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风格新玩法 “真快乐”APP全面提升娱乐化零售服务效率

近日,国美App开启新版改名公测,改名后的国美App名为“真快乐”App,是一款娱乐化社交化的购物App。

近期,国美注册了一系列年轻化、口语化的用语作为公司名称,如乐呵盒、真快乐、哎呦喂等,还曾引起舆论关注和讨论,至此国美这一操作的真实目的已正式揭晓,可以确定国美正尝试向娱乐化转型。

 

拥有34年历史的国美,长期以来都是零售行业的一个代表。传统零售对于店面设置装潢极为尽心,为的是给进店消费的顾客一种购物时被尊重的感觉。时过境迁,网购兴起之后,年轻人越来越适应在网上购物的乐趣,传统的店面、装潢、现场服务等能力被移植到线上,融合进入到新的商业模式之中。满足年轻人在网上购物过程中快乐的需求,与过往在店面里使用昂贵的大理石地砖以提升档次,在目的导向上是殊途同归的。

 

国美推出的新物种“真快乐”App,恰是这种将购物过程有趣化的过程。

 

当然,也不光是更名那么简单,相应的机制设置也很关键。“真快乐”App里除了陈列按国美制定的严格标准选出的“真选好物”外,给用户提供了各种有趣的购物方式,“抢—拼—ZAO”的新玩法处处给用户放送惊喜,处处有意外。当用户发现,多留心一点就能找到省钱办法,获得优惠时,这种购物体验就更趋近于游戏化、娱乐化电商了。

 

对于一款娱乐化购物App来说,参赛活动也是必不可少的标配,例如ZAO赛事,网友拍摄的店面视频可以上传到真快乐App中,然后进行名次排列分出胜负,胜利者可获得奖励,参与者也可有相应购物券获得,在此过程中会员还可以进行抽奖活动,处处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就在上个月举行的国美34周年庆中,召集用户在抖音发布舞蹈挑战赛,参与的有各个年龄层次的用户,沉闷的购物气氛灵动起来。激发了用户的活跃度,增强了用户对平台的粘性。

 

“真快乐”App尤为值得关注的一点,在于将直播购物和视频购物完全纳入其中,而这是当下电商的标配。直播带货目前已是电子商务的标配,增长势头迅猛,之前的国美主要是依托各大平台开展直播带货。

 

如今在“真快乐”App里有了“视频导购”的功能,线下购物中全程购物可随行,一键视频咨询自主下单,卖场全新升级,全新大屏、休息区触屏、一键呼叫礼仪,打造用户沉浸式购物场景:追求即视感,所见即所购。

 

线上购物体验升级,24小时在线一对多视频导购服务,线上专业人员讲解,足不出户不仅满足客户电器需求,还能提供多业态商品选择,从选购到送货只需要客户动动手指就能实现。

 

当前的直播带货有些问题存在,商品质量参差不齐,但在“真快乐”App上搞直播带货,从供应链到服务标准都是国美按照自己的严格要求打造的,相信可以在鱼龙混杂的直播带货领域成为一股清流。

 

电子商务有一个长期存在的缺陷,那就是线下体验感的缺失,如今随着IT技术的进步和带宽的增加,“视频导购”的出现恰好能弥补这一问题。“真快乐”App中,“视频导购”可以与用户进行面对面交流,给用户讲解产品的性能,引导用户完成交易过程,这一功能与线下店面里有个导购陪同服务,在体验上是相对一致的,是电子商务服务的一种再细化。

 

无论是直播还是视频,对于IT基础设施的要求都很高,为保持长期稳定运转,对于运维的要求也很高,都不是一般小的电商平台能上得起的功能。“真快乐”App这次将所有的技术能力展示出来,把所有能上的功能都加上了,为娱乐化转型也是拼了。

 

当我们说到游戏化电商时难免会想到,这是一种利用某种产品机制设计来耗费用户时间的平台。这类平台的用户在购物时免不了要在如海的商品中不断进行甄选,比价、询价、讨价还价、避坑等,又或者是耗费时间精力去拉来亲朋好友来为自己购买的商品“砍一刀”。时过境迁,这其中的某些套路已经不适合发展需求了,用户时间正逐渐变得越来越宝贵,消耗用户无效时间并没有看上去那么有价值了。“真快乐”App虽然也在向娱乐化游戏化发展,但这里面并不涉及消耗用户无效时间的问题,其本质还是在于提升购物效率。

 

既然用户很喜欢充满趣味的购物过程,那就满足用户的需求,但不代表要让用户无休止地将时间消耗在平台上,真快乐App的产品机制中也没有这种消耗用户时间的设定。不管是直播带货还是视频导购,还是“抢—拼—ZAO”的玩法,其目的在于保证购物效率的基础上营造快乐有趣的购物气氛,让整个购物社区中的氛围活跃起来。

 

“视频导购”这种功能,正是保证购物效率的一个有力机制,而满世界走红的直播带货,与纷繁复杂的外部直播带货环境相比,不煽情不鼓动不夸大,仅从产品优缺点本身去讲解与推荐,则又多了不少理性与真诚。

从过去一两年看到现在,国美的娱乐化动作越来越多,基本可肯定这已成为国美的转型战略。一家传统零售巨头的转身,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蝴蝶效应,但从产业意义上来说,这意味着零售行业的基本运营理念要出现剧烈变化了。零售商有富丽堂皇的店面和优质的服务能力,也有久经考验的供应链,这在过去都是经商的绝对优势,而他们如今要做的就是把这些过往的优势转化到线上。拥有线下店面,线上平台和供应链的国美,在入局娱乐化的引导下,正在把自己的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条件。“真快乐”APP将本已有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向着成功转型进军。

作者  葛甲

滴滴优步合并案罚单将至,但滴滴离更深入的反垄断调查还有段不近的路

在阿里巴巴、腾讯的反垄断舆论风波稍弱一点之际,滴滴出行的反垄断风波又起来了。日前中国出租车产业联盟致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及交通运输部,呼吁继续进行对滴滴优步合并案的反垄断调查,并查处平台存在的其他垄断行为。这一消息被外电广泛报道,并将当事人滴滴出行骤然推到反垄断的聚光灯下供大众审视。滴滴出行这种与大众民生关系较近的服务,更容易给人以“垄断惯犯”的感觉,但实际上从反垄断法的角度来看,这种感觉并无根据。

 

先来看主张提出者的身份,中国出租车产业联盟是由全国50多家出租车公司组成的一个行业联盟,自成立以来多次利用公开信和致函的方式呼吁对滴滴出行进行反垄断调查。这个组织的感人之处在于,真正起到了坚决维护本行业利益,孜孜不倦提出自我主张的作用,这在当前的行业组织界是不多见的一个存在。出租车产业联盟本次提出的针对滴滴出行展开反垄断调查的诉求,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来看,一个是滴滴收购优步案涉嫌违反反垄断法的经营者集中未申报问题,另一个是有关滴滴出行的不正当竞争和经营行为问题,由于当前反垄断成为热词,索性两者一股脑都被装到反垄断这个筐里,但实际上是不可以混为一谈的。

 

出租车产业联盟提出滴滴优步合并案是一个正确主张,事实上该案从2016年起就已开始进行官方调查,只是至今仍未出结果而已。2012到2018年期间,互联网行业经历过多次大型并购,如阿里巴巴收购微博、高德、优酷,腾讯收购环球音乐,百度收购糯米、91无线等,这其中有很多并未依规进行经营者集中申报,是工作失误还是受到各方默许,反正现在追究起来了,依规依法处置就是了。由于合并案至今已过三年时间,且优步已完成交割撤出中国市场,其中国业务已完全融入滴滴出行母体,这个案子的最终处理结果不太可能是强行再将优步分割出来,最多就是办个经营者集中未申报罚款了事,预计最终结果的推出为时不远。

 

关于出租车产业联盟诉求的下半部分,将不正当竞争和经营问题当成反垄断问题提出,应该不会让事情变得更简单,反而会弄得更复杂了。根据交通运输部披露的数据,网约车月订单量为6.24亿单,滴滴出行与其旗下花小猪独占了5.62亿+320万,已超过当月总订单量的90.58%。从数字上看滴滴出行的垄断地位已经形成,但这一垄断地位是不是要急切地适用反垄断法来加以肢解,则存在很大争议。这里面有两个需要引起关注的情况,一是网约车市场并不是一个成熟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另一个是滴滴出行当前的自然垄断性质,对滴滴出行进行反垄断调查不如对其加强治理力度。

 

首先说第一个部分,用户的印象中大多认为网约车从出现到现在已有很多年了,但实际上从2014年8月滴滴才推出专车服务,距今不足六年时间。之所以很多人认为网约车出现的时间要比六年更久,是由于涌入这个行业的资金量太过集中,变化过快。网约车事实上可以被定性为不同于出租车的一种出行服务,因为不管是车辆、人员、服务提供方式等,两者都是不同的,最重要的是价格体系不一样,通常来说网约车价格要高于出租车。网约车与出租车之间虽有竞争关系,但在网约车守法依规经营并不进行大规模补贴的前提下,这种竞争总体上来说是良性的,对促进在出行市场占大头的出租车行业的服务质量改进颇有帮助。

 

不能否认的是,在2014年之前是没有数字化招车服务的,网约车是一个凭空做出来的新市场,因为得到了资本的青睐而发展较快而已。如果说一个新开发出来的市场仅仅过了六年就要面临剧烈的反垄断调查,这是怎么也说不过去的。创新型的新兴行业有权享受相对宽松的监管环境,因为发展时间太短,对于露出迹象的所谓“问题”进行强烈治理乃至于适用相关法律进行限制,更有可能会将创新的苗头一并扼杀,这对于产业发展是相当不利的。更何况,当前的滴滴出行仍处于耐心的监管治理阶段,除了集中未申报该罚之外,其运营行为本身距离真正的反垄断调查还有不短的距离,现阶段最优先要做的,是监管治理。

 

第二个部分,滴滴出行虽然是一家私营公司,但带有很强的自然垄断特征,与通常意义上的电信、邮政等自然垄断企业非常像,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自然垄断与行政性垄断不同,出现自然垄断的根源还在于成本和效益方面的一个平衡。规模经济是自然垄断的特征之一,滴滴出行没有车也没有司机,其最重要生产资料是其技术系统,每天100万单和每天1000万单在这个系统上跑,产出的效益自然不同。最理想的结果是有两家每天能产出1000万单的网约车企业并存,但由于网约车行业经历过残酷的补贴大战,现实状况是这样的企业只有滴滴出行一家,强行再扶一家上来并不可行,也违反市场原则。

 

更关键的问题是,虽然滴滴出行带有很强的自然垄断特性,这家公司依然不赚钱。自然垄断的第二个特征范围经济,这一块滴滴出行还在发展过程中,仍处于摸索阶段。如滴滴外卖、橙心优选等。滴滴出行在平台上进行多元经营,提供多种公共服务且能证明综合效益能比不同平台提供的单个服务成本更低,其自然垄断地位才能彻底形成。但即便如此,针对自然垄断的治理也远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剧烈,毕竟世界上没有一部反垄断法会跟成本与效率过不去的。全世界对于自然垄断的治理均较为温和,以政府、社会及公众的监督为主,从我国的实践情况来看,政府监管应占主导。

 

此外,滴滴出行是否构成垄断,关键点在于其是否滥用了垄断地位,采取统一定价侵害消费者利益,采取反竞争手段压制竞争对手等。首先说一下滴滴出行的动态调价问题,如果这一行为是大规模大面积出现的,可以被推定为涉嫌触犯了反垄断法,反之如仅在特定时间小范围出现,则应被归为监管问题,应由监管部门加强管理。其次,滴滴出行是否采取了反竞争手段压制竞争对手?目前看这一证据也不够充分,首先乘客端是绝没有二选一情况存在的,司机端的二选一情况存在,但同样并不是普遍存在且可轻易化解。至于滴滴出行涉嫌大数据杀熟,这是个行业问题而非滴滴一家的事,还需要完善立法后进行行为认定。

 

不容否认滴滴出行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不正当经营问题,如违反网约车规定向没有资质的车辆和人员派发订单等,在部分地区业务拓展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等,而这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对已颁布的网约车规定的遵守情况。中国出租车联盟借本次针对滴滴出行开展反垄断调查的诉求想要表达的,似乎正是这个意思,反垄断只是监管问题的幌子而已。个人认为,由于出行对于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影响极大,针对滴滴出行的监管可以重点聚焦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对企业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采取高压态势,这其中包括用户个人数据的使用和隐私的保护等。至于运营行为方面,要持续施加压力促使其逐步合规,但不必一蹴而就。至于反垄断方面,滴滴出行距离真正的反垄断调查,确实还有不短的一段路要走。

作者 葛甲

直播带货已成假冒伪劣新战场,应落实主体责任的平台却寂静失声

罗永浩用坦诚的态度承认了自己在近期直播中销售的羊毛衫为假,提出对两万多购买了产品的用户实施三倍赔偿的方案,还决定用报案的方式向供货方进行追责,这似乎是要给燃烧起来的事态灭个火。按照罗永浩对现代传媒和舆论场的熟悉程度,卖假货被曝光之后的善后处理必然是有章有法的,能够在第一时间将商品送检并公布结果,诚心认错并做补救,这至少没有硬拗而招致用户的更多反感。但是,通过这件事所暴露出来的其他问题,却远没有结束。

 

就在罗永浩出事之前几天,快手第一带货主播辛巴的车翻得更加彻底,且有扶不起来的迹象。辛巴在直播中销售的燕窝被打假人王海送检后认定为主要成分为糖水,仅含有微量燕窝成分唾液酸,只是燕窝饮料,绝非辛巴在直播中信誓旦旦所指称的燕窝。辛巴从一开始的矢口否认,要状告造谣诽谤者,到后来结果被公布后无奈接受,真诚道歉,提出赔偿方案,前后反转实在令人印象深刻。之后辛巴被广州市市场监管局立案调查,网上各种有关其个人及公司的负面消息铺天盖地,颇有将其斗倒斗臭的态势,明显矫枉过正。

 

单从市场行为来说,辛巴算是整个直播带货界数一数二的主播了,据说辛巴本人及围绕他个人而存在的所谓“家族”年电商销售额133亿,几乎占到了快手直播带货的四分之一。罗永浩虽然今年3月才入局直播带货,但由于其在年轻人中拥有极高的人气和知名度,罗永浩从一开始直到现在的直播成绩一直都很优秀,也可算是名列前排的头部带货主播了。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这样坐拥上千万粉丝的头部带货主播都会频频陷入假货旋涡,那么活跃在各个平台上的二线三线四线带货主播们,卖的又都是些什么东西呢?

 

人们的心态可能是越来越浮躁了,每一波新概念的推出,都有可能演变为割韭菜更快更狠的镰刀,在直播带货这个刚刚兴起不久的行业也是如此。如果说以往的韭菜收割者们往往用理想,情怀,奋斗作为遮羞布,如今的带货直播则直接用上了亲情、友情,感情等这些看似不可玷污的元素来为韭菜收割打掩护。辛巴的粉丝被亲切地称为家人,有位辛巴的拥有大量粉丝的崇拜者在直播间用难以启齿的语言对举报者破口大骂,并声称作为合格的辛巴家族成员,别说买到的是糖水,就算瓶子里装的是尿也不应该退货。这种脑残行径已超出人类认知,我们暂且不做评论,但商业的本质是严肃的,不带感情色彩的,对直播带货界乱象的纵容和默许本身,就是对公平健康商业秩序的破坏。

 

人民网在6月推出了直播投诉平台,短短几个月投诉量就破了2000。在黑猫投诉上,关于直播带货的投诉已超过20万。近期央视也屡屡报道了直播带货中发生的一系列案件,有数额巨大的假口红,有直播带货假冒注册商标商品,有假奢侈品,还有宣传与实际不符的服务产品等。上半年我国直播带货共开播了1000万场,下半年这个数字还会翻倍,这么大的浏览量和商品流转量,这其中有多少假冒伪劣,相信是查也查不完的。快手和抖音上卖燕窝的不止辛巴一个,辛巴翻车本身客观上与其知名度和影响力是分不开的,可那些知名度和影响力小得多的卖燕窝的主播们,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任何多少引人注目的翻车事件出现在公众眼前,但这并不证明问题不存在,恰恰说明问题远比想象中严重。

 

假冒伪劣,以次充好,假冒注册商标,宣传与实际不符,售后服务缺失,大量的不正当竞争手段,大量的投诉,民怨和正在聚集,这一切如不尽快改善,将在不久之后酝酿成为更大的舆论风波,相信所有人心里都是清楚的。但直播带货崛起的速度显然过快,监管似乎是跟不上的,需要调查研究形成结论之后再做动作。可如果真要到了监管部门祭出强力监管手段的程度,相信又会遭遇到平台等各方的不满了。不过要记住,届时,敦促监管部门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种老论调将成为一个牵强的逃避责任的借口,相关各方若想不让自己的业务遭遇硬着陆,不如从现在开始加强治理。

 

直播带货与之前的电商有所不同,电商有平台和商家作为责任人,但平台要负有主体责任。而直播带货则有电商平台、店铺所有者、直播平台、直播人这四个责任人。电商平台负责商品链接落地,店铺所有者负责商品陈列展示,直播平台为主播的带货行为提供场地,而主播则负责向用户推荐商品。如果出现了假货问题,首先店铺所有者要负有最终责任,这种责任有可能是刑事责任,主播如对假冒伪劣商品来源知情,应负有与商家同等的责任,甚至于被追究刑事责任。而作为电商平台和直播平台,在出现假货之后可以刑事免责,但还是应该承担相应的主体责任,这两者有责任对平台上发生的假货陈列展示和销售行为进行治理,绝不是像他们现在这样一副置身事外的样子。

 

到目前为止,我们只看到辛巴、罗永浩等人在出事后的自罚三杯,也看到了部分监管部门出手进行调查,但淘宝、抖音、快手等电商和直播平台到目前为止却三缄其口,讳莫如深,对相关的舆论事件没有表现出任何担当,也没有任何处罚措施放出来,更没有促进平台治理,打击直播带货乱象的规则被制定并发布出来。涉事的主播们在对着镜头真诚认错之后,一转头到了晚上还是继续直播带货,仿佛之前的事情都没有发生过一样。事实上,广电总局前期发布的“关于加强网络秀场直播和电商直播管理的通知”中,已经明确了直播平台的主体责任,直播平台如何落实这项责任,落实的力度如何,到目前为止我们丝毫没有看到,这与其说是一种迟钝和麻木,不如说是对规则与制度的软性抵制。

 

不得不说,逼迫监管部门祭出更强力监管措施的人,恰恰会是平台自己。不主动认领责任,对明确的规则软磨硬泡软抵制,对监管要求阳奉阴违,乃至于有系统有组织地进行监管博弈,这些曾经被上一代互联网公司用滥了的套路,在当前这个时期再被拿来反复使用就已经不能用愚蠢来形容了。互联网公司一日千里地成长,监管力量也在成长,不要总认为自己的头脑比别人聪明,对多年前从监管博弈中侥幸取得的一点点蝇头小利始终念念不忘。在直播带货假货风波中寂静失声的平台们,沉默是金仅仅是相对而言,在一些关键时间节点恰恰要拿出应有的态度,不要等到不可逆的结果出现,再去做游说,申辩、诉苦、求支持了,你们如今的沉默并不聪明,恰恰是在浪费自己的机会成本,将自身推入难以预测的艰难处境罢了。

作者 葛甲

中美反垄断目的相近手段不同

作为拥有全球第二大和第一大互联网产业的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在反垄断问题上的“神同步”,与其说成是私下默契的结果或是其他什么阴谋论,不如说是两国内在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具体体现。之前各国发起的反垄断调查只是预热,中美不跟进只能算是局部骚动,而一旦中美两个国家各自入局,这就证明市场垄断行为真的已开始损害到产业发展,大环境已具备开展大规模反垄断调查的需求了。

 

脸书在几年之间收购了包括IG和Whatsapp在内的70多家公司,其中的大多数收购价都远高于市场公允价格,脸书内部有个预警系统,只要市场上出现其潜在对手的一点点苗头,就会被脸书或收购或利用市场优势碾压。亚马逊则被指控利用该公司平台上独立卖家的数据来开发与其竞争的产品,但这一行为却恰恰是亚马逊公司表面政策中明确禁止的。至于谷歌,就更是反垄断领域的一个重灾区了,在欧洲屡遭反垄断调查和巨额罚款,几年时间罚款已累计数百亿元,但似乎却也并没有对其伤筋动骨。

 

中美两国的互联网产业在具体运营行为上是互有借鉴的,因为别无可鉴,而这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运营行为有内在趋同性,就连借助市场地位作恶的行为也大致一样,这其中包括滥用市场地位打压竞争对手,进行反竞争收购,滥用用户数据进行不正当竞争等。谷歌、脸书和亚马逊等巨头当下面临的各种指控中所涉及的行为,在中国市场或多或少都能看到镜像。我们曾看到2014至2018年间巨头们的疯狂收购,不站队的成规模平台市面罕有的情景;也曾看到屡屡见诸媒体但却未获最终认定的“大数据杀熟”等行为,还有高调兴起低调无果而终的“二选一”事件。这些事件的性质,与美国科技巨头五花八门的垄断行为并无二致。

 

中国对互联网行业祭起反垄断大旗,可以说是对美国产业政策的一种跟随,这倒也无须讳言。互联网反垄断在美国已有很现实的民意基础,之前民主党有位总统候选人的纲领中就有此项内容,但这并不是心血来潮的产物。美国动手而中国不跟的话,若反垄断进程中出现积极效果,中国那时候再跟进就来不及了,有可能会把本已辛苦获得的市场优势拱手让出,与美国互联网产业差距更大。反垄断的目的并不是要整哪个大公司,而是站在产业健康发展角度上所做的纠偏,敦促和要求这些具备垄断地位和垄断行为的公司调整作为,减少和消除不正当竞争,维护市场良性竞争格局,给创新公司以更多机会,同时也维护用户的体验与利益。

 

不过,也要正确认识到中美两国在国情和具体产业环境方面的差异,不能简单地认为中美既然在反垄断大方向上同步,那么在具体作为上也会同步。在这次反垄断大潮中,谷歌和脸书所面临的最严厉处分是业务被拆分,但在中国,却未必会有阿里巴巴、腾讯和美团被拆分的情况出现。在任何反垄断法行使范围内,拆分只是一种手段而非结果,其用意是逼迫垄断公司接受市场规则,规范自己的运营行为。如果说谷歌被罚了600亿还是我行我素,我自岿然不动,脸书被限制1000万美元以上的收购金额必须上报州政府寻求批准后,却仍然采取之前那种反竞争策略自行其是,那么走法律程序拆分自然是他们最好的归宿。但在中国,这种现象并不具备存在的基础。

 

虽然“反垄断法”自2008年起就已实施,但在对互联网企业监管实施“审慎包容”原则的的现状下,反垄断执法基本是脱节的,很少有互联网企业会因垄断行为遭到处罚。对“经营者集中行为”的申报和审批则更是处于空白状态,而涉及到横向和纵向垄断协议的案件,如京东向国家工商总局实名举报阿里巴巴平台“二选一”事件,最终更是以不了了之作为结局。这一连串的现状表示,当前的反垄断法治进程还相对初级,解决问题的希望更多还落实在监管层面,还远没有达到严格行使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的阶段。对于社会舆论反应强烈的部分事件,监管部门是有监管手段落地的,能妥善解决的就不会进入法律程序。而在反垄断法被强化的巨大压力下,通过监管仍不能解决的问题相信最终只是少数。

 

国内互联网巨头们与管理者之间也是存在“监管博弈”的,在收到规范运营行为的监管要求时,互联网公司诚心认错,决不更改的情况也并不鲜见,但如果仔细学习一下11月11日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征求意见稿)》你会发现,新指南的规定之细,已尽可能堵上了互联网平台公司与监管方进行博弈的漏洞,未来互联网平台要与监管方进行博弈的能力与行动力,将会受到很大限制。绝大多数互联网平台将会按照监管要求调整运营行为,而不是将事态发展到诉诸公堂的地步。

 

法制和规范的发展需要有个过程,例如在数据滥用和知识产权的问题上,不立法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立法之后监管就有了强大依据。而在法制规范发展的过程中,监管则起到了代行缺位法则的相当重要的看守作用,其一举一动都牵动着行业兴衰,需要更多聪明的人来从事这项工作。当前我国在反垄断监管方面的力量并不强,具体表现为机构设置过小,权力分散,未来反垄断机构增编扩员,职能从地方收归中央并建立集中性的监管和执法机构,应该是个大趋势,而这一切都需要伴随着法制不断完善,市场机制的不断成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中国反垄断法的实质与其说是反垄断不如说是反不正当竞争,反限制竞争,反作恶,保护知识产权,促进公平竞争。产业的发展当然需要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不能让创新行为被雄厚资本轻松击倒,也不能让遵章守治的企业因抵御不了垄断势力的碾压而走向反面。企业都想做万年基业,都想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轻松赚钱,坐享垄断利润而不必付出更多,反垄断法的真实含义就是要打破这一格局,让企业摈弃不思进取的想法,通过创新持续保持竞争力从而在市场上立足,并将产业发展水平不断向上推高。

作者 葛甲

京东金榜:消费生活风向标,产业发展推动器

12月10日,京东在北京举办了京东金榜颁奖盛典,京东从年度海量商品中遴选出100个金奖单品向消费者进行了公布,并现场颁奖。在这次年度盛典上,京东金榜还与人民网财经共同发布了以“各凭热爱一起出圈”为主题的年度十二大趋势,展现出消费者大胆追逐热爱、尝试更出圈的消费、迎接更多元生活的多种消费趋势。

京东金榜是今年6月上线的,之后每月都会发布百强榜单。这个榜单基于京东大数据独有的5大模型(热销+增速+口碑+品牌力+热度)算法,综合统计京东全站亿级商品池,同时邀请行业专业质检机构,国内外知名权威媒体/自媒体,垂直类领域的KOL组成的专业评审团进行评审对于入选商品而言是是一种最高的荣誉认证。榜单的编制过程力求客观公正,在结果上追求高度的公正性和权威性,其发展目标着眼于打造一个全民认可的消费趋势风向标。

 

互联网容纳海量信息和商品,需要有相应的调节机制来对杂乱无章的信息排出先后顺序,以便于用户体验。在榜单经济的推动下,商品的榜单向来在互联网上随处可见,但其中真正具有公正性和权威性的榜单却并不多见。随着互联网的进化,用户对于榜单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一份被用户普遍接受的商品榜单,不但要能客观反应过去的消费情况,更要预示出未来的消费趋势,而这并不是简单的小范围取样调查所能完成的工作。

 

首先京东是最有资格发布商品金榜的平台之一,因为京东拥有超过4亿优质消费用户,在其平台上也汇聚了中国最全的海量品牌商品,两者结合之后每天都在产生大量的消费行为数据,商品+消费者+消费行为,三者在京东这个平台上结合起来之后,消费趋势是可以在其平台上用数据分析算出来的。更重要的是,京东平台上的消费行为高度单纯,其得出的数据结果能够更真实地反应真实的消费趋势及动向。

 

一份客观真实的商品排名榜单,在过去可能需要花很多钱来通过资讯和调查公司来获得,而如今京东将这份榜单公开了,变成人人可查阅的公开资料。调查公司做出来的榜单也许还并不准确,但京东基于自身业务,经过大数据模型做出来的结果,其权威性是可想而知的。那么既然公开了,这份榜单本身所具有的巨大价值也湮灭了吗?并不是的,榜单的价格可能被归零,但价值依然继续存在且不断变大,只是其价值被转移到整个产业和消费领域中去了。

 

从行业角度来说,各个行业的标杆企业,人们大致是心里有数的,但通过大数据确认的结果却很新鲜,更不要说这一结果还会每月动态变化,这给行业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数据参考标准,相当于立了一个标杆。从榜单中,商家们不仅能感受到某个产品的热销程度,还可以分析一个产品的成败得失,都可以用这份京东金榜来作为基础信源,分析结果也可以用来推动自身的业务健康发展。

 

从消费者角度来说,商品总量有几十上百万个,单纯通过人工筛选很难选出合适商品。过去消费者基本是遵从广告的指引,如今影响消费决策的势力逐渐趋于碎片化了,通过商品榜单作为消费决策参考,已成为新的趋势。消费者至少要知道,哪些品牌的哪些产品是现在最多人购买的,是产品质量和服务口碑最好的,也许消费者并不会根据榜单排名依次购买,但对于榜单排名的基本情况需要了解清楚,这是形成消费决策的一个关键条件,而这远比看报纸电视广告所获得的信息更为便捷快速和高效,且降低消费选择成本。

 

在本次盛典上评出的年度100金奖中,华为、中国联通、小米、联想、科沃斯、周大福、SK-II、五粮液、飞鹤、苏菲、湾仔码头、水星家纺、汤臣倍健等品牌获得年度最强口碑奖项。这个榜单包括几十个行业,涉及消费生活的方方面面,消费者有了消费指引,而生产商也有了发展目标。但入选者也没有高枕无忧,因为这份榜单是动态更新的,做得不好的品牌会从榜单上下来,做得好的品牌也有机会登榜。

 

与京东金榜年度发布一道推出的,还有“名品登顶”和“星品飞跃”两大计划。“名品登顶”的内容是京东与头部品牌寻找营销共建新方式,“星品飞跃”计划则重点助力新兴品牌的成长,京东金榜将在数据能力、内容生态、资源投入和营销活动上全面赋能,建立起完整的成长和荣誉体系,帮助名品、新品登顶金榜。在过去,渠道对品牌和消费者具备无穷的掌控力,而在京东金榜的体系下,主动权被更多地让渡到了品牌方和消费者手中。在未来,根据消费者直觉和观感作出消费决策,品牌方根据消费者心理趋向指定产品策略,而非一昧让步于渠道的决定,将成为一个新商业趋势。

 

从产业发展角度,京东金榜所起到的作用也是良性的。有了客观依据之后,品牌商和制造方会更多地将精力和资源投入到生产运营中去,用不断提升产品和服务的方式来赢得市场先机,而不必再片面地取悦渠道,以获得最多渠道支持为发展唯一要务了。过去的消费方式是被动型的,消费者在传统时空中受大众媒体引导前去购买商品,在网络上时空中受流量的引导,这两者所得出的结果就是被动型消费。京东金榜持续发展过后,消费者自主意识会得到加强,在做消费决策的过程中会更有主见,整体消费意识将会有个脱胎换骨的改变。

 

京东金榜6月正式上线以来,在整个618期间总共生成了87篇榜单,入榜1567款商品。双十一期间,TWS耳机的爆发式增长也与京东金榜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金榜看似仅仅是一份榜单,但这份榜单上所体现出的内容却是极大丰富的,可以说在不同浏览者的眼中有着不同的作用,分别都能体现出巨大的价值,对于提升行业发展水平,增强消费者意识,增加商品销量,品牌声誉的传播都起到了正面的推动作用。未来几年,京东金榜会发展成为中国人消费生活中最重要的风向标,产业发展的推动器。

作者 葛甲

HMS生态的进一步推进,为中国电商开发者打开了全球化的机会之门

在产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国内市场都已做到高度竞争,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之际,一个深刻的问题浮现了,中国若想在经济上与强国缩小差距乃至于不断超越,应培养一大批国际化企业,到国际这个更大的市场上施展拳脚,建立自己的国际竞争力。但出海并不是一件容易事,由于西方国家的先发优势,其传统产业的国际化在几十年前就已完成。

在新经济方面,国内互联网公司在出海方面的成绩更为优秀一些,可由于美国在技术上的优势,再优秀的出海者也绕不开两大移动生态系统,苹果iOS和谷歌Android。不过好在,第三种移动应用生态系统HMS已来,呈势不可挡之势。

HMS电商创新解决方案发布

12月8日,华为召开了HMS出海生态联盟北京峰会,会上除了介绍HMS出海生态联盟的情况外,还详解了HMS出海服务引擎的具体细节,并发布了全新的《HMS电商创新解决方案》,吸引更多电商方向开发者加入HMS生态。HMS出海生态联盟成立于今年9月,初期由包括网易在内的12家发起合作伙伴参与,也就两三个月的时间,合作伙伴已发展至近100家,开发方向涉及工具、游戏、服务、硬件、电商等,本次峰会重磅议题之一是推出HMS的电商服务功能。

Cocos 创始人CEO王哲,完美世界移动游戏引擎部部长徐丹,环球易购副总裁骆靓雯等合作伙伴代表分别在此次峰会上发表了主题演讲。这些企业先期就与华为进行了合作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出海过程中借助华为的HMS生态能力搞定了一些原本难以克服的障碍,并在提升效率降低成本方面获益良多,其成功经验对于后续合作者有着相当显著的启发意义。

据最新数据,HMS生态在全球有200万注册开发者,而华为应用市场则在全球有5亿月活用户,今年1至9月30日,应用分发量达2610亿,稳居全球第三大移动生态位置,上升势头迅猛。

与苹果App Store和谷歌Google Play这两大应用生态平台所不同的是,华为HMS生态除了提供技术能力外,还将给予开发者更多帮助,比如本地推广、本地合规等。更重要的是,HMS生态不是华为自己的“舞台”,还将聚合生态合作伙伴的各种能力,一起把这一生态繁荣壮大。中国开发者出海,是HMS生态建设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移动应用出海需要克服多重困难,绝不仅仅是搞个应用分发市场就能解决问题的。针对出海者面临的实际问题,HMS推出的出海服务引擎在提供出色技术能力的同时,还着重提升了本地化和服务功能,截至目前已完成了8家语言合作伙伴的认证。

这意味着,出海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变少了,出海障碍也变得少很多。就以游戏为例,国内的优秀游戏很多,但游戏出海后仅在语言适配方面就会遇到很大困难。HMS增强了本地化能力之后,就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这方面已有非常多的成功案例,为部分游戏顺利出海贡献良多。

中国电商平台出海之困

电商出海的复杂程度比游戏更甚,除了做好本地化,通过技术能力保证买卖双方体验之外,营销渠道的开拓则是个更大的问题。目前海外的营销渠道被iOS和Android两大生态体系牢牢把控,生态内的参与者竞争激烈,出海者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承受较大的亏损才有可能站稳脚跟。

作为第三大移动生态体系,HMS出海服务引擎此次基于HMSCore打造的创新电商方案V1.0,不仅对外输出本地化能力,还配备了更强的技术能力输出以方便出海者尽快打开局面,这其中包括精准营销、智能购物、视觉体验,低成本运营等,就连AR购物和直播购物这些新出现的电商技术特色,HMS都有提供,这在传统iOS和Android平台上,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在移动生态建设方面华为动手较晚,不具备先发优势,而已有的两大生态体系已发展趋于成熟。在这种不利的竞争格局下,华为HMS要想打开局面就要做更多的差异化,体现在开发者和用户这里,就是更好的体验和更新奇的技术特色。从电商解决方案这个角度来说,从商品展示到场景覆盖,直至用户群体分析和理解,广告的精准触达,购物车再营销、提升转化、精准推送等,HMS可说是无所不包,基本能力可以提供的都提供了,商户可在使用过程中积累经验,基于华为技术能力搭建的体系不断探索出新玩法,提高营商效率,降低成本。

从技术的表现形式来看,室内定位能力、精准路网匹配、批量算路、入口导流、机器学习实现的19+语言互译、语音识别、文本转换、天气感知、情景感知等,所有在市面上出现过的新技术基本无一遗漏,全部收纳进来。

就以目前还没有大规模应用的AR购物来说,华为进行了提前布局,且效果良好。京东数科的JD-AR与华为HMS Core共同打造了“所见即所得”的ARVR购物,通过三维重建,感知识别,3D/AR可视化等基础技术为零售场景提供了一套创新的行业解决方案并投入应用,将网上购物变成了一种个性化、互动化和场景化的活动,极大提升了电商效率。

电子商务的一个短板就是场景化程度低,二维的商品展示始终不会给用户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AR技术在电商的应用恰可以解决这一问题,用户可通过观看三维立体的图像来对商品进行深入了解,并从购物过程中获得不亚于线下的场景感体验。截至目前,华为HMSCore开发的AR产品已为平台带来了明显的转化率提升,其中订单转化为提升19.2%,复购率提升12.8%,平均停留时长提升15.2%,退货率降低15%。

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华为目前在做的就是苦炼内功,将HMS生态产品打造好以图将来。出海联盟是个很好的创意,相比iOS和Android而言少了些许生态主导者的傲慢,多了些合作共赢的意味。国内企业当前面临的局面是,需要出海但出海太难,成本太高且需遵循许多非本地化的生硬规则,导致出海之路荆棘丛生,风险巨大。

华为从底层的通信技术入手,搭建了一个融合了大量应用技术的新平台,邀请合作伙伴加入进来,在诸多参与者对这个平台进行共同完善的同时,也能从其中蕴藏的大量新机会中获益。当有一天HMS被锻造到竞争者无法模仿和超越时,情况将会为之一变。这世上并不存在领先技术产品要面对无人问津局面的事情,只要是能够提升生产力和创造力的平台,或早或晚都会被所有人用上。

至于HMS出海联盟的生态伙伴,先期加入者将在未来获得极大的红利。首先HMS是个进入成本较低的生态平台,细致的服务可让企业出海之路一帆风顺。其次,全能技术型的平台HMS中到底有多少潜在的机会,也许连华为自己都不知道,HMS只是尽可能地提供了全面的技术能力,开发者从中探索出利润丰厚的玩法,不亚于挖出金矿,而这个概率是很高的。第三,随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不仅我国企业有出海需求,海外企业也有进入中国的出海需求,HMS的先期进入者有着丰富的经验和实战能力,将不可避免成为海外企业进入中国的桥梁,其作为联盟合作者的价值将在未来某个时间点爆发出来。

而如果短期内华为目前的元器件供货问题得到解决,作为曾经的全球第一手机厂商,由其在这段空窗期内加速构建的HMS这个大生态将会爆发出怎样的威力,是不难想象的,而那就是另一个极美好的故事了。

作者 葛甲

连续4年全国领先的秘密:精锐高端辅导好在哪?

近日,十三年专注1对1升学辅导的精锐高端辅导在上海召开了题为“全国领先的高端辅导”新品发布会,创造性推出由哈佛北大教授联合研发,集升学规划、学科辅导、学习力培养为一体的全新VIP1对1升学辅导课程,以满足教育需求升级的课外辅导市场。发布会上,明星陆毅鲍蕾、陈小春应采儿作为明星家长代表分享了过往辅导感受,更现场成为了新品签约家庭。

精锐高端辅导获大量明星、高端家庭青睐

精锐高端辅导与传统大班授课的不同是,一个是以点带点,一个是以点带面。大班授课是相当传统的教育模式,注重教育的质量,但对受教质量的关注程度则不够。以三十人的班级为例,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和经验只能是普适性的,不可能针对个体需求开小灶。但如今却是个崇尚个性自由的年代,适合一群人的东西必然不适合另一群人,普适性教育的有效性受到挑战。在发达国家中,小班授课越来越多地被基础教育所采纳。而在高等教育阶段,这一趋势更为明显。如果说这是一种精英教育趋势,那么在现如今的中国,这种教育上的大趋势已是不言自明。从大背景上看,国家需要更多精英,从小环境上看,有越来越多有能力的家庭对高端的针对性教育辅导服务需求日盛。

在发布会中的圆桌会议阶段,陆毅鲍蕾夫妇、陈小春应采儿夫妇等明星家长代表的发言也印证了这个趋势。精锐高端辅导的老客户陆毅鲍蕾夫妇认为,1对1辅导课会根据孩子不同的学习情况制定针对性更强的辅导计划,能够提升效率也能够节省时间。鲍蕾在评价精锐高端辅导时说,对其评价如果简练到两个字就是专业,精锐是她接触到的最专业的高端的1对1的辅导品牌,老师资质深厚,精通心理学和教育学,把孩子交给精锐很放心。

当天到场的明星用户还有陈小春应采儿夫妇,他们是从国内好友口中得知精锐高端辅导的,家长都十分认可,他们也依照众人的风评加入了进来。除了以上四位明星等众多明星家庭,还有百万高校教授、律师、医生等高知家庭都为孩子选择了精锐高端辅导。从现有用户的反馈来看,家长对于其1对1升学辅导的服务是相当满意的,从另一个角度也能看出目前1对1升学辅导已成为中小学升学阶段家庭的“刚需”。

精锐高端辅导目前拥有超过6000名全职1对1老师,另有超过1000名对升学和针对性辅导规划经验丰富的升学规划师,在这个市场潜心耕耘了13年之久,积累了丰富的运营经验,取得了中考升学率94%,高考升学率95%,远高于全国平均升学率50%的成绩,培养出一大批中高考状元,2020年上海中高考状元也就读精锐,在高知、高端家庭中享有良好的口碑和美誉度。

国际趋势上,1对1升学辅导行业大有可为

说到中高考,是一个全球大范围使用的考试制度,但要论重视程度,恐怕非中日韩莫属!中日韩三国,是典型的竞争型社会模式,这三国也是全球少有的教育辅导培训市场规模极大的国家,但在市场发展层次上却呈现参差不齐的状况。国内辅导培训提供者更乐意基于自身成本和效率的立场而提供服务,着重于打造普适教育。而日韩教育辅导市场更为成熟,可以为学习者开发出更针对性的产品。以韩国为例,普适性的大班授课当然占多数,国际名师精心设计和高端专业的1对1辅导课程也相当普遍。需求的多样化情况在国内同样存在,满足这些多样化需求的相应服务,未来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中国的教育培训市场规模很大,但高端辅导市场的兴起也就是这几年的事情,取得了令人瞠目的增速。根据国际权威机构Frost&Sullivan的统计数据,2017年中国高端K-12课后教育市场达到946亿元人民币,预计2022年达到1955亿元人民币,复合年增长率为15.6%。1对1升学辅导作为高端课外辅导中的一个细分类,将会录得年均11.4%的复合年增长率,远高于小班课和普通班课的复合增长率,是高端课后辅导市场中增速最快的一类。随着居民人均收入的不断提升,在教育方面的差异化需求显示出越来越强烈的增长意愿,高端教育辅导市场将迅速崛起,规模将持续膨胀,整体行业的发展水平将向日韩等国看齐,在这个过程中,以深耕1对1升学辅导十三年的精锐高端辅导为代表的企业是大有可为的。

精锐模式符合国际先进教育理念

对教育服务行业来说,落到底还是需要关注在教学质量上。在教育领域,就提升受教者学习效率方面,长久以来都存在着诸多理论,当前,对学生个人学习能力的培养,正获得广泛重视。哈佛教授Paul Reville及北大教授丁延庆表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学的不仅仅是具体知识,更需要借此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而这套学习方法没有固定模式,也无法从书本中直接获得,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因人而异,更多情况下是通过潜移默化的行为、习惯及思想塑造所形成的。传统的大班辅导教育,容易将学生的被动学习习惯固化,为学习具体知识而学习,却忽视了可跟随其一生,始终保持其个人竞争力的学习力的培养。精锐高端辅导,在兼顾升学效果提升的同时,也兼顾学生学习力的培养。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 丁延庆

在十三年从事1对1升学辅导所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联手哈佛北大等教育专家首创升学服务体系:通过充分评估孩子的学科优势、学习力、兴趣爱好及性格特征,针对性定制升学规划、学科辅导以学习力提升的整体方案,助力每个孩子升入能力范围内理想的学校,并在过程中,将学习力融汇成伴随孩子一生的综合能力。

根据权威市场咨询机构Frost&Sullivan公布的数据, 2020年中国高端教育市场的规模已达到了1200亿元,2022年将轻松突破2000亿。据报告介绍,精锐高端辅导目前是中国最大的高端课后教育服务提供商。在高端教育辅导赛道,精锐可谓是一马当先,提前进入了一个前景无限的市场,而这个市场目前已开始发力增长,整个课外辅导行业都将迎来难得的升级发展机遇。

作者  葛甲

浑水做空欢聚的傲慢与偏见

图:浑水公司创始人:卡森·布洛克(Carson Block)

在百度与欢聚集团达成约束性要约的关键节点,浑水发布了对欢聚的做空报告。

浑水的做空报告衍生出两个有意思的话题:其一,百度作为交易的买方,谈了大半年、做了多轮尽职调查,竟然没有发现浑水所说的“巨大造假问题”。

其二,本次交易的是欢聚的国内娱乐视频直播业务,也就是YY直播。国际业务BIGO包括直播社交服务Bigo Live,短视频服务Likee等则不在交易内。而根据欢聚三季度财报显示,BIGO的收入达33.948亿元,在整个集团收入中占比过半。如果真如浑水所说,那就等于欢聚将几乎是空壳的国内业务甩给了百度,把另一个几乎是空壳的国际业务留给了自己,用以支撑欢聚这家公司的未来了。但真是如此吗?

作者无心关注阴谋论,我们回到浑水的报告来看。如果我们看一份报告时,发现报告中列举的证据和事实看似有道理,但起主导作用的中心思想或思维方式怎么看都别扭,那这份报告得出的结论是值得怀疑的。浑水针对欢聚的这份报告,恰属于这种情况。

报告中声称,虚拟礼物中50%来自欢聚公司自己的服务器,其余40%来自机器人或主播之间的“内循环”,也就是俗称的自己打赏自己。只要稍微懂点技术的人,也能发现浑水的报告对于中国IP地址分配制的理解非常片面,调查方法错误导致结论完全偏离事实。而对直播和短视频行业略有了解的人们会发现,自己打赏自己刷数据的手法似曾相识,且古色古香。这是一种在直播兴起初期曾被广泛运用的手法,时过境迁之后与现况至少相隔了两个代差,却不幸被浑水拿来用作做空报告的主基调了。

自己打赏自己进行欺诈这件事,当初若不是被各平台通过技术机制的逐渐完善而最终遏制住,直播这个行业能否持续到今天都是个问题,因为这东西玩到最后就是个囚徒困境,是没有出路的。换句话说,如果有一家已上市的公众公司需要用这种手段来进行收入造假,在当前相对成熟的市场环境下,显然是智商不大够的,因为需要遮掩和修饰的地方实在数不胜数,漏洞防不胜防。

浑水的做空报告频繁用这一点来说事儿,只能说是一种根本不太了解中国直播行业现状的体现,又或者是出于对自身能力极度自信而生的傲慢,以及不愿或不屑用动态视角审视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所导致的偏见。

此外,仅凭浑水做空报告中所提到的BIGO部分,就已让这份报告的可信度打了很大折扣。

在国内没多少人听过的BIGO是一个国际化业务,2014年创建,现已在全球150个国家落地。据欢聚三季报显示,BIGO直播所产生的收入达到32亿元以上。Bigo Live从形态上看是一种直播服务,其内涵实为社交网络,或称之为一种虚拟社区尤为恰当。浑水在报告中将其称为在线约会服务,显然是很不贴切的。

BIGO的用户是国际上、文化上“沉默的大多数”,在精英把持媒体话语权的大环境下,BIGO通过本地化服务给全球用户提供一个平等的、开放的、自由的社交平台,无论是文化上还是适应人群上,BIGO上所容纳的用户群体是庞大的。从文化圈层上看,文化多元成为了BIGO的标签。从发展策略上看,全球的社交网络发展已很成熟,BIGO直接切入国际精英人群市场有可能会失败,选择那些被主流话语忽视的庞大人口及文化群体进入,不失为一个聪明的策略。而BIGO代表的这群人,却是浑水无法理解的。

在这样一个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之下,对BIGO的定义是需要谨慎的。我们去看一项服务时,通常喜欢根据其用户数推导出转化率,进而算出take rate,然后将最终收入现状及前景计算出来。以直播服务为例,平台上有多少用户,多少主播,最终产出的预估收入数字是差不多的,但如果一个平台上人人都是主播的同时又都可以是观众,实现收入的媒介不一定单凭专业表演,有可能陪用户聊聊天就能获得打赏。当打赏礼物在平台内成为一种文化的时候,看似不经意间说的每一句话本身就是实现收入的内容,而Bigo Live正是这样一个平台。在海外,娱乐内容非常丰富,但社交永远是人类社会的重要需求,而Bigo Live通过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实现商业闭环,直播在这其中仅仅是充当了媒介,社交关系才是获得收入的最前端因素,这与寻常网络服务的订阅、购买、付费相比当然是不一样的,被人误解也实属正常。

在这个意义上,它既是直播平台,更是社交平台。如果不了解BIGO的文化背景和由此而生的商业逻辑,就很难作出正确判断。

实际情况是,在Bigo Live平台内,用户之间会打造家族文化。家族是BIGO内部的基础组织,家族内部成员相互扶持和相互帮助,成员之间打赏是帮助家族提高声誉和名气的手段,这是一种社交文化生态。作为一个平台内有声望的家族,收礼数是他们在虚拟社会里独一无二的资本。在印尼这个国家,家族内部通过打赏获得群体认同感已经是成员准入的普遍规则。和中国用户在微信发红包一样,这是用户在Bigo Live里维系人与人关系的基本手段。

Bigo Live这款产品今年以来稳居全球非游戏类app收入排名前十,根据Sensor tower发布的数据情报显示,2020年5月Bigo Live全球收入在Google Play榜单中排名第二,在全球App Store和Google Play中总排名第八,紧随全球流媒体巨头Netflix。要知道Bigo Live在全球面临的对手是众多巨头产品,其运营行为是会被诸多技术先进,享有全球声誉的的统计及调查公司所追踪的,这需要多么系统性的造假工程,才可以让高达数亿美元的虚增收入顺利过关而不露出马脚,才能让那么多专业投行反复审视而看不到可疑之处。

世界经济发展迅猛,中国互联网经济更是日新月异,新的业务逻辑、产品服务层出不穷。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才能理解这个世界未来的发展,而带着傲慢与偏见,凭借自己臆想的逻辑写出的做空报告,最终只会做空自己。

作者 葛甲

苏宁易购逆势涨薪,对未来的信心投票

11月20日,苏宁易购内部发文宣布了年内针对员工的的第二次大幅涨薪,平均涨幅在31%左右。此外,这份苏宁易购内部文件还还明确了年终奖的发放要求,“所有年终奖将在春节前完成分配”。涨薪是工作者最为津津乐道的话题,而在遭遇疫情冲击导致经济承受巨大压力的这个多事之秋,苏宁易购的逆势涨薪在员工、行业中引起的震撼效应,是怎么想也不为过的。

涨薪这件事本身看似是一件事,但在解释很多其他事情上胜过万语千言。首先这说明企业经营状况向好,其次这种经营状况的向好并非短期性的,而是在可见的中长期内仍会保持一直向好。今年双十一期间,苏宁易购全场景生态渠道的总GMV在19分钟内就已突破了50亿元;整个双十一苏宁易购的线上订单增长了75%,仅新业务直播带货所实现的GMV就已超过8个亿。

相比那些在今年表现相对疲软的电商平台来说,苏宁易购的增长相当强劲,增幅也是超出行业平均水准的。苏宁易购今年着重提出全场景运营能力的提升,并放出口号要从“零售商”升级为“零售服务商”,这些目标的提出,都是建立在过去一些年对业务进行的大幅转型见到成效的基础上,可说是十年磨剑,剑出如虹。如果说苏宁易购过去几年一直在零售生态方面进行谋篇布局,这个双十一是对这几年努力成果的一个检验,效果是超出预期的,苏宁易购接下来将沿着这一良好趋势步入发展快车道。

当一个向好趋势业已形成之际,管理者要做的是扫除这一趋势前进过程中的一切障碍,并尽可能为这个趋势的顺利前行提供助力,而为员工涨薪就是其中的助力之一。苏宁易购自从开始转型以来,从搞电商平台开始,双线同价、智慧零售、场景零售、零售服务等,一步一个脚印走到现在,已具备了不断提升员工薪资待遇,乃至在薪酬方面同新经济公司一较短长的条件。零售的数字化转型提升了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成本,企业运转效率在转型中大幅提升,涨薪有助于苏宁易购获得更高层次的人才,进一步提升企业竞争力。

从另一个方面说,在今年因疫情冲击而导致未来预期高度不确定的市场环境中,苏宁易购能够针对员工进行两次大幅度涨薪,也是苏宁易购本身信心坚定的态度使然,以及对国家未来经济形势投出的一张信任票。苏宁易购在吸纳就业方面向来是排头兵,过去二十年来员工总数经常排在国内企业前三。过去两年苏宁易购在常规招聘外,还额外招聘了全国应届大学生10000人,未来三年还要招聘应届大学生20000人,这个三年招聘计划丝毫没有受到行业景气乃至于疫情的影响,甚至在疫情发生之后也没有片刻停止。其底气不仅在于苏宁易购经营业绩持续向好,未来发展趋势喜人这一基础上,对国家政策的领悟与理解则是更大的底气因素。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提出增速目标,但着重强调了“六稳六保”问题,即“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以及“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保粮食能源安全、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保基层运转”,在这其中,保就业显然是核心要义,这是关系到基本民生的一件大事。国家提出的“六稳六保”任务,显然是为了应对今年的非常环境所做出的的决策,企业、社会、个人,只要能挺过去就有希望重回经济上行轨道,按道理是所有各方都应积极响应的一件事。但这个过程注定是艰难的,很多企业还在困难环境中苦苦挣扎,在外部经济环境持续恶化的情况下,要让中国经济一枝独秀并非易事。

在全球遭遇疫情袭击的大环境下,国内三季度经济发展虽然超出市场预期,但在资本市场方面却出现了风险论的舆情,信用债市场的个别违约情况更成为支持这种论调的证据。如果悲观论调蔓延开来,有可能会造成更大混乱,不但资本市场,就连实业界,又有哪个不是建立在信心基础之上的呢。在此情况下,苏宁易购年内两次逆势大幅涨薪,不仅对整个零售行业的市场信心进行了提振,其振奋效应更可延伸到实业界和资本市场,成为市场向好的一个推动引擎。涨薪这件事虽然最终落实的是工作者收入的多寡,其根本效应则在于对中国经济的看好,对中国发展的看好,苏宁易购在看好中国这一点上没有含糊,因为其本身就是过去三十年中国经济崛起最大的受益者。

苏宁易购是零售巨头,卖的是货而不是流量,长期掌握国内居民消费的真实情况,国内市场到底如何苏宁易购是最清楚的。苏宁易购逆势涨薪,在疫情发生之后仍不更改招聘计划,不断扩大员工招聘规模的举动,可以理解为苏宁易购对未来信心百倍,但换个角度也可以理解为,苏宁易购对未来不仅有信心,更在积极为未来进行准备,苏宁易购毫不怀疑未来会向好的方向发展。

作者 葛甲

 

11.11互动营销升级,京东用数据诠释“玩”在一起的价值

导语: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陈端表示,“双11”是观察新消费、新业态等商业生态的一个窗口。”京东11.11不断刷新新高的数据正是消费市场加速回暖的鲜明注脚,是“低价好物”、“简单快乐”、“放心购买”背后用户更高热情的体现,也是新格局下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共赢的证明。

双11落幕,成绩单出炉,11月1日0时至11月11日23:59,“京东11.11全球热爱季”累计下单金额突破2715亿。

 

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陈端表示,“双11”是观察新消费、新业态等商业生态的一个窗口。”京东11.11不断刷新新高的数据正是消费市场加速回暖的鲜明注脚,是“低价好物”、“简单快乐”、“放心购买”背后用户更高热情的体现,也是新格局下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共赢的证明。

 

如今的消费者也远不局限于传统的购物体验,玩互动游戏、看直播已经成为其当下参与大促的流行方式,参与互动、拓展社交的玩法已经深入人心,社交+游戏+电商全面兴起。而对于平台,互动营销也成为大促期间核心营销抓手,给消费者发放超强福利的同时,游戏化的产品在联合各大品牌,给品牌带来新的营销玩法的同时也挖掘着新的商业场景。

 

在“京东11.11全球热爱季”中,“城城分现金”“京东11.11大赢家”两大互动活动作为“简单快乐”主场的核心营销玩法,也赢得众多消费者的喜爱。数据显示,京东11.11期间,累计有2.5亿用户参与了两大互动,累计互动次数高达115亿人次。不论是城城分现金城市联动领取“最高1111元现金红包”,还是“全民当老板”瓜分10亿奖池,都是以时下社交分享的大热趋势为切入点,用真金白银的趣味互动吸引消费者的关注,也为品牌带来持续与消费者真切沟通的机会。

在京东11.11期间,近300家品牌参与联动,累计带动品牌会员增长达4700万,助力各类店铺累计增加超过1亿个粉丝……两大互动营销数据出炉,表现亮眼,那么为何说“主场在京东”?原因在互动数据中则可见一斑。

作者 葛甲