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动漫欲用凌云系统打造动漫工业化生产体系

1月10日,微博动漫在北京召开了主题为“让好故事发光”的发布会,盘点了过去一年的成绩,并公布了新的品牌战略。微博动漫将致力于成为中国最大的好故事漫画平台,为此将从2019年开始启动“好故事计划”,利用技术手段挖掘来自各个领域的优秀故事题材,对优质内容进行孵化,并积极为其开展商业化运营,促进泛文娱内容产业的健康发展。

虽然中国年轻群体酷爱动漫内容,市场需求较强,但市场长期以来仍是日本动漫占据主导地位,国产动漫发展速度平稳。市面上缺乏有稳定产出的内容制作机构,相关的产业要素发展也不全面,工作室仍是内容的主要提供方,它们有一定的创新能力但在内容的宣发等商业化运营方面实力较弱。国产动漫当下的现状是产能小,优质作品少,年轻人更多被日本动漫所吸引,发展速度不快。

微博动漫恰是在这样的行业现状中,推出了“好故事计划”,而实施这一计划的核心是微博动漫自研的技术平台“凌云系统”。这是一套建立在微博+全网大数据之上的系统,可通过对相关领域的数据进行分析,将优化选择出来的故事源与用户的兴趣取向进行深度匹配,再根据结果进行内容的深度化定制。微博是动漫内容走向市场的第一站,各种内容动向、剧情发展等用户数据,微博的掌握是最为全面的,利用技术系统善加利用这些数据,就等于能够提前预知用户喜欢看什么,对什么样的内容会有需求。

如果说过去的动漫产业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仅靠一些并不靠谱的市场调研反馈来进行生产,投放市场后与市场预期多有出入,那么在微博动漫的凌云系统投入运营之后,动漫市场终于有了一个能够对用户需求和情绪进行客观量化的技术体系。好故事首先当然是正能量故事,但也需要是有市场前景的故事,人工是可以判断一个故事是否正能量的,但是不是有市场前景还是要由数据说了算,而依托于微博和全网数据所建立起来的凌云系统,最首要的功能就是为了实现找到好故事的目的。

好故事找到了之后,就是怎么做的问题了。在凌云系统之外,微博动漫还建立起了IP孵化体系对好故事进行深度开发,并凭借自身强大的宣发能力和商业化运作能力,将IP的价值最大化发挥出来。由凌云系统来判定哪些属于有市场潜力的好故事,之后再由IP孵化体系加以扶持,再之后再使用基于大数据资源的的技术系统,对内容生产进行指导和建议,并为其进行精细化的商业运营。这等于是将内容的生产和分发过程模块化之后,再用技术手段分别对其加以效率提升。在凌云系统的加持下,动漫行业要开始走上工业化生产之路了。

这一计划对于动漫内容生产者来说是相当诱人的,多数动漫从业者会做内容,但不会做宣发,不会对IP进行精细化运营,更无法把握转变较快的市场需求和流行趋势,而能够具备上述全部能力的动漫制作公司和工作室,目前还没有出现。凌云系统所使用的微博+全网大数据本身有两个核心功能,首先是高效解决了探明用户需要什么的问题,再一个是补足了内容生产出来之后的内容运营和宣发等问题,将这两大核心功能相加之后,其带到的作用实则是为动漫产业提供了一个全链路专业化服务的平台,内容生产者可以将搞不定的事情交给微博动漫,自己专心去将内容做好了。

微博动漫去年出了将近300部独家作品,爆款比例显著的高,而这对于市场成功率较低的动漫内容而言是极为关键的。在“好故事计划”推出之际,目前微博动漫已开始与南派三叔一道打造漫画作品,与最高人民检察院合作对真实案件进行漫画改编,并与中国作协达成了战略合作,合作者数量不断增长。在过去,动漫公司和工作室不敢加速推出内容产品的原因,就是没有谁能够在内容和运营等不同领域同时具备较强能力,但在微博动漫凌云系统的加持下,产业的各种关键要素有了技术化解决方案,这必将极大刺激动漫内容的产出动力,将动漫产业加速做大。

美国电影产业之所以发达,正是由于采用了工业化体系来生产电影,好莱坞诸多的专业公司和工作室各司其职,遵循统一的标准各自在本专业领域内提供服务,这造就了美国一个高效的电影产业。在国产动漫领域采用工业化生产体系也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动漫产业环节过于繁杂,没有一家公司可以全部搞定,这对于内容生产方的积极性和动力是有损伤的。微博动漫等于是更进一步,利用技术体系来推动动漫产业的工业化生产,这个体系一旦建立完善,必会将动漫产业升级成为具备更高效率的工业化生产体系,让动漫产业实现弯道超车。

中国的动漫消费市场目前仍大多被外来者占据,年轻人对日本、韩国、美国的动漫产品喜爱至深。这种压倒性的市场状况,主要原因还在于国产动漫缺乏上升通道,创业不易。除了要建立文化自信之外,我国对知识产权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越来越强,对动漫产业的支持和鼓励也越来越多,这些对于整个产业来说都是利好。在此之外,微博动漫要建立的这个基于技术系统的动漫工业化体系,将会是对整个动漫产业最大的推动和促进,未来几年将会有更多的优秀国产动漫作品走向前台,在泛娱乐产业内占据更大分量。 

作者 葛甲

拼多多搞新品牌计划之前,请先解决假货和侵权问题

拼多多上市时遭遇的危机才过去刚4个月,在网络上铺天盖地的恶评声中,国家工商总局出手了,上海市工商局出手了,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也出手了,甚至连国家版权总局都发起了为期四个月的电子商务领域专项整治行动,点名要拼多多等平台切实解决假冒侵权问题。美国六家律所也来凑热闹要发起对拼多多的集体诉讼,之后还冒出了拼多多被举报支付无证经营,app被苹果商店下架等事件。但从这四个月的实际运行结果来看,拼多多其实并没受到什么影响,原本压力山大的黄峥,目测如今一身轻松,神奇的逆转。

 

平台上的假货问题还没有个最终结论,拼多多自身的治理情况也没有对外做太多说明,但拼多多却摇身一变成为新品牌的缔造者,高调启动了新品牌计划。何谓新品牌计划?其实就是给中国数量庞大而缺乏品牌的OEM代工厂的产品找个新的家,这个家不是在京东也不是在天猫,更不是在线下商铺中,而是在拼多多上。没有自己品牌的这些产品如何获得消费者信任?拼多多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加入透明化生产,接受消费者一键监督。意思是,只要用户乐意,就可以点击相应按键观看商品的生产过程,看那些工人生产卫生纸、陶瓷制品等等。

 

在过去,要把生产流程对外公开的情况,一般都是企业遭受社会信任危机的时候。一些饭店被爆使用地沟油,于是就建设一个透明厨房供观瞻,或让顾客通过闭路电视来观察厨房内的一举一动。三聚氰胺事件之后,一些奶企也会把自己的生产车间放在摄像头下并连接到网上,让亿万用户有空了去观看如何生产牛奶。不过这种操作方式有很多漏洞,摄像头之外的死角,还是挡不住服务员往菜里吐吐沫的,而奶企的生产环节上的添加环节,自然也是不会给你放到摄像头下让人观摩的。做这件事并不能真正获得消费者信赖,只是一场秀而已,唯一的意义是消耗大量带宽,让数据中心耗电更多而已。

 

回到拼多多的新品牌计划中的可视化生产环节,感觉更为滑稽。用户能够观看卫生纸的生产过程,就意味着产品就是安全可靠的?陶瓷制品的生产环节对外公开了,更是让人不知道所为何来,莫非陶土的开采烧制上釉过程公开与最终的产品质量判定有任何必然关系?产品质量不是由最终检测结果说了算吗,怎么会让公开生产过程这种做秀似的表演成为产品质量判定体系的一个环节。先不说消费者要不要看这么无聊的生产过程,就算看了也未必看得懂,就算能看懂你也看不到所有生产环节,更看不到原材料来源。或许是连当事企业都明白这只是一场秀,于是就只在生产线上放了一只只智能手机,而非花点钱安装专业的视频监控设备,等这场风头过去了,手机还是当手机用,监控设备的钱倒也可以省下来了。

 

新品牌计划只是拼多多与OEM厂商们合作搞的一场秀,拼多多其实根本不在乎什么品牌不品牌的,要的只是交易,安全的交易,与此同时少受一些监管别影响到其发展速度即可。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其自身的品牌培育和市场拓展方向极为功利,就连花点精力塑造一下自身正面形象,都显得那么赤裸裸而目的性极强。话说那些加入新品牌计划的厂商,整个计划本身就是个悖论,敢于放到摄像头下的质优价廉的商品,为何多年来没有形成品牌,是这个经济社会根本没有你出头的机会,又或是只有拼多多才是你唯一的机会?少拿什么产业升级和C2M等等这些普通消费者搞不大懂的新名词出来混淆视听,拼搏多年没有在实体经济中获得想要的地位,怎么一碰上拼多多就风生水起了?

 

拼多多当下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假货问题、侵权问题、电商法正式实施后的合规问题等等,放着这些问题不去积极解决,而是去高调上演了一场所谓的新品牌的秀,只能说明拼多多并没有正视自己平台上的痼疾,而是想方设法要采用多种手段来转移注意力,让大家忘了拼多多平台上的假货,塑造自身主导中国新品牌成长的正面形象。因为从品牌成长为强力品牌,会是个漫长的过程,拼多多将自己打造成这个过程的主导者,自然会少受一些来自假货和侵权问题的干扰,自身的问题也可以延宕一些时日,等到自身发展到大而不能倒时,别人再说什么也晚了。届时拼多多又可从假冒伪劣产品藏身的平台,摇身一变成为打假先锋。这一幕看起来似曾相识,相同的剧情上演并没有过去多久。

 

只不过,从一个自身侵犯知识产权和假冒伪劣问题还没得到解决的平台,变身为新品牌的缔造者和引领者,这吃相有点难看,而且逻辑根本就无法自洽,怎么看都有些黑色幽默的意思。这就跟因吸毒被抓的演员,出来后变身为禁毒大使一样,从来都是先当禁毒大使然后因吸毒被抓后被撤掉头衔,还从没听说过次序颠倒过来的。拼多多平台上发生的大量侵权事件,原本是对中国企业伤害至深的,这些伤害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结论,品牌伤害者却又变成品牌供养者了,而拼多多到目前为止最明确的解释也仅仅是拾起前人掉下的牙慧。“拼多多不生产假货”而已。如果一个平台连为自己开脱和卸责都这么没有创意,很难让人相信这个平台想要正儿八经地解决什么问题,拖延时间等问题变小并消失是中国互联网永恒的逻辑,从来没有什么人敢于对自己动刀真正去解决问题,因为这与其商业利益是天然矛盾与冲突的。

 

那些为拼多多开脱说什么这是“五环外的生活”,这就是“真实的中国”等言论,都是无聊且无力的。如果拼多多的属性就是五环外,就是以销售质次价低商品为己任且毫不动摇,那请把自己的属性对外公开。但拼多多根本没有扎根五环外,而是拼尽全力要冲进五环内,甚至冲到二环以里,五环外只不过是其借力上位的阶梯,也不知道五环外到底哪里惹了中国这些互联网公司了要这么倒霉。大量质次价低商品在拼多多上找到了集中销售的出口,那些本已开始被消灭的假冒伪劣工厂又找到了延寿的一丝生机,中国经济社会的升级转型又得被拖延些日子,与此同时拼多多的单量和交易额却屡创新高。拼多多最看重的就是销售额和单量,那些所谓的扶贫计划、新品牌计划,只不过为实现这一目的所抛出的装饰与包装而已。

 

拼多多的存在,是中国经济社会数十年来发展问题集中体现的一个缩影,无数的企业需要通过套路方式获得上位机会,要善于当影帝,善于避重就轻,指东打西,善于说上边爱听的话,假装做上边喜闻乐见的事,与此同时真心实意做符合自己利益的事情最好不被打扰,整个过程充满惊险与刺激。但正处在产业升级转型十字路口的中国,还需要更多的拼多多吗?又或是拼多多会是最后一个。在电商法正式实施之后,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形势也会越来越严格,不真心解决自身问题却抢着去搞扶贫秀和新品牌计划秀的拼多多,能否在拒绝改变的情况下挺过这个冬天,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 葛甲

瑞幸与星巴克走的是两股道,谈颠覆就过头了

身负星巴克挑战者的头衔,瑞幸咖啡显然已从中获取莫大好处。这家开张仅14个月的咖啡连锁,目前已在全国20多个城市开店2000多家,2018全年已卖出将近9000万杯咖啡,并抛出要在2019年开店2500家的计划,要将线下门店数扩充至4500家的数目,超越星巴克成为中国最大的咖啡连锁品牌。

 

宏观数据似乎也支持瑞幸咖啡在现阶段大干一场,市场分析认为,中国的咖啡消费市场将在未来几年以年均18%的速度攀升,而与此同时美国的这一数据仅为0.9%,虽然两者基数不同,但一个快速发展的市场也足以让业者们感到兴奋了。目前星巴克占据中国咖啡市场超过50%的份额,一个份额过大的巨头,再加上一个快速发展从而不断提供增量的市场,也难怪瑞幸咖啡会有如此雄心壮志。

 

中国是星巴克在海外最重要的市场,每年为其提供总收入中的15%到20%,并以每年16%的速度增长。瑞幸咖啡进入市场之后,星巴克中国门店的同店销售额从6%到8%左右的增幅回落到1%,这可以说是瑞幸的功劳,但更大的可能是个巧合。因为星巴克在中国的挑战者众多,瑞幸只是其中一个,Costa、Coffee Bene乃至于麦当劳,对于星巴克的挑战一点都不比瑞幸带来的小。关键问题是,星巴克与瑞幸做的并不是同一件事。

 

瑞幸的开店能力确实很强,甚至将其一个门店开到了故宫里面,而这正是十年前星巴克被迫退出的地方。一年时间里,瑞幸几乎开出了星巴克从1999年进入中国之后所开门店的一半,这符合一个得到资金支持的初创企业的行事风格。不过,与星巴克所开的全部为堂食型品牌店不同,瑞幸咖啡所开的多为远离人流的厨房店或外卖点,用互联网技术手段下单点餐支付,由外卖人员提供配送服务或自提。与其说瑞幸咖啡瞄准了星巴克,不如说它发现了一个新的市场空白。

 

如果咖啡是都市白领的日常刚需,那么这一需求有理由得到数字化手段的加持,使其变得更便捷,消费过程更高效。瑞幸咖啡得到了美团的帮助,为其咖啡配送提供服务,而星巴克这边也并非对于新技术手段熟视无睹,它在今年八月选择了与饿了么合作进行咖啡的外送。星巴克有所改变这是件好事,看起来这种改变的功劳还是可以算到瑞幸咖啡头上的。瑞幸在面对新技术时的态度有些激进,如门店不收现金,所有订单均需从其APP上下单等,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瑞幸进入的是一个原本趋于空白的外卖咖啡市场,正以无上的底气塑造消费习惯,而这并非星巴克的传统地盘。

 

过去一年的前九个月,瑞幸为争夺市场份额所做的补贴超过了8亿元人民币。而就在市场对其巨额的补贴忧心忡忡时,本周瑞幸咖啡更是放言补贴在合理范围,还将继续进行补贴,五年之后再说其他事情。很显然,瑞幸咖啡找到了自己的生存空间,为本是空白的外卖咖啡市场投入重金去博市场份额也是明智之举,但这种补贴投出去后,对星巴克的影响显然不如对瑞幸咖啡自己的影响大。那些坐在星巴克店内消费的顾客,显然不会为一杯咖啡是30元还是20元而轻易改变自己的消费选择,因为外卖和堂食,显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消费方式。

 

星巴克更应该担心的,似乎是自身作为市场主导者,如何才能保护苦心建立起来的咖啡消费文化,与此同时又能在新发现的低端咖啡消费市场中大展手脚,但这两者又似乎是矛盾的。在中国这个茶之国度,咖啡这种饮品从来没有占据过主导地位,星巴克现有的顾客中,有多少只是为了与朋友小聚而去,多少是真为品尝咖啡而去,也是非常值得推敲的。让人们放弃在店中小聚的习惯而去选择在app上点单等送货上门,这对于星巴克来说是死路一条,但外卖咖啡的市场显然又确实存在,星巴克也只能是边保护自己的传统地盘,边积极参与新事物了。

 

如果说瑞幸咖啡是咖啡界的小米,那么这就是个与burgeoning cafe culture格格不入的公司,正不断用自己的资金和运营侵蚀在中国长久以来形成不易的咖啡文化,或许最终不会将其侵蚀透彻,但眼下的流失和进展还是肉眼可见的。当然,瑞幸也正在为此付出代价,每年8亿甚至高达10亿以上的补贴,目测不会持续太久,但在这个过程中导致咖啡消费者习惯改变,那就是星巴克无法接受的事情了。目前看这个风险还并不大,去店里坐着喝的消费者还是会在,喜欢点外卖买五赠五的顾客,显然也并非星巴克的菜。

 

事实上,相比浓烈口味的星巴克咖啡,瑞幸咖啡的淡雅口味更接近于传统咖啡的风格,但开咖啡店比的并不是口味,而是商业运行逻辑。瑞幸咖啡找到了外卖咖啡这个空白点,并借此展开了猛烈攻击,对星巴克构成了一点威胁,但还远谈不上能挑战星巴克统治地位的地步。建立在文化风潮之上的咖啡,不会在新技术的冲击下那么轻易地土崩瓦解。或许瑞幸咖啡从一开始就知道这点,他们想要的也并非是颠覆星巴克,而是在市场中的一个位置而已。

 

不过,在茶之国度中开展的这场咖啡战争,还是有一些问题可以提出来看看的。瑞幸咖啡要补贴多久才能改变消费者的咖啡消费习惯?消费者对咖啡的需求是不是真的强劲到如此地步?瑞幸咖啡的补贴停止以后怎么办?失去了社交功能的咖啡外送真的能对星巴克构成威胁吗?中国消费者到底有多喜欢咖啡,而这种喜爱到底能持续多久?

作者 葛甲

再现颠覆,社区梯媒将是未来流量洼地

互联网流量红利逐步消退之际,线下流量越来越受到重视。高铁、机场等公共服务属性的线下流量池受到严格控制,而人潮鼎沸的传统商业卖场也大体与之相似,放眼望去并不容易找到合适的,便于运营的集中线下流量收集地。

在各种占据受众片段时间的线下传媒形态中,楼宇电梯媒体是较为占优势的,人们经常会在电梯里看到各种知名品牌投放的广告,分众传媒一度几乎占据了这个市场的绝大部分,现在半道横将杀出来一个新潮传媒。

分众传媒的优势地带在写字楼场景,在这个领域分众做得早,外来者不太容易撼动其先发优势。写字楼场景面对上班的白领,长期以来都显得价值较高,广告价格卖得贵,投放需求多,这些年尽管成本不断上升但也仍让分众赚得盆满钵满。

但是,写字楼场景的问题也很明显,一线商务品牌过于集中,以快消品为代表的生活消费类品牌投放相对较少,这源于过去的一个判断,即白领被默认为对高价值服务有刚需,至于是不是对柴米油盐有需求,则不那么重要了。

后起的新潮传媒,选择大规模进军的是社区场景。据了解,目前已从年初的13.5万块屏扩张到现在的70万块屏,还在中国前40的城市中拿下了4万个商务楼点位。社区电梯广告不需要太高大上,柴米油盐穿衣吃饭有关的反而更贴切。

这倒也不是说宝马和万科这样的广告就没有效果,只是需求相比较写字楼场景没那么集中投放。不过凡事都要从一个动态的角度去看,不可为其草率定性。社区中的电梯媒体,是个庞大的欠开发市场,容量要超过写字楼十倍,广告价格低一些,但却有独到优势,善加开发的话潜力是巨大的。

 

目前全国有600万部电梯,很快就要发展到800万部,这些电梯包括写字楼和住宅在内的所有电梯,不过其中仅有一半具备广告开发价值。据了解,分众和新潮总共占了其中130万台电梯的位置,分众从中占了约70万部,其余为新潮所有,两者重合率不到5%,未开发的领域依然很大。

从现有市场格局来看,分众当然是拿到了这个蛋糕里最好吃的一块,但是社区电梯媒体有着雄厚的流量基础,可开发空间较大,新潮传媒在这个领域占有相当优势也有很大机会。

中国的白领人群目前有8000万到9000万左右,但生活在社区里的人则有8到9亿之多,随着城市化脚步的加快,社区人口还将呈现稳步上扬趋势。白领人群当然是高价值的广告受众,效益产出较高。不过社区人口的庞大规模,还是可以用来做更多事的,其价值不仅仅体现在广告方面,其流量价值还没有被完全开发出来。在社区这个半封闭的环境中,目前还缺乏一个统一的发布中心,但凡衣食住行和娱乐消费活动,都是个体行为,如能利用社区梯媒的优势将消费行为集中化,这里面潜在的前景是非常有想象力的。

 

现在是信息的碎片化时代,未来信息将呈现粉尘化状态,这导致的一个结果就是流量会越来越贵,越来越难以获取。过去的电梯媒体做的事情是将广告卖给最优质的群体,至于这些广告受众所带来的流量价值是无暇顾及的。

从电梯媒体的发展趋势来看,现有的写字楼点位目前已被瓜分殆尽,要想获得与增长速度相匹配的增量是很难的,社区电梯媒体的流量价值必将在未来得到重估,市场将目光聚焦在这里,社区场景将成为一片蓝海。

 

写字楼电梯媒体覆盖率高于社区电梯媒体十倍二十倍的情况并不存在,写字楼广告只是在分发上效率高一点,品牌定位合理的话,受众中会有更多的潜在用户。这个品牌定位指的是,如果你在写字楼电梯媒体中播放宝马、京东和三星的广告是可以的,但要播放超市打折商品的话,就不见得有什么效果了。

8000万写字楼白领不管每天出入写字楼几趟,其最终的目的地仍是生活在社区,社区电梯媒体广告目前也许做不到写字楼中那么集中的分发效应,但这只是个技术问题,会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而逐渐转变的。

互联网上有个存在已久的长尾效应,2000年左右人们认为四大门户占据了互联网90%的流量,但2003年百度逐渐崛起之后人们才发现,门户的90%流量实质上也才占总流量的10%,其余90%都被搜索引擎收集起来了,而百度就是靠长尾流量建立起自己市场地位的。

长尾流量类似于蚂蚁搬家,用手工方式去搬,去交易和转让,当然是没有效率的,从成本上来说根本走不通,但要是能更多地使用技术手段,这最终也不会是个问题了。

如果说分众的电梯广告都是头部,那么新潮的电梯广告更像是长尾,广告单价低可以提高频次和投放次数,新潮传媒做了更多的中小广告主,并致力于将电梯媒体的利润率打下来,正是这个道理。

作为后起之秀,新潮传媒能在设备数方面几乎与占有先发优势的分众分庭抗礼,其实一点也不奇怪。社区电梯媒体对于利润丰厚的分众来说不是战略重点,新潮传媒进入之后几乎没有受到什么阻碍,社区场景的流量基础是写字楼媒体的10倍,代表了数量级的规模,因此新潮传媒才能在设备数指标上与分众平分秋色。

 

设备数当然不代表利润,如今分众每年数百亿的业务规模且利润丰厚,新潮传媒尚处在亏损之中。但如果新潮基于社区的业务不断高速增长,规模持续放大,不久的将来就会呈现出新的竞争格局。目前互联网面临线上流量枯竭的局面,企业有越来越大的动力走到线下去开辟新天地。

目前占据电梯媒体的客户还只是广告主,当电商等互联网公司未来纷纷大举进军线下流量市场的时候,在社区场景这个流量洼地,新潮的先发优势可能将成为转变现有行业的攻守趋势的胜负手,作为广告主和客户的一个高性价比选择,会展现出极大的价值。

作者 葛甲

从不作恶到做正确的事,谷歌已埋葬过去

作为第一个将“不作恶”设为价值观的互联网公司,创建于1998年9月4日的谷歌,今年已整整20岁了。不过就在20周岁司庆之前的几个月,谷歌却悄悄地将Don’t be evil从公司的行为准则中移除,换上了Do the right thing。从不作恶到做正确的事,不只是多了一个单词而已,从内涵上看这个跨度有些大了,约等于埋葬过去拥抱新生。

不作恶与做正确的事之间,不是好一点和再好一点的问题,而是有着相当大的数量级差别。就拿谷歌的死敌苹果来说,通过软件更新来为旧款手机降速以促使消费者购买更多新款手机,是一种针对消费者的作恶,但用做正确的事来为其开脱,也勉强能说得过去了。苹果公司需要谋求公司发展,需要对股东负责,用技术手段让消费者买更多更贵的手机,对公司和股东来说就是做正确的事。不过苹果公司的价值观里既没有不作恶,也没有做正确的事,因此不管怎么解读倒也无所谓了。

就谷歌而言,过去20年不到的时间里,是始终受到自身当初所定价值观的约束的,这使其在商业上束手束脚的同时,也为这家公司获得了广泛的尊重。不过,20年的时间足够其对自己拥有的和失去的做一个量化对比,看看哪头合适。如今结果总算出来了,收益和成本的不对称状况下,谷歌已经没有动力再去维持不作恶的准则,转为做正确的事更加符合谷歌的未来发展需求。况且,始终用不作恶准则去约束员工的谷歌,在今年发生的一系列员工抗议和高管离职之后,恐怕也没能力去维持不作恶准则了,加速埋葬它是个明智选择。

今年以来,谷歌共爆发过三次较大的内部员工抗议事件。第一次在今年3月,传出谷歌与五角大楼合作的消息,谷歌内部有3000多名员工联名上书抵制此次合作。到了4月之后,形势进一步恶化,在因此次合作导致数十名员工辞职的同时,包括人工智能顶级专家Bengio在内的400多名科学家上书谷歌,要求其退出同五角大楼的合作计划,同时要求谷歌保证永远不开发战争技术。对谷歌与五角大楼合作的抵制和抗议从内部扩展到外部,这让谷歌相当被动。

在压力之下,5月谷歌将不作恶原则替换为做正确的事,并在员工行为准则中将不作恶条款移到最后一位。但修改了价值观之后的谷歌,仍旧没能平息由此而在员工中制造的不满与抵制,不得不宣布退出饱受争议的与五角大楼合作计划。谷歌与五角大楼要做的这个项目名为Maven,形式上是用无人机搭载谷歌的人工智能图像和视频识别技术,合作各方给出的解释是用来减少伤亡,但这种军事装备未来将意味着什么是不言自明的,在人工智能技术的配合下,无人机变身为杀人机器只需一小步。

谷歌退出与五角大楼的合作并不是结束,之后谷歌迎来了一波高管离职潮。主导Maven计划的谷歌云AI负责人李飞飞在9月离职,谷歌云研发主管李佳则于11月离职,紧接着谷歌云首席执行官Diane Greene也离职了。goole云一下子出走了这么多高管,是非常罕见的。是不是谷歌云不做国防部项目的话这些人就没有用武之地了,目前还不得而知,但之前的联名抵制风波使得谷歌爆发出道德危机,是不争的事实。李飞飞临走前有几封邮件被泄露出来引发一场内部纷争,信中说到要避免提到或暗示AI武器化这个敏感的议题。李飞飞认为,AI人性化和民主化是谷歌的正面形象,要小心翼翼去保护它。

当然,这些人的离职都不如另一个人的离职受到更多关注。今年10月25日,谷歌公布了一件发生在5年前的内部高管性侵案调查结果,认定安卓之父鲁宾性侵属实。但鲁宾在2014年离职时,谷歌不但没有处罚他,还对他给出高度评价并向他提供了9000万美元的离职金,这笔钱分期付款,今年11月恰好付完最后一笔。这件事引出了另外三起过去的高管性侵案,谷歌同样包庇了他们,并向其中两人支付了数百万美元的离职金,其中另一人至今仍在谷歌任职。11月1日,全球多地逾千名谷歌员工走出办公室,罢工抗议公司包庇高管性侵。示威组织者提出包括发布公开的性骚扰透明报告等5项要求。

在大多数人眼里,谷歌是一家不差钱的公司,庞大的营收规模,超高的利润率,顶级的员工福利,但很少会有人想过,谷歌也会积极采取各种方式进行避税,手段还很高超。今年年初谷歌提交给荷兰的一份监管文件显示,2016年谷歌把159亿欧元转移到了百慕大的空壳公司,成功避税37亿美元,这相当于荷兰一年国民生产总值的千分之五。在人们总是会聚焦苹果和亚马逊的避税问题时,谷歌的避税问题也浮出水面了。2016年谷歌全球的有效所得税率是19.3%,而美国的有效所得税率则是35%,大量美国公司通过“双层爱尔兰”和“荷兰三明治”这两种复杂的路径来进行避税,谷歌也加入了它们的行列。不知道从不作恶向做正确的事之间的转换和过渡,是如何完成的,有着怎样的心理变化过程。

20年前谷歌是领先的,别管从哪一个角度来看都没有对手,因此才立下一个乌托邦般的高尚价值观,并因此而感染了一代人。但在商业竞争渐趋激烈的状况下,最近一些年谷歌的竞争优势处于逐步减缩的过程中。尤其是人工智能的出现,使得传统互联网升级转型的压力骤然增大,而在这个转型过程中要保持最强的竞争力,是在未来能否仍旧占据主导的关键。这也可以为理想向现实低头,高尚的情操终归还是得让位于喷香的面包,虽然谷歌目前还没有到了要担心眼前面包的地步,但未来的面包能不能有,总还是得未雨绸缪的吧。这与美国的国家路线何其相似,发达时向外送钱大搞国际援助,竞争优势缩小时赶忙收缩战线,转而打起贸易战再试图把钱收回来,什么自由主义大本营,民主国家兵工厂,统统抛之脑后。

谷歌过去坚持的不作恶价值观,是有非常大进步意义的,相当于为自身行为设置了一条主动不逾越的底线。但在商业竞争的压力下,谷歌又将这条底线主动撤下了,令人不胜唏嘘。如此一来,不管是与军方合作开发杀人机器也好,包庇性侵案高管也好,全球避税也好,滥用用户隐私权也好,所有这些行为都可以有了个正当理由,做正确的事。谷歌埋葬了过去之后,未来我们要迎接一个全新的谷歌,一个只讲商业不讲价值观的谷歌,一个因底线抬高而竞争力大增的谷歌,一个终于从天上的公司变身为正常公司的谷歌。不要觉得这些目标太过遥远,从不作恶到做正确的事,只要这条路开启了,通往那一端的路程不会太远。

作者 葛甲

国美牵手红星和居然,家电家装边界渐失

但凡能够长期发展的企业都始终离不开一个主题—破旧立新。而商业的迭代,又分为外延和内生两种方式,业务的拓展和外延,可以在新领域发现新机会,内部的创新则能够提高效率,保持活力。放在时下零售行业,就像连锁经营成就了国美,互联网成就了电商,新零售又催生了更多的新物种一样,破旧立新的过程或许艰苦,但确是赢得未来的绝对因素。

从国美零售刚刚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中可以看到,在“家·生活”战略指引下,其“新业务、新市场、新技术”三大举措带来的成效已经开始显现。国美三季报数据显示,国美整体GMV达989亿同比增长5%,毛利润75.4亿,综合毛利率18.1%同比提升1%,新业务方面现已开设暖通专厅51家、中央空调专厅51家、地暖专厅13家。其中,中央空调销售同比提升80%,地暖销售同比提升145%。

今年,国美积极与国内外大品牌建立战略合作,推动“柜电一体”、“暖通、中央空调”、“家装业务”、“厨空间”等新业务发展,这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是国美与红星美凯龙和居然之家所达成的战略合作。据了解,目前国美已与红星美凯龙合作开店近20家。

做长产业链,“贯通”南北

红星美凯龙和居然之家分处南北方,各自占据了品牌化家居建材行业的半壁江山,是细分行业的龙头企业。国美在提出“家·生活”战略后,围绕家庭应用场景积极开展品类扩充,与各方合作将零售产业链条做长。国美作为零售巨头,家装建材市场对其原本是陌生之地,自己从头去做也要耗费时日颇久。但“家·生活”战略需要国美快速落地,以尽早完成市场布局,因此国美与红星美凯龙和居然之家实现强强联合,以期共同把市场做起来。

传统商业原本是一个专业细致分工的体系,卖什么就是卖什么的,去十年前的国美仅能买到电器和数码产品,要买家居建材和家装设备,只有去家居建材城了,这就是专业细致分工。这样的分工有好处,也有不好的地方,最明显的缺陷是在用户体验方面,没办法给用户提供一体化的需求满足平台,家庭中的不同需求要去不同的店铺才能加以满足,这造成了消费成本的高涨。传统商业的痼疾,终归还是要有企业出头去加以解决,进而带动全行业进行转型升级,以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在进入新商业时代之后,在技术的不断发展背景下,很多事情发生了变化,商品之间的边界已变得越来越模糊。主业从电器业务起家的国美,一直在尝试品类的拓展与多元化,当然前提是品类拓展不能违和,从卖电器直接跨越到卖生鲜也是不行的,需要从与主力品类有高度相关性的品类入手。家庭这个场景中,电器当然是最重要的家庭装置,但在电器之外也还是会有很多重要的购置项目,国美希望能将这些项目都纳入自己的商业版图。

例如中央空调,这是个在很久以前不太可能出现在商场中的商品,因为要牵涉到一系列复杂的安装和调试工作,因此多作为企业业务对外推行。但在如今的国美中,三季报显示中央空调的销售同比提升了80%。原本入店销售有困难的商品品类,如今在技术和服务体系的完善下,已完全没有问题。类似的商品类目还有暖通、新风、全屋净水、家电定制化,当然还有家装业务等,这些过去都集中在家装建材城的商品与服务,如今都已逐渐走入国美。

从“非标”到“标准化” 建立新秩序

家居建材是个标准化程度不够高的品类,多年来市场发展状况参差不齐。红星美凯龙和居然之家从事高端家居建材服务,处于这个市场的顶端,也创出了自己的品牌。而大多数的家居建材需求,目前仍还是由一些没有建立基本质量管理标准,乃至于没有各项资质的游击队型小企业来完成。不过,随着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有管理标准和质量体系的品牌化家居建材服务应该是越来越受到用户青睐的。国美借“家·生活”战略与素有南“红星”北“居然”之称的两大品牌化家居建材企业达成战略合作,除了能实现“家·生活”战略中品类扩充计划之外,也对于家居建材这个行业实现了新的重塑。

国美“家·生活”与居然之家和红星美凯龙的合作,目前仍处在投入期。据财报显示,三季度家装业务已进入国美146家门店,计划年底前进驻211家门店。国美是一家拥有超过2000家门店的企业,家装业务全面进驻国美门店后将会有效刺激需求,为国美提供电器之外的规模化营收。不过家装业务全面进驻是个成本较高的庞大系统性工程,只能是边探索边尝试,成熟一家发展一家,不能搞一哄而上。因为“家·生活”的要义是打造品质生活,而不是快速简单粗暴地将商业模式强推下去。

国美“家·生活”与家装业务进行深度结合,在商业逻辑上也有着相当大的积极意义。不管是在家装建材城还是红星与居然,一个天然的弱点是对供应链的掌控较弱,这导致消费者只能购买那些被提前设计好了的商品,多样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国美在供应链管理方面有着30多年的丰富经验,对供应链的掌控能力较强。例如各个知名品牌的橱柜家电定制,乃至于通用家电的定制等等,国美是有能力进行调控的。厂商愿意对国美的需求做出积极响应,而这就是国美所具备的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在。

家居家装建材内在是个个性化需求突出的行业,红星与居然同国美达成战略合作之后,能够借力国美的供应链管理能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个性化的产品,满足市场需求。消费者可以在红星和居然店里有更多选择,而这在过去的传统家装建材店面中是难以想象的。消费者抵达店面之后,首先看到的就是集合了各种不同门类产品的体验空间,有电器、厨卫、暖通、家装等,均以安装调试后的最佳使用状态进行呈现,给用户一种感官和体验上的愉悦感。在国美强大供应链的加持下,还能提供很多外面买不到的定制化和个性化产品和服务,这个消费过程会相当令人兴奋。

未来将不会再有什么专卖电器的店或是专卖家居建材的店,大家都共同作为“家·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为消费者提供完整的一体化服务体验。商品和服务的边界正在被破除,需求从高到低,从急到缓,从大到小被进行重组,国美的商业触角将从电器延伸到更广大范围,覆盖家庭中所需的一切需求。这个美好图景,就是国美当前要为之努力奋斗的原因。持续性的投入终会结出硕果,商业模式的转型与升级早晚都会发生,但只有从现在开始进行布局并做积极投入,才能保证国美在不久的将来迎来升级转型后的好日子。

国美是一家执行力非常强的公司,组织的凝聚力较强,一旦认准了正确方向,可以将力道迅速集中在一起达到目的。过去几年互联网大潮冲击实体商业,零售企业不可避免也要走上升级转型之路。国美在经过持续摸索之后,果断推出国美APP将原本分散的商业入口整合起来归于一统,前后并没有用了多少时间。从积极完善售后和物流等服务环节,到善加使用社会化营销和社交网络分享,再到之后推出“家·生活”战略,实施品类多样化策略,与品牌化家居建材企业联手开拓新商业模式等等,国美一直在变化中寻找机会。

积极拥抱新事物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其中最明显的是需要打破组织藩篱,敦促组织成员将公司整体利益置于部门利益之上。一个“家·生活”战略的落地,需要多个部门共同进行无私协作方能彰显成果,而将原本分门别类各管一摊的品类融合在一起,让电器、暖通、地暖、中央空调、家装等品类形成相互带动的效应,这本身就是一种对新商业模式的探索,在这种探索的背后,彰显了国美加速升级转型商业模式的决心与愿望。

作者 葛甲

站上GES 2018演讲台,DaDa创始人为何谈起了ADHD?

12月3日,GES 2018未来教育大会于在北京召开。本届大会的主题是“融合·创新:让教育点亮每个人”,吸引了各行业的精英人士齐聚一堂共商发展大计。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即让所有人不论贫富、贵贱、智愚、善恶,都有相等的受教育机会。这一指导了中国社会两千多年的重要思想,还包含着另外一层意思,那就是教育的普惠化。但从传统教育体系的发展状况来看,想用有限的教育资源投放实现教育普惠,唯有将教育同技术有机结合起来,用两者碰撞所产生的创新来提升教育公平的效率。可以说,本届GES 2018未来教育大会的目的正是如此。

 

作为大会战略合作方代表,在线少儿英语品牌DaDa创始人兼CEO郅慧出席了本次大会,并在特邀演讲环节分享了一位有ADHD 和Dyslexia(读写困难)的DaDa学员的故事,在展现技术与教育融合迸发出的强大创新力量同时,也表现出令人钦佩的教育责任心。

 

行业大考年的“成绩单”

 

据了解,2018年DaDa完成了品牌升级、技术转型、推出新产品、扩充对外版权渠道等任务,这其中在技术转型方面的作为尤其突出。今年年初,在DaDaC轮融资会上,郅慧将2018年定义为在线教育行业的“大考之年”,提出DaDa要引进更多技术元素,将对在线教育机构而言至关重要的运营数据有效提升上去,这其中包括了行业通行的“四率”,即转介绍率、续费率、消课率、退费率。

 

其时郅慧表示,2017年DaDa的新旧用户转介绍比率已高达50%以上,月消课率在八节以上,相关指标均领先行业。今年在诸多技术成果的加持下,各项运营指标又得到进一步提高。整个2018年,DaDa利用技术手段对教学管理、课程体系、产品体系、后台支持等环节所做的持续探索和创新,均结出了丰硕的果实。在线教育与技术应用越来越深度结合所带来的效率和体验提升,使DaDa即便身处行业寒冬也能泰然自若。

 

据公开报道,2018年DaDa仅在技术层面就有在线表情识别教室、DaDa TV、高清课堂、DaDa Smart等创新成果。其中,DaDa TV是在线少儿英语行业首个大屏化沉浸式直播平台,而高清课堂则将在线课堂的清晰度提升至720P至1080P标准,亦属行业首创。

 

而在运营数据上,从今年开学季开始,DaDa陆续公布了今年的相关指标。其中,在K12业务层面,DaDa的用户留存率为70%,日活率月环比增长50%。更加值得关注的是,DaDa于今年6月推出的0~6岁幼儿在线英语启蒙产品DaDaBaby,在本次GES 2018教育科技大会上郅慧透露,DaDaBaby发布不到半年,总用户量已超过百万,次日留存率为50%,周留存率达到60%,拥有了极强的用户粘性。

 

用技术承载个性化教育使命

 

从传统教育迈入在线教育,是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转变。除消除物理和地理局限,有效提升教育效率之外,在线教育还能创新性地开发出更加多元化的教育形式和手段,在教育实施过程中做到以前做不到的事情。同时在发展过程中,技术加持也赋予了在线教育强大的问题自愈能力。

 

例如,在线教育的难点之一是教学时的交互性较弱,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对于教学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DaDa基于AI技术打造出“DaDa Smart”系统,并引入“ASR+NLP算法”,能够对教师和学生上课时的肢体、表情、对话、情绪等因素进行智能分析,为后续教学改善和提升提供充足的实践数据。

 

在线教育从最传统的录播式教授,再到之后的视频面对面,交互加强,直到如今有包括AI在内的更多技术化手段介入,走过了一条不断变化和创新之路。DaDa在最初尝试将全新教育理念引进在线教育,大力发展正版教育内容,建立多元化课程体系,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需求进行课程研发,在行业内创造了很多个第一,建立起了自身的领先地位。

 

在新技术潮流兴起之后,DaDa又果断地选择了将教育与技术进行融合的前进方向,开发出DaDaTV、DaDaBaby、高清在线课堂、DaDa Smart等高技术含量教学系统投入应用,并将AI和算法越来越多地与在线教育相结合,尝试通过技术创新闯出一条突破之路,取得显著成效。DaDa不断坚持的“专属化”、“个性化”及“陪伴式”教育理念,在技术的加持下逐渐得以实现。

 

本届GES大会上,郅慧提到了DaDa一位名叫Speed的小学员的事迹。在她的讲述中听众得知,Speed由于存在Dyslexia(读写困难)和ADHD,并不能很好适应学校生活。而在DaDa,通过一对一专属外教模式的引导,Speed被极具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所吸引,进而展现出十分充盈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也进一步获得了学习和成长上的变化。

 

谈及此事郅慧深有感触,她表示:这件事让我认真思考起技术加教育的终极意义是什么?真的是替代老师吗?还是说只是让我们的知识更加个性化,或者知识传播更有效率呢?我想可能答案都不是。我觉得可能终极的意义还是让技术站在爱和科技的十字路口,去推动我们的教育更加个性化,让我们的每个孩子变成更好的自己。

作者 葛甲

重新定义智能SUV,哈弗F7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在汽车行业,AI和无人车是当前的关注焦点和流量担当,不过在人们意识到这两件事的终极形态不是那么容易实现的时候,转过头来脚踏实际前行又成了必然选择。如果短期内没办法让AI接管车辆的一切行驶动作,那么在车辆中引入AI的功能和成分,应该是最实际的一件事了。11月6日,新款哈弗F7的发布,让业界看到了这样一种趋势。

有着亲民价格和不俗外表的哈弗F7,定位于泛90后年轻人的AI智能网联SUV,智能化在这辆车上的应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密度。年轻人喜欢的世界是酷炫的,对汽车的要求也是要有更多的科技感,看得出哈弗F7在对此尽量加以满足。最明显的就是全车无处不在的语音控制了,打开天窗、调节座椅、控制导航、播放音乐、开关空调,乃至于寻找附近的餐厅,都可以仅凭车主说话就能实现。

语音识别在国内发展至少也有20年了,各家都会宣称自己的语音识别技术达到了多少准确率,但是实际应用落地的案例却极少,最多也就是在智能音箱和部分家庭数码设备上用用,更多的用场都在B端。因为大部分语音识别技术的研发企业,是缺乏将其落地应用的渠道的,该技术目前为止对人们的实际生活并没有产生多大影响。不过从哈弗F7开始,语音识别技术应该会有更大面积的普及了,因为车即生活,这等于是将语音识别技术应用到了生活中去。

哈弗F7搭载的是思必驰语音识别系统,准确率高达97%,抗噪音识别率国际领先,可以为车主处理绝大部分实际驾驶动作之外的车内操作。这里面涉及到一个科技伦理问题,相信在语音识别准确率达到100%之前,没有厂商会用语音去控制车辆的加速、减速和转弯,但用来控制开关车窗与空调等其他动作则绰绰有余。这其中的意义在于,语音识别技术只有应用才有未来,才可能达到最终的100%,避开落地应用单纯去追求那个100%,是不可能成功的。

当然,语音识别只是一种交互方式,是否好用还要看交互的那一头是什么。哈弗F7配备了一套性能出色的智能网联系统,这使得整部车具备了一款智能手机的属性。在冬天时,车主在上车之前几分钟可以通过app将车内空调打开,夏天也是如此,智能远程控制能够让车主在几千公里之外控制自己的爱车。此外,7×24h智能私享管家,一键专属全时私人助理,2000万+在线QQ音乐、10万档考拉FM电台节目等,也都是哈弗F7智能网联系统中极有特色的服务。

可能是受先行者谷歌眼镜的影响吧,很多智能设备一般都会设置一些固定用语来进行交互,让人感到老套而无趣,在人群中羞于启齿与机器交流。作为一款定位在年轻群体的酷炫SUV,哈弗F7的语音系统当然不会因循守旧,一句“你好,哈弗”开启语音系统后,车主用自然语言与其交流即可获得响应,例如车主说一句“我有点冷”,或是“好热啊”,智能网联系统都能作出相应的正确反应。智能化的真意是自然交流,而不是使用固定的说辞。

如果说智能化仅负责开关空调车窗和娱乐,那么这也就不算什么稀奇事情了。哈弗F7的智能化,绝大部分还是隐身于幕后,在看不见的地方默默发挥作用。例如智能安全,哈弗F7配备了全方位的智能安全防护系统,如ACC自适应巡航系统、主动盲点监测系统、驾驶员疲劳驾驶提示、博世9.1版电子稳定系统ESP、全景影像、前后8探头泊车雷达、LDW车道偏离预警、胎压监测系统等等。在基础的立体性刚性安全之外,很难见到一辆车能应用这么多智能系统来守护车辆安全。

车辆主动帮助司机识别交通标志,在该打远光灯的时候自动打出来,车辆偏离车道了发出发出预警等等,这都是智能化的落地应用,有些功能是平时看不见的,但在关键时刻却会让司机感受到其好处。车辆安全问题是个刚需,过去的车辆出行安全主要依靠机械装置,而哈弗F7除了用将车辆高强钢应用比例提升到65%等方式把物理安全做好之外,在利用智能化技术为车辆安全提供增量保障这方面,可以说是不遗余力。这种将被动安全和主动安全相结合的解决方案,其理念、思路、逻辑和实践,是走在行业前列的。

哈弗F7的智能化落地应用之细致,密集和多样化,在当前汽车市场上堪称独树一帜。整个哈弗F7的智能化应用完全以用户体验为中心而开展,并没有费心费力地去追求有流量效应但遥远而不切实际的所谓“远大目标”,而是要用大量的智能化应用首先让用户感受到智能化所带来的好处,认同市场培育过程的长期性。这在遍地高喊无人车和人工智能的大环境中,是一种卓尔不群的存在,将其称之为“现实主义的稳重疾行”并不为过。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有成本和效率原则从中发挥作用的,消费也有消费成本,开车也有开车效率,一切活动概莫能外。哈弗F7在车辆中大量使用智能化技术,一点一滴地改善了司机的驾驶效率,为司机解决了无数个实实在在的问题。不要小看这一点一滴,汇聚起来就是极大的效率提升,也是对司机双手的极大解放。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从智能化过渡到全自动驾驶,也会是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在今天,哈弗F7对智能SUV的重新定义,必将成为这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

作者 葛甲

Testin云测:如何用互联网打法征战企业服务市场

移动互联网发展这么多年来,移动创业的难点是尽人皆知的了,不说顶层的商业模式设计和需求把握这些上层建筑,有了很好的商业设想后,单是把这些想法落地执行就存在着诸多的困难。从开发、UI、测试、运维、安全,一系列细化的工作内容,需要持不同技能的个人和团队才能实现,要将这些工作全部自有自创,对创业公司来说是件成本极高,效率却并不高的事情。即便是传统企业触网,也往往会惊叹于应用开发运维繁复的技术需求和团队支持。

 

理想的状态是,将app开发运维这一系列过程拆解开来,各自去寻找低成本和便捷化的实现方式,创业团队可将更多的精力投在商业模式设计和需求聚集等方面工作。这一理想状态虽然目前看来还很遥远,但还是可以先从其中的部分环节开始进行改造,逐步向前推进。创建于2011年的Testin云测,通过从移动应用测试开始建立业务基础,逐步向移动应用服务的其他领域稳步推进,迄今为止已取得不错的成绩。测试不再是Testin云测的全部业务,但Testin云测现有的测试、推广、安全、AI大数据产品等四大业务,都是从测试起步的。

 

与web应用不同,原生移动应用体验更好,但却有着多平台多终端的兼容适配问题存在。一个应用被开发出来之后,为了尽可能多地获取用户,就必须得在不同的终端上进行测试以期达到最佳效果,但这对于每个创业公司来说都是个成本很高的技术环节,并且让技术团队不胜其烦。Testin云测,最初就是抓住了这个早期移动互联网创业的刚需,通过为企业提供测试服务而做起来的。企业不必再去花很多钱去购买多平台的各种终端,只需将自己的应用放在Testin云测上进行测试,就能得到准确的反馈结果,这给初期的创业公司们,解决了非常大的问题。

 

Testin云测在创立早期提供的测试服务,相当于将移动互联网企业中的一个繁重项目的生产力解放了出来,从刀耕火种走向工具时代。这源于创始团队在创立Testin云测之前开发移动应用时,面对繁重的测试任务时所经历过的煎熬,其面向企业的服务从产品设计到实现方式,都是围绕着用户痛点而生,而这自然会得到广大企业用户的认同。迄今为止,Testin云测已持续服务了超过100万开发者,中国市场上已有超过260万款app已经或正在使用Testin云测的测试服务,覆盖了互联网、金融资本、智能硬件、在线教育、快消商贸、电力能源和传统行业等多个领域。Testin云测,已是国内企业服务领域的领头羊。

 

在创业圈,始终存在着一个纵深发展还是横向发展的发展观悖论,北美创业者选取的业务方向多宏大,因此酷爱纵深行进,把单一业务做好做大。国内创业环境可说是竞争激烈,一个业务方向出来之后,往往会涌现出数不清的替代者和欲取而代之者,因此国内的创业者多会从超细分的小需求做起,做好了之后再往横向去打。

 

Testin云测要不要横向发展呢?从客观上来说是需要的,Testin云测本身是从难度较高的测试切入市场的,没理由在具备技术能力的情况下,将其他一些更具商业前景的项目抛弃。因此,Testin云测顺着测试这条线,又陆续培育出推广、安全、AI大数据产品优化等服务,最终将自身定位于提供全生命周期的企业应用服务。

 

在Testin云测的官网上,slogan已从当初的“你身边的测试专家”改变为“让应用更有价值”,这不是一个随随便便的变更,而是有着深刻含义的宣示。移动应用的痛点又何止是测试,即便是将应用开发到完全没有bug,运维做到即时响应,更大的任务还在后面,如何将应用推广出去?做火了之后如何抵御网络黑产,给自己添加一道安全防御,如何善加利用自己App所产生的数据来改善运营,降低成本,这其中随便一项都是创业者不得不硬挺着要跨过的火焰山。Testin云测在将测试业务做好的同时,开始思考起如何为企业解决其他痛点的问题。

 

由于企业在移动开发这件事上的需求太过多样化,目前并没有一个大一统的平台直接去解决这些痛点。不过Testin云测运营这么多年来,是积累下深厚优势的,而这个优势就是测试。测试在移动开发中还算是个相对标准化一点的服务,不管哪里开发出来的应用,都得能在苹果、华为、三星、小米、OV上面跑起来不出错,如今有个云平台为开发者提供测试服务,为他们省去了大量成本和诸多麻烦,时间久了,开发者除了能从中得到方便快捷成本低廉等便利之外,还通过测试这一个项目被培养出更多的习惯,即使用企业服务的习惯。他们习惯于使用Testin云测的测试,就会逐渐习惯于使用推广、安全、大数据等其他服务,这些业务的出现是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

 

在发展了7年的Testin云测这里,已经形成的状况是,测试服务已成为应用全周期服务的资源池,可以为更多具备高商业价值的服务打开局面,广招客源。2018年11月1日,Testin云测索性将刚上线一年多的付费版A/B测试工具免费开放了,这是个神来之笔,也预示着Testin云测未来的道路和方向抉择。当然,做这件事的前提是,在测试这个单项服务上Testin云测已打造出极致体验和绝对优势,让人们一想到测试就能想到Testin云测,用户信赖其测试服务,当然也对其提供的其他服务有着更大的接受度。

 

Testin云测最初推出的测试服务是全球首创,目前国内80%以上的应用都使用过其服务,在该领域Testin云测建立起的优势是坚固不可动摇的。而也正是这种超长的领先优势,让Testin云测领到了一张通向企业服务蓝海的入场券。在全面信息化的大潮来临之际,移动应用这个连接器中有着太多可服务空间了,其未来市场规模和前景不可限量。

 

Testin云测潜心钻研7年的时间一点都没有白费,这是在为自己构筑竞争壁垒,因为企业服务这个市场真不是靠钱和实力能砸出来的,经验积累和沉淀最为重要。多少互联网巨头杀气腾腾而来,失意落寞而归,正是因为它们在开拓互联网应用市场的同时,并没有为这个市场做好相应的储备,而这也正是Testin云测不惧巨头的根本原因。

 

作者 葛甲

每日一淘开创社交电商新模式,价值链的重构与新生

全国电子商务工作会议近期在广州举行,社交电商每日一淘作为电商企业代表出席会议,并同与会者交流了电商扶贫经验。

 

定位于专业精选社交电商的每日一淘,采取了前端社交分享+会员、后端产地直采+直供的S2S共享创业模式,从今年7月开始与10个贫困县开展扶贫合作,迄今为止采购农产品超过1亿元,并成功打造出安远三百山甜心红薯、蒙都羊蝎子、大凉山盐源丑苹果等明星扶贫产品。

 

每日一淘是今年4月刚上线的社交电商,截至目前上线仅有7个月时间。每日一淘的模式很清晰,在供应链方面采取产地直供+直采方式降低商品流通成本,而在前端销售方面则建立了社交分享和会员机制,用以进一步降低商品的流通和分发成本,为消费者提供价格更便宜的商品。

 

就在日前,每日一淘又率先进行模式创新,用户无需任何费用,只需邀请30个人在小程序上注册成为粉丝便可免费成为会员。这意味社交电商模式进入了免费时代,而免费是这个时代最大程度调动参与力量的不二推手。这同时也意味着,有更多人能够跨越低门槛,加入到这一商业模式的构建中去,商业将无处不在。

 

【传统商业模式的破局者】

 

在传统商业模式中,商业的各个环节都是受到严格控制的,而商品每经过一个环节都会产生成本,最终要加到商品价格中去由消费者买单。每日一淘商业模式的原理是,通过用户数据来发现需求,然后再将这些需求与供给端进行对接,在供应链层面实现了去中间化,将产品从产地直接送到消费者手中。

我国有很多贫困地区出产非常优质且价格低廉的农产品,但受困于基础设施环境的限制,货在深山无人问。因为客观上传统的商业化运营相当于给这些农产品层层设卡,层层加价,导致本来相当便宜的商品送到消费者手中时已变得昂贵,传统商业体系并不愿意去做这些效率低收益低的事,最终导致贫困地区的特产走不出去。

 

每日一淘首先在让货物走出去这一点,解决了传统商业无法面对的问题。它将商品供给与需求直接对接,大幅降低了商品走出去的成本。而在前端,由于过去一些年电商的飞速发展,已使得电商平台的获客成本变得昂贵。尽管用户中存在较大的商品需求,但无法将它们集中起来加以分发,就成了阻碍电商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商品分发方面,每日一淘巧妙地建立起会员制度和社交分享制度,尽可能地调动起参与者的积极性与热情,从而达到在可控成本范围内分发商品的目的。在每日一淘上,销售者和消费者的角色是可以互换的,不变的是供应链。

 

通过需求数据组织好供给,将贫困地区的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这当然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但要让组织者为此付出巨大的成本则难以持续。扶贫不能单靠哪一方面,全社会都需要行动起来积极作为,才有可能让扶贫效果呈现得更好。那些将每日一淘分享给更多人的会员,可在一个优质的商品供应环境下大展身手,从而在分享商品过程中实现自己应得的利益。这些人在为自己创造收入的同时,也为社会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还间接地成为了扶贫大业的参与者与支持者。从贫困地区到商品推广者和社交网络分享者,再到最终端的消费者,每日一淘构建了一个多方受益的多赢局面,其社会价值是相当巨大的。

 

现有的商业体系中主动成分太少,被动成分太多,那些建立在豪华闹市的商业区摆放着琳琅满目的商品,虽然商家也会主动开展促销活动以吸引顾客,但能够覆盖到的人群和有效需求终归是有限的。

 

每日一淘的商业模式则完全摈弃了被动成分,通过引入分享经济的理念为之增添了更多的主动成分。会员在机制的推动下积极地把商品送到有需要的消费者手中,消费者又能因此得到物美价廉的商品,贫困地区的农民也把东西卖了出去,从供应链到会员再到消费者,商业环节中的各个要素被有效激活了,赋予了产业链上每个环节的参与者以鲜活的色彩,以及长期可持续的生命力。

 

【打破分享经济天花板】

 

如今,模式创新后的每日一淘,更是走出了一条特立独行的路。在每日一淘看来,分享经济所带来的红利不应只属于少数人,而应属于更多人。因此,社交电商的模式升级势在必行。它可以帮助更多优质农产品走进消费者的家庭,让更多人参与分享经济的价值创造,最终让更多家庭享受到丰富便宜的优质商品,分享经济的天花板也能因此被打破。

可以预见的是,模式创新后,每日一淘会令整个产业链的各环节更加积极主动的,他们绝不是一进一出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这条产业链将有别于我们过去所看到的传统商业环节,因为其更有效率,价值更大,且价值还在不断提升。

 

在每日一淘的计划中,还有“四个一”产业扶贫模式,即“打造一款特色商品,培训一支电商团队,帮扶一家龙头企业,受益一批贫困家庭。”用信息化手段指导生产,帮助提升农产品的标准化和品牌化。从贫困地区进行商品采购是授人以鱼,而将“四个一”落到实处则更像是授人以渔,帮助贫困地区人民掌握商业流通技巧,将商品走出去做成一件健康可持续的事情。而在前端的参与者那里,每日一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门槛很低的创业的机会,为社会解决了部分就业问题。

 

一个商业模式能够呈现出如此多正面的社会价值,这就是创新的力量。“过去怎么做?”之问,代表着对前人经验与积累的传承,但这并不代表过去的经验也能适应于现在;而“未来怎么做?”才是新经济企业真正应该思考的事情。因为市场形势千变万化,需求总是会以与传统商业惯例背道而驰的面目突然出现,对过去经验进行顽固固守,自然难以跟上错综复杂的形势发展。每日一淘创新模式背后,是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实现,更是价值链的重构和最大化,值得新经济公司加以借鉴。

作者 葛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