已彻底扭转了市场对传统视频网站商业模式的固有看法,爱奇艺之后视频网站已不再依赖于“免费内容+广告”的单一商业模式,以大力发展会员服务为主的收入多元化趋势已然形成。

 

当然,发展会员模式的根本条件仍在于内容运营,尤其是原创优质内容和爆款内容的生产与分发上。爱奇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励和扶持原创内容和爆款内容的生产,将资源和能力更多地投入到这个领域中去,取得了非凡的成效。原创优质内容约等于独家内容,爱奇艺也会通过其他平台对内容进行分发,但内容的源头仍掌握在自己手里。从用户角度来说,要追哪个剧或综艺节目,没有哪种方式能比去内容源头看更便当了,而订阅或购买内容源头的会员资格则是最终的解决方案。

 

本季度爱奇艺虽然有33亿元的亏损,但可以被视作是在内容领域进行的大举投入所致。只要未来几个季度会员服务仍旧保持高速增长,边际效应就会很快出现。因为内容的生产成本都是相对变化缓慢的,但内容的分发效率则可以无限提升,内容分发给一千万人和分发给一亿人,成本摊薄和分发效益自然会有根本上的不同。只要会员订阅量越过某个数值,边际效应就会出现,从当前爱奇艺会员服务业务的发展速度来看,这一前景的实现并不遥远,随时都可能出现。

 

从本季度财报来看,作为爱奇艺传统收入来源的广告服务表现同样不俗,四季度广告收入22亿元同比增长9%,全年广告营收为93亿元同比增长21%。广告收入是爱奇艺的第二大收入来源,占比为37%,增长速度比不上会员服务,但规模效益仍旧突出。未来几个季度广告收入应该会在总收入中的占比逐渐降低,但这同样是个规模经济门类,使用创新的广告解决方案和更精准的技术推送方案,同样能在广告投放过程中产出更多效益,吸引更多的广告主。目前,整个网络视频广告正面临着技术升级需求,爱奇艺的广告业务能做到这么大规模,自然也拥有了从容升级的绝佳条件。

 

除了会员收入业务高速增长外,本季度爱奇艺财报中最大的亮点在于其他业务收入,全年实现其他业务收入29亿元,同比增长105%,而在四季度这一收入就达到了11亿元,同比增长129%。在各大公司财报中,其他业务收入都是不引人关注的,但爱奇艺的其他业务收入则不同,该收入在2018年第四季度已在爱奇艺总收入中占比16%且发展速度极其强劲,在增速上远超挑大梁的会员服务收入,这是个值得注意的最新动向。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爱奇艺的其他收入项拆解开来看,几乎可以被视作爱奇艺多元化的一把标尺,因为其中项目众多因此统称为其他收入,但其中有很多项目未来是有很大机会将规模做大的。

 

爱奇艺有个“苹果园”模式,基本意思就是爱奇艺的视频是一棵苹果树,原本附着在这棵苹果树上的很多树干已经发展壮大,可以独立出去自己成为一棵苹果树了,向着苹果树努力的树干多了之后,就成了苹果园。在爱奇艺的这个苹果园之中,在爱奇艺视频这最大的一棵树之外的,也就是其财报中提到的“其它收入”,2018年给爱奇艺带来了29亿元的收入,包括游戏、漫画、文学、游戏、电商、直播等业务,涉及到IP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其实这个其他收入可以被称之为内容生态业务,也就是人们常提到的IP开发。

 

除了广告收入与订阅会员两种直接收入之外,优质内容所带来的周边开发业务机会也是很多的。爱奇艺推出了基于完整的IP产业链路的战略合作伙伴计划。爱奇艺文学、爱奇艺漫画、奇秀、游戏和体育等业务也都发展欣欣向荣。与影视剧相关的衍生商品如文具、玩具、服装等,在爱奇艺上有40多万个SKU,深受用户喜爱。

 

用户在爱奇艺上除了能看视频外,还可以看小说,漫画、玩游戏、买东西、买电影票等等,与泛娱乐相关的方方面面爱奇艺都有在做,这些业务虽然目前规模还不算太大,但整合起来总收入也占到了总营收的16%且增速极快。要知道2015年,订阅会员收入占爱奇艺总营收的比例也不过只有19%,三年过去了,订阅会员已经撑起了爱奇艺营收的半边天,那么今天保持高速增长的“其它收入”,三年以后又能增长到什么地步呢?相比前几年视频网站只能买来版权剧盯着浏览数收广告费的状况,爱奇艺目前的经营活动可以说是花样百出,推陈出新,其收入多元化的努力和成就,对于整个网络视频行业都是有启示意义的。

 

爱奇艺在上市之后的表现,基本可以用风生水起来形容,2018年除了订阅会员规模达到历史最高外,其他多元化生态业务也在蓬勃发展,目前正处于振翅起飞的最初阶段,之后的发展潜力将会被逐渐释放出来。本次财报中给出的爱奇艺2019年一季度的业绩指引为68至7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在 40% 和46 % 之间,相信这只是个保守的指引,实际业绩要比这一指引高得多,2019对于爱奇艺的业务发展来说将是个喜庆的年份。

作者 葛甲

短视频的进击,春节红包大战透出的行业信号

春节是一年里公众注意力最集中的时段,也是企业做营销和品宣的好机会。春节期间发红包,应时、应景、应势,用户参与意愿强,传播效果好,因此有实力的企业都会加入此战局。今年春节,除了阿里再度开展集五福抢红包活动,微信也继续搞了“摇一摇”抢红包活动之外,百度也投入了9亿资金加入战局,新贵快手也抛出了6亿元红包的计划。预算庞大的春节红包活动本是巨头的游戏,但从今年热络的情况来看,中国科技独角兽正越来越重视这一领域,而这一点也在外媒引起关注。

 

快手应该是为今年的红包大战准备了很久,也投入了大手笔资金。首先是在春节前的1月份拿下了央视春晚的全球网络直播权,成为春晚指定内容分发平台。这使得用户不仅能打开手机看春晚直播,还能看元宵晚会和往届春晚。这是央视首次将春晚网络直播权授予一家短视频平台,内中的含义很丰富。首先,用户有了个在电视以外观看春晚的渠道,其次在快手上传播的春晚桥段都是有版权的了,另外一个,为之后将要进行的红包大战做好了准备。

 

在除夕到来之前,快手为红包大战投放了大量广告,打出了“上快手,分6亿现金”的口号,用户只要在1月29日至2月11日期间打开快手app看直播,或是拍视频上传,邀请好友玩快手或邀请朋友组队PK人气,都能抢到一定数额的红包,除夕当晚的红包金额最多可以抢到1万元。从实际运行效果来看,快手是今年各家公司中单个红包发放金额最大的一家。在2月2日的一期《快乐大本营》节目中,现场主持人和嘉宾同拍视频上传,得到了随机分配的12个红包中,林彦俊得86.6元,谢娜得76.5元,维嘉得18.6元,单个红包金额令人吃惊。

 

对发起红包活动的公司来说,发红包的根本意义在于拉新,1个亿的总金额分成尽可能多的份数,意味着覆盖到了尽可能多的新用户。因此每年的红包大战中,几分钱几毛钱的红包是最多的,红包的平均金额越低对公司来说越安全,这意味着用尽可能少的钱获得了尽可能多的用户。快手将红包平均金额提升的做法,从形式上看是较为厚道,从实质上看还是一种自信的体现。只要能有相当高的用户互动量和参与度,提升红包金额控制红包总量也是可以达到很好效果的,从另一个方面看还能提升活动的质量以及用户观感。

 

实际结果也确实如此,今年春晚红包大战,快手的互动量和参与度可说是一枝独秀,共有超过1亿用户参与,最高同时在线1000万人以上,获得红包金额最高的用户得到了10020元。快手原本是准备了6亿元现金发放红包,后来在用户参与度极高的情况下,又临时决定追加了1个亿,将春节红包大战金额变为7亿。对于往年抢几分钱和几毛钱红包近乎于麻木的很多用户来说,快手在今年红包大战中的表现,堪称一股清流。其实快手本身也很擅长于用户运营,对互动质量的把控和追求还是有自己一套的,临时追加1个亿的决定,证明此次春晚红包活动的效果已超出其预期。

 

今年春晚红包大战的火热,也导致了高并发等一些问题的出现,总的来说各家都有准备,app上有卡顿但却没有崩溃,但是下载app的应用商店却崩溃了好几个。快手作为红包大战的新军,也成功挺过除夕之夜潮水般用户的涌入,要知道之前参战不多的快手跟年年参与红包大战的BAT毕竟不一样,无论是在技术实力上还是在临场经验方面都有一定差距,快手作为红包大战新军首次亮相就获得如此成绩,是相当了不起的。估计快手自己也对最终结果没有把握,因为春晚流量是年年创新高的,谁也不知道会有什么意外情况发生,但快手数百人的保障团队绷紧了神经,做足了准备,这是可以让人感受得到的。

 

可以将快手视作一个互动性强的高质量短视频社区,这个社区内有无数个小舞台,而非少数几个大舞台,偏长尾而非头部的运营策略,使得快手能够以更为丰富的玩法参与红包大战。大家不必挤着一两种偏窄的方式去抢红包,而是可以从丰富的玩法中选择一个最适合自己的来参与。喜欢拍视频上传的可以领红包,拍不了的看直播也可以抢红包,邀请朋友来看也可以领红包,丰富玩法中必有一款适合你。在红包大战之前,快手技术部门就开发出多款魔法表情,设计了手势拜年、表情大挑战、AR空投红包等玩法,可以说此次红包大战的准备工作十分充分。

 

红包大战本身是个粗放运营的架子,成千万上亿的用户,每人同时执行一个动作,就得无数服务器不停工作,打开红包本身就已是个价值实现过程了,至于打开后用户能得多少钱,抢到一分两分之后心理上会有何种变化,那就不是运营者要操心的事了。快手此次参与的红包大战,重点并不局限于红包本身,而是把功夫更加均衡地下到各处,从设计丰富的红包玩法,到拿下央视直播权,再到大面积投放广告,提升单个红包金额提升互动量和用户观感等举措,都保证了快手此次的巨额投入收到可观回报,进而成为红包大战的真正赢家。2019年可以说是短视频红包的元年,以快手为代表的创新玩法和策略,对来年的春节红包大战或许能提供更多启示。

作者 葛甲

互联网行业生态现象惹争议 百度仍是最有开放意愿的企业

百度已死这个观点,从根本上来说没什么问题,是某个群体情绪和认知的直接表达,不过这一话题在后续的发酵和扩散,则是很值得注意的一件事。人民网对此事所做的“三评”,借这一话题直接将矛头对准了互联网的垄断与霸权之上,使得该事件已不止于百度这一家公司之上,更是把整个中国互联网行业生态也带了进来,深入讨论下去必将对行业影响深远。

 

互联网从最初的崇尚自由、平等、开放,发展到如今的生态、控制、商业,也不过短短20年时间,似乎一个毛头小伙子刚成年就已世故,表现出了些许让人讨厌的样子,这当然都是竞争环境闹的,与主观意愿没有太大关系。在过去20年里,百度要是不经常死一次,是活不到现在的,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腾讯,阿里巴巴等这些公司身上。可以说百度已死,同样也可以说腾讯和阿里巴巴已死,但你实在是统计不出这是他们第几次死去了。

 

从搜索这个层面来说,百度在国内出现时,网站只有几万个且内容每年以很快的速度增长,用户每天都能接触到大量新鲜的内容,因为这是个绝对的增量市场。百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最新出现的内容索引起来,并将其中的最优质部分放到搜索结果最前面。为什么在百度出现前十年的表现被认为非常好,是由于内容的不断丰富,百度搜索能够不断向用户输出兴奋感和新鲜感。但如果有一天优质内容的增长缓慢甚至停滞了,百度到底要怎么做才能持续提升用户体验呢?

 

不仅如此,极具野心的中国互联网公司,人人都想成为全能型选手,虽然他们的跨界几乎没有成功过却依旧痴心不改,而这一心态直接导致各大公司在商业上的画地为牢,构筑自己的势力范围并加以巩固。中国的互联网生态有些奇怪,与美国用户在谷歌中能搜索到亚马逊商品信息所不同的是,百度能索引的都是各大公司之外的内容,但内容很丰富的各大公司却又缺乏一个自己的像样的搜索引擎。这里面的矛盾,实在难以调和。互联互通喊了那么多年,却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过,毕竟,这是一个连手机携号转网都难以实现的市场,又能多要求些什么呢。

 

经常能看到一些号称站在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的媒体,但对于公司来说,他们简直是站在科技、人文、商业、责任的十字路口。百度不能索引竞争对手的内容,当然因为社会责任的缘故也不能索引违规违禁的内容,还要尽量将优质内容向前推,与此同时还要顾及自己的商业利益。不要认为互联网上有多少优质内容,也不要认为互联网的内容是无限的,中国网站数量在十多年前就已达到300万个了,如今也不过520万个左右,其中有多少是来自于内容直接从app照搬的低质量内容移动站点,也是不好统计了。内容匮乏,是有些人认为百度搜索不好用的一个根本原因,但这不能完全怪百度,要怪就怪互联网行业生态。

 

百度本身对于互联网内容匮乏这件事,是做了很大努力的。很难设想,如果现在没有百度百科、百度知道、百度贴吧、百度文库等产品,互联网内容会进一步匮乏成什么样子,内容秩序会乱成什么样子。百家号也是内容建设的一部分,当下可以是UGC,未来有可能会搞成PGC,成为专业内容生产源。为什么各个移动app可以产出自己的内容,百家号不可以呢?为什么其他移动app中产出的内容就是优质的,但百家号产出的内容就是低劣的呢?运营互联网上所有内容的人都是那一批人,其实从各个平台来说分不出谁高谁低,认为百家号内容质量低劣,只是陷入了一叶障目的专业主义怪圈所致。

 

互联网内容的捉襟见肘,还是可以通过开放来解决的。但现状是,没有一家公司口头上不高喊开放,却在手头上悄悄地将生态控制越收越紧。这当然是可以理解的,在相关行业规则和秩序的构建都没有一点影子的时候,呼吁大家开放是不现实的。淘宝不屏蔽百度爬虫,就会失去一大块广告收入,腾讯让陌陌和YY的账号可以一键登录QQ,那QQ自身就会有被颠覆的风险,相反,百度与腾讯和阿里巴巴相比,却是巨头中更为开放的一个。

 

百度从一开始做的事情就是信息的分发,确保让人们平等地获取信息,这是天然的开放基因。也正是由于如此,才使得百度成为一种比腾讯和阿里更甚的通用型基础设施服务。百度实现商业利益的通道是企业,用户是其商业体系的根本支撑,因此在用户层面并不存在封闭和不开放的问题。相反的是,外部的用户生态越开放对百度越有好处。现实情况,百度也确实做到了在用户层面的开放,不管是腾讯的用户还是阿里的用户,最终还是会到百度搜索上面来寻找信息。2016年百度的日搜索量就已超过了谷歌,而谷歌是个在全球100多个国家都提供服务的国际化搜索,百度也仅仅是主要服务于中文市场而已。百度要是封闭的话,是不会有这么多用户和搜索流量的。

 

之所以百度会收到比较多的差评,甚至还会有人提出百度已死的观点并受到关注,正是因为百度是一种基础服务,就像我们每天都在使用的水、电、通信服务一样,一边骂一边用是基础设施的特点,但让骂的人放弃使用,他们也是绝对不肯的。另一方面,人民网对“百度之死”的三评,说的根本不是百度的事情,而是借用百度讲了关于互联网集中化垄断的问题,这与腾讯和阿里的关系更大。对百度来说这反而是件有利的事情,因为互联网越开放,垄断越不受待见,百度的日子越好过,商业利益越能更好地实现。因为百度本身具备开放基因,不需要通过封闭生态圈养用户来谋求好处,用户的搜索习惯不是圈养出来的,也无法通过垄断和封闭来进行引导。百度从来不乏竞争对手,但从未被颠覆过。

作者 葛甲

苏宁小店,增量流量市场的明日之星

互联网流量红利几乎走到头了,流量越来越贵,越来越难以获取,对于增量流量的开发和利用就成为各家越来越重视的一件事。可以感知的是,在流量价格昂贵的情况下,大街上已有越来越多以获客为目的的线下活动,各种二维码和app下载注册随处可见,因为即便投入一定人力和物料进行线下获客,成本也未必会比线上获客高多少,线下将是互联网未来的最大生机。在这股大趋势下,成体系、标准化的线下流量入口将变得越来越有价值,而在这方面的一个潜在明星,将会是推出近一年多的苏宁小店。

苏宁小店是苏宁智慧零售大开发战略中的重要一环,这个产品扎根社区,目标是用户家庭的厨房,主打生鲜、熟食和果蔬品类,外加日用品。这些都是在社区中的高频消费品,尤其是生鲜果蔬,中国家庭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强,传统超市又不具备冷链和配送等服务能力,生鲜品类和质量有限,苏宁小店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用户到店消费仅需10分钟,送达服务仅需半小时,其发展目标将是成为社区家庭的“共享冰箱”,而这一目标与市场实际需求有很好的切合度,因此苏宁小店推出之后发展速度超快。

2018年苏宁小店新开店4000多家,在苏宁智慧零售大战略中堪当急先锋,个中原因并不复杂,苏宁小店符合市场需求,商业逻辑已走通,运营数据超过预期,大幅扩张是客观条件所推动。虽然苏宁小店的初衷很可能是社区里的线下零售实体,用蚂蚁搬家的方式承担着为苏宁实现更多GMV的任务,可如果仅站在社区智慧零售店这样一个角度去分析苏宁小店,其实并不全面。因为苏宁小店不仅仅可以卖生鲜果蔬,更天然具备线下O2O入口的属性,通过苏宁小店,苏宁各项本已锻造成熟的服务能力可以从这里分发出去,从而实现更大的价值。

以苏宁开在南京的聚宝山苏宁小店为例,这个点开在社区门口,小区内有2700户,租客500户,小店经营面积约100平米,SKU1000多,生鲜品类就占比一半,占了整体日销售额的六成。在这里出售的生鲜食品,品质较高,像阿克苏苹果、农夫山泉17.5℃冰糖橙等商品销售较好,有非常强的消费升级趋向。其实,这家苏宁小店中不仅线上线下售卖产品,还设了苏宁金融、苏宁邮局、苏宁帮客等服务。苏宁邮局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为住户提供多家物流快递公司的代收和代发等服务。此外还有以家电清洗维修服务为主的苏宁帮客,很受用户欢迎,用户有此类服务需求时不必再将电器送去商场,在门口的苏宁小店即可解决。

苏宁小店是苏宁智慧零售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落地在用户端时却并不刻意突出智慧零售,例如不会较为极端地让用户都从app上下单或进行电子支付,而是对消费习惯进行适度的引导但并不强求,充分照顾到各个消费人群的习惯与需求。用户可以各种方式购买商品,但智慧零售应有的服务却都不缺。聚宝山苏宁小店在深入社区方面下了功夫,通过日常销售组建了300多用户的微信群,经常在群内发布推荐、促销和奖励活动,从每个细节深入到用户中去,意图成为社区居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智慧零售在苏宁小店中的表现方式,往往不是体现在前端的支付等浅显处,而是更多从后端发挥作用,苏宁小店能将各种成熟的服务能力集中在一个元素般的店面中,或许是对苏宁小店最好的阐释。苏宁小店在社区中不乏竞争对手,有些店甚至开在很近的地方,但长久来看竞争实力是不成对比的。苏宁小店并不完全是一个小店,而是一个服务的分配和调度中心,这是一个深入研究了普通用户日常生活节奏和需求的门店产品,照顾到用户方方面面的需求,要买东西能实时显示库存,缺货可显示最快调货时间,需要送货上门可以送,需要收发快递也可以帮忙,需要清洗维修电器也可以满足需求。服务链条拉长了,尽可能深入到用户的日常生活中去,消费习惯更容易在这里得到塑造。

零售+服务两条腿走路,是苏宁小店发展的内核,这也使得苏宁小店有可能像一根钉子一样深深扎根在社区中,默默重塑社区日常生活的模式。这个目标实现之后,苏宁小店就等于是掌握了线下流量的一个大入口,在商业上会有更多的可能性了。苏宁小店目前已有金融服务,未来会不会有旅游产品的销售,会不会有房产项目的销售,这些都是可能的选项。服务链条当然不能无限拉长,围绕日常的生活服务拓展出去的商业模式,当然会选择最近便的口子进行突破,只要苏宁小店做得好,把线下流量入口做扎实,延伸到更远一点的商业环节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线上流量陷入枯竭之时,对流量的争夺愈发激烈,而流量的价格也会越来越贵,这必将导致很多流量需求方将目光投向线下。国内互联网行业虽然发展较好,但目前仍有大量的城市人口较少或基本不上网,企业缺乏接触他们的渠道,也难说能有什么近便的渠道对这类人群进行商业开发。以分众传媒为例,其在楼宇中的梯媒广告仅覆盖了9000左右的城市白领,而中国生活在社区中的用户就有9亿之多,不管以什么样的方式扎根社区,就等于是获得了开发一个蓝海市场的巨大机会,苏宁小店以与用户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零售+服务方式扎根进社区,其意义已超出了零售的概念。

增量流量市场,是苏宁小店未来最大化体现价值的一个支点。这是个原本在便宜流量充沛之时被巨头们忽视和主动放弃的市场,如今随着流量难寻,巨头们想回过头来重新开发也已经晚了,缺乏必要条件和资源。从零售起家的苏宁则不同,选址开线下店是苏宁的拿手好戏,对用户的服务需求也有深刻洞悉,如今又能以一年几千家店的速度进行扩张,苏宁不仅熟悉零售市场,也具备加速前进的各项条件。未来几年,增量流量市场将日渐显现出其独特魅力,因为这是一个远比存量流量市场更有潜力,魅力无限的广阔天地,而苏宁小店恰恰站在了这一趋势转换的节点之上。

作者 葛甲

瑞幸咖啡商业逻辑成立,将其与ofo相提并论是假议题

咖啡这种东西在中国,从没有像今天这么受人关注,主要原因是由于这个行业里出现了新的商业模式,具体来说就是瑞幸咖啡的高调入局和腾空直上。在消费者基数不高的国内,咖啡是个上升潜力很大的市场,大众连锁咖啡可以有,各种小众现磨和手冲咖啡店也可以活,而以瑞幸咖啡为代表的新零售咖啡,也必然会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关键这还是个新的增长点。

 

中国咖啡市场未来几年增长迅速,但在传统商业模式下,咖啡市场却难说活跃。通过传统模式一家一家开店,是基本没可能出现新的连锁巨头对星巴克形成挑战的,市场发展再快对竞争格局也不会有太大影响,但通过技术加持下的低成本快速复制方式实现弯道超车,则或许还有成功的可能。瑞幸咖啡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入局的,这是在咖啡市场上一种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商业模式,给这个市场带来的改变将深远而深刻。

 

从最基础的咖啡说起,瑞幸咖啡就已足够成为话题中心。消费者对瑞幸咖啡口味的评价,已有两极分化的趋向,这并不是坏事。类似的事情星巴克也经历过,但经过年深日久的习惯培养,消费者也逐渐接受其风格,对其咖啡口味太重的批评也逐渐式微。瑞幸咖啡的供应链来自欧洲,其口味是标准的传统咖啡风味,消费者对其口味的意见不一,事实上也有很大程度上受到咖啡巨头们多年来的市场培育影响,很多消费者认为咖啡就该是星巴克那个味道,但其实咖啡的口味是最多元化的,不同口味的咖啡各有千秋,关键看谁能把大众消费习惯培养出来。

 

面对一个快速增长的市场,亦步亦趋自然是不行的,必须走一些捷径。瑞幸发现了咖啡外卖市场的存在并深入进去,巧妙地避开了高成本的店面成本,转而将节省下来的成本补贴出去。我们平时在星巴克喝的咖啡,售价的约三分之一要付给场租,因此对于星巴克来说,基本无法从买杯咖啡在店里坐三个小时的顾客身上获取什么利润,星巴克最大的利润来源在于那些排队购买后将咖啡带走的顾客。瑞幸咖啡初期没有追求位置和装修较好的堂食店面,却又将目标锁定在那些外带的高利润人群之上,落脚点仍是追求一种低成本,高毛利润的商业模式。

 

对比一下瑞幸和星巴克,瑞幸避开了成本高昂的“第三生活空间”营业场所,直接通过线上或现场接收订单,将咖啡送到消费者手中或促其自提。这节省下来的成本,则被用于外卖配送和补贴。但有个情况不得不说,外卖配送成本肯定是可以因规模放大而出现边际效应的,而补贴也是可以逐步减少乃至于取消的,只要消费习惯基本养成,消费群体基本形成。如果说传统咖啡连锁需要承担因选址不当和经济周期影响所造成的投入损失,那么进行巨额补贴的瑞幸咖啡则更像是把命运紧紧地抓在了自己手里。

 

2000多个店面紧邻白领工作区,有些可能不一定是临街旺铺,这些密集的店面,用较低成本为那些没时间堂食或不愿排队的消费者提供了咖啡消费的另一个选择。关键问题是消费习惯的培养,消费者从排队买咖啡转变为接受上门送咖啡,或走累了在店里简短休息下喝杯咖啡,这在逻辑上没什么问题,那些习惯于在咖啡厅里坐两个小时的消费者还是会去坐着,但那些只想喝咖啡和咖啡市场的新用户能源源不断流入进来,这就够了。在快速、便捷和科技的诱惑下,这些人只要进来就能被培养消费习惯,只要能被培养消费习惯就能有更多商业上的可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瑞幸咖啡对星巴克的最大威胁不在眼前,而在长远。

 

瑞幸咖啡去年前九个月补贴出去8个亿,全年获得了售出8968万杯的成绩,这些全部都是从app或小程序上出去的,仅因此而获得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就是个相当庞大的数字。外卖咖啡市场被开启,在补贴的加持下市场需求直线上升,如此大好形势从商业上看是值得加码投入的,因为这是移动互联网市场多年来极为难得的机会。通过补贴,瑞幸可以快速培养用户消费习惯,还可以低成本获取宝贵的移动用户资源,这些资源发散出来的意义将不止于买杯咖啡,还有更深的内涵。例如近期瑞幸咖啡上线了午餐品类,未来还会上线什么,自有瑞幸根据市场状况来掌握,而这是身处咖啡这个细分市场中其他多数连锁咖啡所做不到的。

 

有意思的是,商业市场大多数时候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的,有滴滴、乐视和共享单车在前,舆论对于补贴这个词非常敏感,总是会有意无意将其与不好的事情联系起来。其实,人们只看到了巨额的补贴,并没有看到瑞幸咖啡的补贴其实并不完全是贴在咖啡上,更是贴向了前景广大的O2O生活服务市场,这动了一些企业的奶酪,也成为瑞幸咖啡如今身陷一大片看衰和唱衰声之中的主要原因。在移动互联网,通过补贴而崛起的企业并不鲜见,瑞幸咖啡的合作者美团就是通过大量补贴外卖业务,才奠定起如今之业务基础的。补贴对用户有好处,但补贴的背后是行得通的商业逻辑和成熟的运营能力,需要产出相应的数据对补贴价以支撑。

 

瑞幸咖啡之所以有底气豪言继续补贴五年,绝不是虚张声势,怎么看都像是在已找到强劲市场需求空白的基础上,通过补贴获得了强劲增长的业务数据,而这些业绩持续增长下去,未来能影响的将不仅仅是咖啡市场,更能对O2O生活服务市场产生重大影响。至于瑞幸咖啡会成为下一个ofo之言论,基本不值一驳,瑞幸咖啡又不去跟用户收押金,咖啡喝了就下肚了,除了能累积消费习惯外不会有任何其他后续负面效应。将瑞幸咖啡与ofo联系起来相提并论,只不过是瑞幸咖啡心怀压力的O2O友商暗中抛出来的假议题而已,目的是要浑水摸鱼,从中渔利而已。

 

当所有人将目光都聚焦在咖啡这个产品本身,方向一定就错了。中国是茶叶大国,咖啡的消费习惯养成是个较为长期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时,中国人对咖啡的认知就是电视广告中的雀巢速溶咖啡,对现磨咖啡的需求是在2000年星巴克进来之后才逐渐培养起来的,但到目前为止也仅占总消费量的16%左右,中国消费者对咖啡的认知与理解,远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深。瑞幸咖啡未必不知道,要改变咖啡消费习惯是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但对消费者O2O生活服务习惯的培养,是实实在在畅通无阻的。如果说星巴克进入中国18年来,已经历了从0到1,从1到10的发展过程,当下摆在瑞幸咖啡面前的是个难得的从0到1的机会,没有理由不对其加大补贴力度。

 

所有的新商业模式,都是不断探索出来的,要想这个探索过程快一些,那就不得不采取一些极端手段。不能说瑞幸咖啡所做的事情就一定能成,但它毕竟开启了一个锐意探索的进程,且对不同产业的相关环节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星巴克和Costa需要考虑一下自己未来五年的新增用户如何获取的问题,而O2O生活服务企业则也会对瑞幸咖啡所带来的潜在巨大威胁而心存畏惧,挖空心思想要做些什么迟滞其前进的脚步。有大量的与体验无关但直接针对补贴的看衰和看空,对于瑞幸咖啡来说反而是好事,这证明其商业逻辑是成立的,且需要继续坚持下去直至胜利。

作者 葛甲

张小龙微信公开课四小时演讲初印象

1月9日晚是第一次见张小龙演讲,确切说是第一次见张小龙本人。广州的天气没有想象中那么温暖,在北京穿的衣服到了广州的夜间依然好使一点也不热。张小龙穿了一件套头衫下配牛仔裤晃悠悠走上台来。我是张小龙,今天挺冷的如果你们愿意听我讲那我也愿意陪你们一起冻着,就这么开场了。

 

虽然没拿讲稿连续说了四小时,中途喝了几次水,语言也很连贯没什么停顿,但看得出张小龙并不是个善于言辞的人,说话带一点口音,甚至有时候还会蹦出几句与外国人说的中文有点像的话。这四个小时主要是在说微信,讲到微信的原动力(初心)、小程序、小游戏、朋友圈、视频、AI、微信的下一步等等。在我看来,他演讲中的两个关键词是很重要的,异类、善良。

 

什么是异类?与众不同是基本内核,不过是在符合逻辑的基础之上的与众不同。现在还有多少app在开机页面不放广告,有多少app不去诱导或是强行引导关注,有多少app尽可能减少垃圾信息对用户的骚扰?应该是没多少了,微信就是其中的一个,张小龙为微信是个异类而感到自豪。这应该不完全是由于微信从去年8月就已达到10亿日活所带出的自豪感,而是微信即便是从产品本身来说,也是个与众不同的产品。

 

互联网运营者在设计产品时,会挖空心思给自己留下尽可能多的商业化空间,让自己多一些对产品功能的控制权以便集中和分配利益,但微信却不是这样的。微信始终坚持的开放性和中立属性,站在普通个体角度去考虑产品设计细节的导向,为其通向10亿DAU扫清了多数障碍。或许在微信生长出来时腾讯已家大业大,不必过多考虑眼前的利益,与那些经历一时生死而锱铢必较的普通创业公司有所不同,但不管怎么说微信从初起时就没有过多考虑利益的问题,只想着怎么服务于尽可能多的人,微信的与众不同之处正在于此。

 

你从来没有见过微信打什么广告,上什么电视台搞节目冠名,来自官方的推广和营销都很罕见。好产品用户是会自发去用,自发去推动的,做不到这一点推广再多又能有什么用呢?做到了这一点推广又有什么用呢?腾讯的企业文化中有某种神秘的部分,至今也没谁能给准确总结出来。腾讯是一家真正懂用户的企业,知道用户需要什么,讨厌什么,也知道怎么能把用户喜欢的东西做出来并提供出去。至于腾讯为什么懂用户,你尝试想一下腾讯创业之初在聊天室里没日没夜把用户拉到QQ上去用,找遍互联网每一个角落为自己的产品寻找用户的感觉,就明白了。

 

张小龙应该是互联网的老程序员,之前做过foxmail,加入腾讯后又把QQ邮箱做到了第一,按道理说功成身退完全没有问题,但之后他又做出了微信,攀上了人生中最高的一座山峰。本次四小时的演讲,与其说是对一些问题的解释,对产品心得的分享,对未来的美好展望,不如说是作为一个互联网老兵对自己心路历程的一次阐述。他说的普通话不标准,思维极其跳跃,关键之处在于很真诚,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成分,也没有任何要说服任何听众的意图,只是要对观众表达他在做微信的过程中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在旧金山湾区有个老程序员叫纽马克,创建了一个网站叫Craigslist,全球最大的分类目录。Craigslist采用极简设计,基本是文本结构,能不用的UI都不用,能减少的代码都去掉,能不打的广告都不打,能不做的商业化都不做,始终保持非商业化性质。但这个网站在美国家喻户晓,服务了了全球亿万人,每年收入3亿美元却只有不到30个员工,堪称美国互联网的异类。张小龙与纽马克有很多共同点,都是第一代程序员,都推崇极简设计,做出的产品都服务了亿万人。纽马克不喜欢商业化,张小龙似乎也对商业化保持一定距离;纽马克有个大肚子,张小龙目测腹部平坦;纽马克从不对外披露自己的产品逻辑,张小龙偶尔会出来说说,有多少人能理解则并非重点。这两个人将来要是能见见面,不知会不会有惺惺相惜之感。

 

张小龙演讲中所说的善良,也是很让人感兴趣的一个话题。在互联网上,善良的反面不是邪恶而是套路。而套路的具体落地场景则是,产品设计理念中包含了尽可能多的让你多多点广告,多多充值,多多把时间花在上面,久而久之用户也就习惯了,习惯了之后也就认为是正常的了。张小龙提到了一点,片面提升停留时间是不可取的,因为用户的时间是有限的,这对于背着KPI的普通产品经理来说基本不可想象。常识误区是长久存在的,以搜索引擎为例,用户的单次搜索停留时间长了好还是短点好呢?长了对KPI好,短了证明搜索结果准确度高,搜索引擎好用。

 

张小龙推崇理性的善良,并从本质上将善良定义为一种能力。这一思路的基础支撑是远离套路,用产品让用户感受到诚意,进而感受到产品设计和运营者的善良,用户才能长久使用你的产品。产品输出的是体验,但体验里会包括善良吗?产品当然不能直接体现善良,你要直接去找肯定找不到,但产品能间接输出设计者的良苦用心,用户用久了之后自然能够感受到,所谓的多一些真诚,少一些套路,其实用在这里也合适。互联网上的套路实在是太多了,已经多到套路快成为正常现象被人们潜移默化地天然接受了。

 

理性的善良在我的理解中不是让你去当个慈善家,而是一种不拒绝商业化的善良,但商业化的姿势要非常优雅,前提是要为大多数人解决问题。先证明自己对多数人有用,让大家喜欢甚至依赖,从中获取一些收益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互联网上有太多用不善良的套路去获取利益的服务了,微信在这一点上做到了与众不同,而这可能也是微信最大的与众不同之处。你可以说微信从出生就叼着金汤匙,衣食无忧因此可以把星辰大海作为目标,可以长时间不屑于蝇头小利,更可以为自己设计一个宏大的蓝图去加以实施且不受资源和实力的限制,但产品做到这个份儿上,这一切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微信的成功对于广大互联网产品经理的思路是有启发作用的,新的互联网产品观将从微信开启。

 

对张小龙的描述和理解不尽准确,但在我眼里,这是个不善言辞,沉默寡言甚至有些木讷的技术人,或许也没什么日常朋友,但他会思考且喜欢思考,或许把多数社交时间都用到思考上去了。张小龙产品观的形成,可能是来源于无数个默然独坐的夜晚,来自于踏遍互联网上每一个角落,以普通人身份与互联网最基本元素做亲密接触的经历,而非商业上的野心,对成功的渴望和追逐。难以想象这样的人落到其他地方,会获得如此大的成功,腾讯独特的企业文化内核,加上张小龙个人的能力与见识,构成了一个完美的容器,微信之花从中盛开。

作者 葛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